APP下载

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的特质表征、社会机理与实践旨向
——基于撂石锁的体育人类学考察

2023-03-04向云平张小林

关键词:石锁民间体育

向云平,张小林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被列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文化专题部分,体育作为展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名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迸发出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力量。晋陕豫地区拥有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如太极、少林武功、撂石锁等。撂石锁也被称为“举石锁”“石锁功”,属于武术功力运动的一种,也是少数民族体育操练的基本功法与民间强身健体的练习方法,起源于河南开封,在河南洛阳、郑州,陕西西安,山西长治和江苏徐州、南京等地广泛流传(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是开展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良好运动项目。石锁形式如旧式铜锁,用石块敲成锁形,中横一可用手握的横木,不使活动,是武术运动中必备的练习工具(3)龚以恂:《中学体育测验》,上海勤奋书局,1937年,第250页。。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4)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21年10月9日。作为一项拥有悠久文化历史、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体现武术功力的民间体育项目,2011年6月,撂石锁申报成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发展与保护工作开始被人们关注。但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撂石锁这一民间体育非遗项目进行研究,大众对其也知之甚少,传承发展困难重重。王咏梅从不同时期撂石锁的开展现状来回顾石锁运动的发展历程,认为撂石锁是一种民间体育,肯定石锁运动起源于开封回族当中(5)王咏梅:《浅析民间传统体育运动石锁在回族中的发展与传承》,《回族研究》,2020年第1期。。窦彦丽、窦彦雪和王倩从撂石锁的溯源与流变来探讨石锁运动传播范围较小、地域局限的原因,并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的传播原则(6)窦彦丽,窦彦雪:《石锁溯源及其流变》,《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第9期;王倩:《民间石锁运动的历史渊源与变迁研究》,《四川体育科学》,2019年第1期。。顾海勇、窦彦丽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撂石锁运动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强调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人的扶植力度,广泛拓展其传承保护方式(7)顾海勇:《非物质文化遗产“殷巷石锁”的传承与保护》,《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窦彦丽:《石锁传承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第3期。。民间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与“体育强国”梦想实现的基石,在新时代对晋陕豫撂石锁的学术研究若再不加以重视,不仅意味着无法还原撂石锁的本真价值,也意味着撂石锁运动的消逝。鉴于此,本研究拟以晋陕豫传统民间体育项目撂石锁为研究个案,以文化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试图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挖掘晋陕豫民间体育的形态特质,深入剖析晋陕豫民间体育传承危机的理论机理,并总结梳理出晋陕豫民间体育赓续传承的实践指向,以期为晋陕豫民间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价值参考。

一、文化溯源:撂石锁演变脉络的历史梳理

(一)撂石锁的历史源起分析

撂石锁这一古老的武术功力运动项目在远古时期便已初见端倪,祖先们依赖自然环境生存,为抵御野兽的侵袭,出于本能学会使用石子、石器等工具作为防身的武器。相传在隋唐时期,李渊为管教子女用锁链将其拴在石锁上,李元霸在活动时因常常拖动、抓握石锁而力气大增。习武之人也以此为例,通过抓举石锁来提高武功,后在军营中被延续下来,许多士兵通过举石锁或掷石锁来锻炼身体。在历史文献典籍中也存在与之有关的记载,《隋书·音乐志》中记:“夏育扛鼎,取车轮、石臼、大瓮器等,各于掌上而玩弄之。”(8)魏征:《隋书·音乐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八卷至第十卷。《文史资料选辑》记:“石锁功是流传久远的传统练力功法,是武术界十大功法之一,在习武人群和少数民族中流行,也是民间健身健体的运动方式。”(9)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政协文史馆:《文史资料选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第二十四辑少数民族专辑。

(二)撂石锁的演变历程分析

撂石锁流传于世已有千年之久,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清末民初。唐代武举制就有明确的举重规定,如举重的重量、举重行走的距离等,是武科举“弓、刀、石、马、步”的必考科目之一,其中,“石”指的是石担、石锁(10)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万卷出公司,2012年,第340页。。在宋代,在民间开始出现习练石锁之人,主要以抓举、空中传递等方式来进行健身或玩耍,石锁、石担、石爪等逐渐成为人们练武强体的器械。清代,石锁已形成初步的套路,不仅以健体为目的,还具备了艺术观赏价值(11)窦彦丽,窦彦雪:《石锁溯源及其流变》,《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第9期;王倩:《民间石锁运动的历史渊源与变迁研究》,《四川体育科学》,2019年第1期。。民国初期,开封(元朝南京)涌现出较多撂石锁高手,因当时的驻军多为回族,在社会生活中也长期保持着军人的习练传统,随着开封东大寺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起,有武术功底的士兵将撂石锁传承下来。除此之外,石锁还被当作国术列为体育教材,出现在表演与竞赛之中,武术名家查瑞龙在中华国货展览会的游艺节目中演绎了“惊人石锁”(12)《中华国货展览会(五)》,《申报》,1928年11月6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运动项目的推广,石锁被列入民族体育项目之中,在当时缺乏体育锻炼器材的农村,石锁被当作一个重要的体育器材在周边地区广泛传播。1958年,陕西各地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石锁在众多项目中因方便操作、简单易行受到青睐;1960年,在体育锻炼的号召下,山西省组办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举石锁”便是其中之一(13)王咏梅:《浅析民间传统体育运动石锁在回族中的发展与传承》,《回族研究》,2020年第1期。。2004年,在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中,开封撂石锁代表队力压群雄,位列第一;2008年,撂石锁申报为开封市“非遗”,2009年,申报为河南省第二批“非遗”,直至2011年,申报为国家级第三批“非遗”项目。撂石锁广泛流传,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全民健身的影响下,已演变为一种强身健体、观赏表演的民间体育项目。

二、文化表征:晋陕豫民间体育形态特质的体育人类学分析

民间体育文化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精神基因中的重要分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担当着强根铸魂的作用。撂石锁是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变而来的民间群众的心智活动结晶,是被历代人民实践并证明其内在价值的情感表达。通过群众的集体创造和享用,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其所具有的坚韧顽强、互通共融等价值特质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人文底色与精神桥梁,在传承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表征身体实践的技术性特质分析

撂石锁按照不同的运动方式与肢体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运动花样。按照运动方式可以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按照肢体形态的舒展程度可分为大花与小花。将石锁在空中向前或向后翻滚叫做翻花,翻花的花样有手花、云花、打头花、托底花、推花(横推锁、横翻锁)、拨浪鼓等(14)王文章:《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第246页。;接花通过不同的肢体部位,也有着多种接锁形式,其花样有石锁上拳、盘肘接、石锁上指、上头顶、手托元宝、脚踢花篮、三指卧鱼等。大花是在石锁翻转抛接的过程中配以腰腿身形步法等肢体动作组合形成的花样,有四门斗、背剑、蹁马、腰穿儿、将军盖印、内掏腿、外掏腿、浪子踢球等花样。在这些花样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自由组合,增加难度,编成套路,不断搭配成新的花样。上述演绎程式的复杂变化充分表明,撂石锁不仅是以身体技术为基本特征的民间体育项目,更能够表征不同地域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身体实践,其中蕴含的“身体文化”属性及其身体技术反映出独特的文化信仰和心理皈依。

(二)形塑文化认同的民族性特质分析

民间体育文化在实践中获得生命的延续,撂石锁的习练群众多为晋陕豫三地的回民群众。虽然没有严格的民族划分,但在开封东大寺的回民街设有撂石锁研究基地及撂石锁运动代表队,也称回民代表队。晋陕豫三省人缘相亲、民俗相近,这种同宗同源的文化实际上也是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形塑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核心文化精髓,并以此来支撑社会文明的演进。由于当时在开封的驻军多为回族,撂石锁在开封回族中较为盛行,在同区域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的日常中,民族同胞们在差异中包容,在包容中逐渐统一,也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的价值理念。民间体育文化作为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共生的纽带,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断聚合不同民族间的优秀体育文化成分,使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能成为既独立又互为联系的整体(15)崔乐泉,张红霞:《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缘起与特征》,《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7期。。在历史发展的新征程中,民间体育文化所凝结的民族性特质将在体育文化同质、多质、异质的时代被整合,汇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指向。

(三)彰显乡土底色的地域性特质分析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中产生与发展的,也正是各种地域环境的迥异,培育了不同地域间人们相近、相亲的风俗习惯、审美旨趣和性格特征(16)杨国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3页。。如果说民族性是民间体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核,那么地域性就是其长期稳定生存的空间条件。地理环境包含位置分布、人口密度、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等,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活动地域范围,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种类各样的民间体育文化优秀因子,所谓“北善骑,南善舟”正是反映地理环境对当地民众生产方式及体育文化的影响。撂石锁在晋陕豫区域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质,撂石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沈少三,在父亲去世后带领弟弟在北京街头摆场卖艺,常常在跤场演练石锁,得到当时著名的石锁名家周开元、马永庆的指导,后跟随周开元举家搬往开封东大寺进行学艺,培养了一批石锁表演新人。此外,陕西作为大西北的门户,在唐宋时期,长安便是“番客——取道丝绸之路来华的穆斯林”最早居住的地区,是回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撂石锁至今仍在西安一带广泛传播。可见,晋陕豫孕育的民间体育文化火种在经历长期南北交融、东西互鉴中积淀为凸显黄河流域体育文化的精粹。

三、晋陕豫民间体育传承危机的社会机理分析

撂石锁作为晋陕豫地区的民间体育项目,在清末民初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较为盛行,深受民众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受到西方竞技体育与竞技思想的冲击,撂石锁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远离民众生活。鉴于此,本文拟以 “文化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揭示晋陕豫民间体育撂石锁传承危机的历史内因和社会环境变革对其影响的社会外因,形成当前发展现状的理论机理。

(一)器物文化衰退解构了民间体育的社会功能

晋陕豫民间体育撂石锁所使用的主要器械石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出的珍贵器物文化。器物文化作为民间体育的外在发源层,是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基础物质保障,直观反映了我国民间传统的技艺文化和技艺水平,同时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也决定着民间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7)王松,张凤彪,毛瑞秋:《体育特色小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近年来,以撂石锁为核心的晋陕豫民间体育的器物层面逐渐发生变异,如石锁虽然构造简单,但其材质、形制、手柄、重量对技巧的表现都至关重要。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石锁制作工艺不规范。传统石锁的制作工艺繁重,耗时较长,每个师傅制出的石锁重量、细节不一,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二是石锁重量没有明确的划分区间。石锁的重量从几斤到一百多斤不等,对于习武之人与寻常健身民众所用的石锁重量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区间,且经过日积月累的使用,会产生磨损,导致重量变轻。三是制作石锁使用的材质不统一。石锁的材质大多为石质,但是选用的石材类型也不尽相同,如青石、人造石等,此外也有木质石锁,或简易沙袋来代替石锁。综上,民间体育器物的变异会因使用场所的不同而使器物的形式和功能逐渐单一化,解构了民间体育所隐藏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功能。

(二)制度文化变迁制约了民间体育的区域性开展

一方面,以政府为主要支撑作用的正式制度无法有效落地,虽然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全面健身计划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制度文件,但多元利益诉求的不均衡发展影响了体育制度的落地实施。另一方面,以撂石锁为核心的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是由世代村民共同维系的非正式社会组织的制度文化,是传统乡土社会中村民维稳社会秩序的隐性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道德规约为乡村治理提供了灵活的社会空间(18)王长龙,刘强,杨海晨:《代际传承与冲突:新时代我国民俗体育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传统民间体育的制度文化包括行抱拳礼、拜师等体育仪式以及体育观念、价值意识等,但随着传统农村社会的制度变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体育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功能、精神价值难以满足民众的多元理性诉求,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制度缺失、规范遗失等失范现象进一步制约民间体育文化在晋陕豫的开展。撂石锁项目起源于河南省开封市,但在发源地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撂石锁运动的开展范围只局限于开封东大寺及附近区域,通过与当地民众访谈得知,许多不在回民街居住的村民并不了解这一项目,只是听说过撂石锁。在河南省内,除了开封、郑州、洛阳有开展撂石锁的身影,其他城市鲜有开展;在山西和陕西两省,也仅陕西西安和华阴、山西长治有参与撂石锁运动的民众。在晋陕豫这块撂石锁运动发源的中原腹地,仅有几座城市有撂石锁运动的踪迹,可见撂石锁运动在晋陕豫区域内的开展呈现出不平衡与局限性的问题,想要达到广泛传播的效应更是举步维艰。

(三)行为文化萎缩弱化了民间体育的身体演绎质量

民间体育的行为文化是以人的身体实践为表达形式,而人的身体实践离不开传承主体的中介与枢纽作用,民间体育的传承需要依托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与身体演绎质量。晋陕豫民间体育撂石锁以高难度、高规格的技术动作来诠释其独特的项目特点,然而作为民间体育行为文化载体的传承主体存在责任意识薄弱与文化认同淡化等现实问题。一方面,传统传承机制的调整忽视了“人”作为传承主体的核心地位,传承主体意识上的缺席导致民间体育文化认同的淡化;另一方面,传承主体的个性、价值观、技术等往往被贴上“集体性”标签,多元传承主体的集体性合作行为失调,作为单独的传承个体存在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模糊,其所拥有的身体技术无法得到充分彰显,进而制约了民间体育的身体演绎质量。传承人作为项目传承的主体是整个传承系统中的关键链条。撂石锁运动的传承目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撂石锁的传承方式单一,主要是师徒传承和群体之间互相指导、切磋技艺。师徒传承方式具有较强的限制性,拥有较高撂石锁技艺的大师屈指可数,且大都年事已高,同时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愿意主动学习的学员较少;另外,由于群体之间人员构成复杂,各行各业的人们各说各异,没有固定的核心指导人员,其传承方式都不能满足撂石锁运动传承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是撂石锁的传承模式零散。撂石锁运动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是竞赛、表演或是训练,都处在一种固定的、封闭式的传承状态,只在某个地区、某个时间段进行集中学习,以完成即将要参与的赛事或表演,没有就传承进行各方面的专业建设,导致石锁的传承发展进程缓慢。

(四)精神文化迷失消减了民间体育的生存空间

民间体育文化是以风俗习惯、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价值期待为精神内核,是晋陕豫民间体育最核心的内部层次,彰显了全体人民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追求。尽管国家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但是撂石锁运动在众多其他类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的影响下,其生存发展空间遭受挤压。一方面,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全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逐渐占据了民间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如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篮足排、乒羽网、游泳、田径、骑行等充斥着青少年的课余运动时间,年轻人为缓解工作压力也常常在下班之余进行此类项目来锻炼身体,释放身心。撂石锁运动虽然对人体的力量、灵敏、柔韧、平衡有很大的裨益,但因运动本身开展氛围不佳、交流互动不足,导致其缺乏生机活力、生存空间堪忧。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传统民间体育文化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多元诉求和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民间体育的影响力逐渐衰退,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四、晋陕豫民间体育赓续传承的实践旨向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非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美好展望,以提高传承水平、加大普及力度、强化保障体系的思想指引,并提出总体要求。结合目前撂石锁项目的开展现状和转化需求,提出如下实践路径以期促进撂石锁项目自身的内在优化和外在生存空间的拓展。

(一)以进入民运会为目标导向,加强民间体育器物资源的合理化“再生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凸显体育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各领域多点开花、共同发展。竞技体育不单指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不能遗忘本民族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优势项目,发展本民族的竞技体育。晋陕豫民间体育撂石锁要明确发展方向,以进入民运会为主要目标,在保留原始文化底色的基础上按照民运会比赛项目的特点与要求进行合理化“再生产”。从撂石锁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竞技运动特征,需要在符合时代需要和民众需求中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在器械制作、规格大小、重量、材质、比赛项目选取、比赛规则制定等方面符合当下民运会举办的具体要求,使撂石锁从民运会的表演项目变为正式参赛项目。如石锁器械的改良,在保证“锁”的外部形态的基础上,手柄形态可呈圆形,两端呈扁平状,包裹防滑垫,增加摩擦和手感;在石锁的使用材质上,可采用一些高分子发泡材料制成外皮包裹,使石锁外部稍软,增强与地面的缓冲,提高安全性,克服练习石锁时的恐惧心理;在重量上,根据参赛人员的性别、年龄、体重等,规定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重量区间;在样式上,各民族可依据民族特色,利用颜色和花纹,融合现代美学特征,提高观赏性。所有参赛的运动项目都应有统一标准,以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因此,应对参赛使用的石锁制定标准,对其形状、用料、各部分重量配比、规则制定等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规定,并形成文字,竭力申请撂石锁项目的参赛资格,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实力,为撂石锁项目的长远发展把薪助火。

(二)完善民间体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突显行为主体的文化自觉

晋陕豫民间体育的人才培养应以顺应时代发展的实践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市场化需求为主要目标。首先,对撂石锁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模式、“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模式”,加强理论与身体技术的全面性教授,培养传承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发扬工匠精神,推动其成为晋陕豫民间体育传承的主力军。其次,夯实撂石锁运动的群众基础,培养后备人才,鼓励相关体育人才下乡、返乡,为晋陕豫民间体育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应积极推动撂石锁项目在三省各地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在中小学开展特色课间操、特色课程,在本科院校增设选修课程、培训队伍,促进撂石锁与现代教育培训体系相结合,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壮大群众基础。如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增设撂石锁选修课程并成立石锁队,市级传承人鲍峰将撂石锁运动带进回民中学体育课堂,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大众对撂石锁运动的认知程度。最后,成立撂石锁运动传承与保护的科研与实践基地。南京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撂石锁运动科研团队,已成功研制出携带芯片的新型石锁,可识别石锁的运动轨迹,通过数据分析,大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同时还参与线上教学,提高了石锁运动的科技含量,是石锁运动发展历程中的大跨越(20)邬代玉,于翠兰:《民族民间休闲体育:石锁运动文献综述》,《中华武术研究》,2018年第10期。。上述针对传承主体的保护措施,旨在唤醒传承主体在价值理性的思想基础上形塑自我意识、自我规束,形成对晋陕豫民间体育的文化自觉行为。

(三)促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融合,加强民间体育的制度化建设

近年来,民间体育文化是制度优势生成的内在动力,而传统体育体制和政策壁垒限制了民间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应在加强晋陕豫民间体育多元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促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融合,将民间体育的制度建设落到实处,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一,践行与落实正式制度。通过国家的制度化建设让民间体育文化获得制度保证,突显社会主义正式制度在民间体育传承与保护中的刚性作用,同时也为其文化遗产的资本化提供政治保障。具体来说,鼓励国家政策性法规与地方鼓励性政策相结合,如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法规,出台地方性政策法规,明晰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落地实施中的规范细则,建设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专项经费制度、组织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制度等。其二,复归与提升非正式制度。晋陕豫乡土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根源于民间体育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因此,发挥晋陕豫民间体育中所隐藏的习俗规约、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民间体育文化的非正式制度向国家正式法律制度靠拢,并使之成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即利用撂石锁这类非正式制度来维稳乡村社会秩序,达到礼乐教化的效果。总之,民间体育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非正式制度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持久的生命力,为区域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综上,晋陕豫民间体育在传承与演变中所形塑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只有与正式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和有效力,最终实现民间体育文化的活态传承。

(四)以传统节庆为契机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拓展民间体育的生存空间

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崭新载体,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广大群众的参与需要以强大的民族文化认同为内在牵引,自发自觉地进行传承。人民的认同、人民的参与才是国家强大的真实写照。而民间体育的发展,不能只将眼光聚焦在体育领域,具体文化事象一旦与它的生存环境和背景相割裂出来“保护”,只会切断具体文化事象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能力(21)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因此,寻求撂石锁运动发展的契机要回归文化生成的土壤——生活,聚焦到文化的主体——民众(22)段友文,龚荟竹:《乡村振兴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以回归生活为宗旨,以节庆活动、庙会社火为窗口,拓展撂石锁项目的生存空间,丰富民众的生活体验,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孕育了种类多样的节庆文化活动,汇聚出一幅幅社会文化生活的画卷。如开封清明文化节、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太原国际民间艺术节和郑州城隍庙会、陕西药王山庙会、华山庙会、山西晋祠古庙会等大型文化活动,以节庆文化为载体,挖掘与提炼民间体育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将民众自身的体育体验、情感体验融入撂石锁身体实践的现实场域中,完善以强身健体的生活体育观向人文精神体育观的过程转变,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民间体育参与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结语

撂石锁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在经历市井与社会转型的变迁后,其传承已经由固定的、封闭的发展空间转变为流动的、区域的发展空间。以晋陕豫区域间的地方性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各种民间体育文化资源,通过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促进其文化结构在文化整体上的多元融合、在文化变迁上的与时俱进,以此来重构晋陕豫民间体育的实践逻辑,是当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石锁民间体育
现代石锁运动发展研究
石锁玩出新花样
玩石锁,我们是认真的!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少林传统石锁功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