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9年12月22日—29日一次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分析
2023-03-04姚令玮高福新
姚令玮,李 昂,高福新
1.乾安县气象局,吉林乾安 131400;2.松原市气象,吉林松原 138000
1 数据来源
研究所采用的2014—2019年的AQI数据和相关的污染物数据均来自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https://www.aqistudy.cn/historydata/)。该平台是可获取自2013年以来AQI数据的公益性质软件平台,该平台共收录了我国367个主要城市的PM2.5和天气信息相关数据,具体天气类数据主要有12种,包括空气质量方面的AQI、 PM2.5、PM10,燃烧中产生的S02、N02,破坏大气层的O3和CO,基础气象要素方面的温度、湿度、风级、风向,以及卫星云图。其中,O3的指标O3-8 h为8 h平滑的结果,除此以外的5种均为日数据。气象要素数据为长春站(54161)相关气象要素,包括气压、温度、降水量、云量、风向、风速、混合层高度,逆温层数据包括逆温层数、逆温底高、逆温强度、逆温厚度。其中,关于空气质量指数(AQI)的研究,采用国家生态环境部的分级标准,按照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300,划 分 为6个 等级,分别用绿、黄、橙、红、紫、褐红色表示,代表空气质量的6个等级(表1)。
2 2019年12月22日—29日 一次 重污染过程分析
2.1 重污染过程实况分析
每年冬季东北地区都有4个月的供暖期,即使是在国家的管控下,煤炭取暖的弊端依旧存在,因此秋冬季节也是空气污染出现的多发期。根据表1空气污染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分级,可知AQI的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程度越重,级别越高,污染程度越严重,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就越大,反之,危害越小[1]。在此次过程中,AQI指数超过151的时间为 2019 年 12月23—28日,但从22日开始,污染物就迅速堆积,达到峰值。在地面各类气象要素的共同影响下,29日开始才逐渐消散[2]。此次重污染过程历时8 d,此次空气污染过程的主要特点是:程度重、污染物浓度上升速度快、恢复迅速。
表1 空气质量指数分级标准
图1为12月20—31日AQI的时间序列,从图中可以看出12月20、21日AQI分别为58、67,空气质量为良,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22日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污染物开始累积;23日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24—25日空气质量有减轻但也为中度污染;26日空气质量再次达到了重度污染,AQI值也达到了此次重污染过程的最大值279;随后开始下降,在28日出现一个小高峰后继续下降,29日AQI指数下降到150以下,污染物基本消散,空气质量恢复,重污染过程基本结束[3~4]。根据此次过程的发展情况可知,重污染过程具有较明显的特点,污染在初期迅速积累,后期消散速度快,严重污染级别天数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污染强度影响范围大。
图1 2019年12月20—31日AQI变化
AQI由6种污染因子组成,分别为PM2.5、PM10、CO、SO2、O3和NO2。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不同污染物浓度限制的 规 定,当PM2.5或 PM10的24 h均 值超过75或150 μg/m3时即到达污染标准,PM2.5或PM10的24 h均 值 超 过150或350 μg/m3即达到重度污染(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标准)。通过表2发现,在23和26日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最大时候,对应的PM2.5、PM10和NO2浓度也达到污染标准并且为整个污染期间的最大值。其中,PM2.5的浓度更是达到了中度空气污染的浓度限值[5~7]。26日是此次污染最为严重的一天。
2.2 重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分析
2.2.1 地面降水量 降水的过程可以使空气中的粒子随着雨滴的降落而达到地面,减轻空气中的污染粒子密度,从而减轻污染程度[8]。从图2可知,虽然有多日降水数据缺测,但仍可以看出降水减轻了一定的空气污染。23日空气污染达到此次重污染过程的峰值,24—25日都有降水,虽然降水量不多,但AQI都是降低的,到了29日降水量为5 mm,对应的AQI值也下降到145,此次重污染过程逐渐减弱结束(其中22、23、26、28日的降水量缺测)。
图2 2019年12月22—29日逐日降水量及AQI变化趋势
2.2.2 地面风速 风对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三维输送起着重要作用,风的方向对污染物的扩散运动方向至关重要,风速决定着污染物粒子的运动速度。根据表2可知,在23和26日AQI值在2个小高峰时温度出现2个最低值,风速出现2个最低值,在最低值后都随着AQI值的降低有一定程度的增高,随着AQI值的变化而变化,随着AQI变正常而回归正常。
表2 12月22—30日AQI各污染因子的变化
图3为2019年12月23—28日 污 染天气期间的风速数据。设定风速≤1 m/s为静风状态,在6 d的重污染期间最大风速只有3 m/s,最小风速为0 m/s,期间的静风频率达到34.5%,风速在2 m/s以下的频率达到66%,并且在12月23日和26日AQI值最大的2天,0 m/s的风速均出现在这2天内,这2天的风速也是污染期间最低的。根据研究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速(u)的关系:当u>2 m/s时,污染物浓度随风速的增加迅速减小;u<2 m/s 时,此时风速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影响甚微。但是29日开始风速达到3.2 m/s,随后的2天超过2 m/s,风速的增加,加速了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清除。30日,正常重污染过程结束,AQI值降到69,空气质量为良[9]。图3表明风速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次污染期间,地面风速小,大气水平扩散能力弱,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清除。
图3 2019年12月20—31日风速与AQI的变化
2.2.3 逆温层 统计重污染期间的逆温层数、逆温底高、逆温强度、逆温厚度等逆温要素(表3),发现每天2个时次的逆温数据,逆温层数最少的时次是3层,其余时次均达到5层及5层以上。逆温层数越多,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就越不容易,越会加重污染[10]。在整个污染过程中,多个时次的逆温层底的高度都是0 m,这说明逆温层从地面开始存在。逆温层底越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空间就越小,污染越严重。在整个污染过程期间,有4 d的逆温强度达到0.6 ℃/100 m及以下,最强达到2.4 ℃/100 m,在污染最严重的23日和26日逆温强度分别低至0.2和0.4 ℃/100 m,说明逆温层内高度每升高100 m时的温度逆增值越大,大气层结越稳定,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逆温厚度在污染最重的两天也是高值。因此,逆条件都是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清除的。
表3 2019年12月22日—29日逆温数据情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