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梗阻胃肠减压治疗中不同胃管置入长度的效果分析

2023-03-04王丽丽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17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2期
关键词:胃管肠梗阻胃肠道

王丽丽 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 300171)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肠梗阻患者胃肠减压治疗中不同胃管置入长度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为在本院接受肠梗阻胃肠减压治疗的患者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29)与对照组(n=29),对照组患者的胃管置入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体表长度,试验组患者的胃管置入长度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了发际。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引流量、留置胃管时间以及腹胀程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实施肠梗阻患者胃肠减压治疗中耳垂-鼻尖+发际-剑突体表为理想长度。

肠梗阻指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其发病后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以及停止排气、排便等临床症状以及表现,属于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急症,病情相对较为复杂且变化较快[1]。在为肠梗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胃肠减压,其主要的原理就是虹吸或者是负压吸引原理,并通过胃管的置入来实现肠道与胃内的液体或者是气体吸出,进而改变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而有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实际胃肠减压治疗的过程中,不同胃管置入长度对治疗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就应该找到更为合理的胃管置入长度[2]。本研究分析了肠梗阻患者胃肠减压治疗中不同胃管置入长度的效果,现作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为在本院接受肠梗阻胃肠减压治疗的患者58例,其入院时间为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29)与对照组(n=29)。试验组包括17例男患者和12例女患者,年龄35~68岁,平均(53.68±3.22)岁;对照组包括16例男患者和13例女患者,年龄36~70岁,平均(52.86±3.14)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肠梗阻,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腹痛与腹内气体流通,合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呕吐情况。排除有胃部、食管手术以及胃管置入配合度较低的患者。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后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置入胃管之前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传工作,让其了解胃管置入的方法与过程,取得其配合,同时,也要告知患者要合理禁食、禁水,做好口腔的清洁工作。

材料: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所运用的材料均为相同厂家生产的负压引流器与一次性胃管(16号)。胃管共包含了4个测控,其距离顶端的距离依次为3.5cm、5.5cm、7.5cm以及9.5cm。

胃管置入方法以及长度:试验组患者的胃管置入长度为耳垂-鼻尖-+发际-剑突体表之间的距离,对照组患者的胃管置入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体表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试验组患者胃管置入长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长5~10cm左右,留置胃管的过程中要协助患者选择去枕平卧体位,准确的测量胃管置入长度后按照一般流程完成置入工作,并做好负压引流器的连接。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本次实验研究以治疗效果、引流量、留置胃管时间以及腹胀程度作为观察与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患者肛门并没有排气情况的出现,且腹痛腹胀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患者肛门出现了排气,治疗后48h腹痛腹胀有显著减轻为有效[3]。

引流量是患者置入胃管1d内的引流数量,其数据越大表示引流的效果越理想,胃肠减压的效果越好。

腹胀严重程度分为无腹胀(无任何症状)、轻度腹胀(腹部相对较为平坦,但是存在压痛感)、中度腹胀(腹部呈现出略微隆起的状态,有较为明显的压痛感,腹式呼吸明显减弱)以及重度腹胀(腹部出现了较为明显隆起,压痛较为显著且无反跳,腹式呼吸减弱甚至消失)等不同的标准[4]。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作为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工具,治疗效果、腹胀严重程度以%表示和χ2检验,引流量与留置胃管时间以x±s表示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试验组有患者29例,其中有28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患者治疗无效,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有患者29例,其中有23例患者治疗有效,6例患者治疗无效,有效率为79.3%,统计学分析后可知,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引流量与留置胃管时间

试验组患者引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而留置胃管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短,P<0.05,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引流量与留置胃管时间

2.3 两组患者腹胀严重程度

试验组患者腹胀严重程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腹胀严重程度对比分析

3.讨论

肠梗阻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可以分为机械性与非机械性两种。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其处理相对较为复杂,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或者是进食则可能会导致二次感染的出现,不利于患者的更好治疗,因此,就需要分析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肠梗阻会导致患者出现非常明显的恶心呕吐以及腹痛腹胀等临床病症表现,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病情进一步发展,很容易引起患者肛门大便功能停止,随即出现严重的肠道坏死和肠道穿孔情况[5]。病情后期,患者大多由于肠道感染或者坏死而出现发热、寒战等情况。也有个别肠梗阻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急性休克等并发症,给患者人身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造成肠梗阻的可能性比较多,最为常见的就是机械性因素,比如,肠内异物、肠内肿瘤、肠套叠、肠道粘连等方面。除此之外,动力异常也是诱发肠梗阻的重要因素,比如,腹腔术后感染、腹部创伤或者低钾血症引起的肠道麻痹;急性肠炎引起的肠痉挛;肠道血液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肠壁与肠道膜血管栓塞等[6]。

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胃肠减压治疗时,需要事前做好患者临床诊断,确定患者是否出现了肠梗阻,这是确保肠梗阻肠胃减压治疗效果达到预期标准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当给予肠梗阻患者触诊、叩诊等常规检查,为了能够进一步确认患者肠梗阻病情,考虑安排腹部CT成像、X射线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对于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来说,肠胃减压是非常重要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当肠梗阻患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腹痛腹胀以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情况时,应当及时给予患者胃肠减压治疗措施。在肠胃减压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到鼻胃管,其主要目的在于将患者胃部残留物以及分泌物通过引流的方式导出体外,减少患者胃肠道内残留的气体和液体,从而实现降低胃肠道的压力,减少患者的胃肠道不适感,更能加速患者胃肠道的蠕动功能,让患者的病情尽快实现好转[7]。

部分医护人员在对肠梗阻开展胃肠减压治疗时,往往会将胃管置入长度控制在45~55cm,这一胃管置入长度虽然具有统一性。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以发现,由于不同患者的胃肠道情况不同,患者肠梗阻病情情况的不同,很多患者的胃肠减压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患者的胃液、胃部残留物等引流量明显低于预期,患者胃肠道内仍然残留大量内容物、分泌物,因此,患者的胃肠道不适情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8]。

胃肠减压属于肠梗阻患者相对较为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的工作原理就是虹吸与负压吸引,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口腔或者是鼻腔内胃管的置入来吸出液体或者是气体,实现胃肠减压,进而减轻腹痛与腹胀的症状,使得肠腔内的病毒与细菌数量降到最低,对胃肠壁血运的恢复以及胃肠蠕动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为肠梗阻患者实施胃肠减压治疗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置入胃管。在这一过程中胃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其主要的材料包括聚氨酯或者是硅胶材料,粗细与长短均有不同的规格,可以经口腔或者是鼻腔置入,一般置入的长度在45~55cm之间。而对肠梗阻患者来说其耳垂-鼻尖-剑突体表的常规置入长度只能够达到胃体或者是贲门,并无法达到理想的引流和胃肠减压效果,因此,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延长导管的置入深度。本研究将胃管置入深度延长为耳垂-鼻尖+发际-剑突体表,也就是与传统置入长度相比延长了5~10cm,获得了相对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与传统长度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张英等[9]实验研究将2017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了观察组与对照组,胃管置入的长度分别为50~60cm与45~55cm,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胃管留置时间短于对比组,而引流量低于对照组,同时其无腹胀比例高于对照组,而轻度腹胀与中度腹胀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与本次实验研究的相关结果存在着一致性,也就是说适当的延长胃管深入深度对于肠梗阻胃肠减压患者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在对肠梗阻患者采取胃肠减压治疗时,必须要做好治疗前的相应准备工作。比如,在留置胃管时,应当让患者禁食6~12h,同时,给予患者低压灌肠、消炎处理,为患者进行补液护理。为了确保胃肠减压治疗效果,最好使用同一厂家、统一规格的胃管,胃管不允许重复使用,保证胃管无菌,防止引起患者胃肠感染。在胃肠减压治疗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胃管插管时间,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尽可能不破坏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此外,术者还需要根据患者当前的病情以及胃肠道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胃管插管长度。如果患者的胃部容积较小,则可以考虑适当减少胃管插管长度5cm左右。在插管过程中,必须要时刻观察患者的情况,同时,做好插管固定处理,避免插管松动脱落。医护人员需要准确记录患者每日引流量,并检查患者腹部情况以及肛门排气情况[10]。

护理人员除了要做好胃管长度的控制,选择合适的胃管长度置入患者体内,更要做好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这是提高胃肠减压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首先,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很多患者对于插胃管存在较大恐惧心理,甚至会抗拒插胃管,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胃肠减压治疗效果。为此,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患者稳定个人情绪,通过积极主动的语言沟通以及引导,再配合健康宣教等措施,让患者对胃肠减压治疗以及插胃管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以及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其次,医护人员在插管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动作精准,动作轻柔,最好让具有丰富临床插管经验的术者进行操作,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如果在插管过程中遇到强烈阻碍,为了避免对患者的消化道、胃肠道等组织部位造成损伤,应当及时确定原因,调整插管角度,切勿出现“硬插”等情况。医护人员还要检查患者是否出现胃肠道黏膜损伤情况,这样可以降低患者在胃肠减压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每次插管时间、插管用时,做好插管过程中相关情况的详细记录。准确记录每日引流量,如果患者病情较重,则可以将引流量的监测间隔控制在12h。借助影像学技术,检查患者胃管的留置情况,确保胃管能够到达预定位置。医护人员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腹胀以及腹痛情况,询问患者胃胀腹痛症状是否有了缓解。当患者的胃内容物以及分泌物的引流量<300mL/d时,并且患者的腹痛腹胀以及肛门不排气情况已经消除,可以考虑拔出胃管。无论是在插管过程中,还是在胃肠减压治疗过程中,只要患者出现了不适情况,则应当及时对患者的不适情况进行排查,冷静处置相关突发情况,尽可能降低患者的临床不适感。除此之外,尽管适当延长胃管插入长度,能够显著增加胃内容物以及分泌物的引流量,缩短插管时间,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较长长度的胃管置入治疗措施,因此,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肠梗阻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胃部是否做过切割手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胃肠减压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用时,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在为肠梗阻患者实施胃肠减压治疗的过程中,置入胃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胃管置入的过程中常规以耳垂-鼻尖-剑突体表具体的深度并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适当的延长胃管置入长度,并以耳垂-鼻尖+发际-剑突体表的距离为基础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可以将其作为理想的胃管置入长度。

猜你喜欢

胃管肠梗阻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应用探讨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