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CC置管术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
2023-03-04李爱文戴秀梅李志涛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东广州510400
李爱文 戴秀梅 李志涛 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广东 广州 5104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基于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出生的78例极(超)低体重儿,根据随机抽样法分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以外周留置针输液,干预组39例患者予以PICC置管输液,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体重增长情况、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输液外渗率、穿刺点皮肤损伤率。结果:干预组静脉输液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静脉穿刺费用、输液外渗率及穿刺点皮肤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输液前两组体重、NIPS评分比较,P>0.05;干预组输液7d后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输液应用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中,可缩短输液、住院时间,降低穿刺费用、输液外渗率及皮肤损伤率,经济、安全。
极(超)低体重儿由于出生时间较长,各个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需要通过静脉输入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1]。由于极(超)低体重儿对疼痛的耐受力远低于正常值,对疼痛的感受更加强烈、持久,如果反复穿刺,则会影响其对社会的适应及心理健康发育[2]。既往对于静脉输液主要采取外周留置针,由于极(超)低体重儿的皮肤过于娇嫩,血管壁较薄,血管较细,输入浓度过高的营养液,极易刺激周围静脉,增加外渗率及感染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PICC(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可有效避免由于反复穿刺而引发的疼痛,对患儿静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基于此,本文选定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出生的78例极(超)低体重儿,分两组予以不同穿刺技术,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定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出生的78例极(超)低体重儿,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根据随机抽样法分组,干预组(39例):23例男性,16例女性;胎龄在208~218d,平均(213.62±3.41)d;出生体重在601~1384g,平均(985.26±21.41)g;其中36例极低体重儿、3例超低体重儿;出生1minApgar(阿氏评分)在5~7分,平均(6.05±0.54)分。对照组(39例):22例男性,17例女性;胎龄在205~216d,平均(213.57±3.27)d;出生体重在604~1375g,平均(985.54±20.27)g;其中36例极低体重儿、3例超低体重儿;出生1minApgar在5~7分,平均(6.07±0.49)分。两组患者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1min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相比P>0.05,可纳入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5]:①均在本院出生24h内接受静脉输液;②体重<1500g;③病历资料完整、齐全;④家属均知情,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6]:①肢体严重水肿、畸形者;②中途从此项研究退出者;③存在PICC置管禁忌症者;④合并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者;⑤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⑥合并菌血症者;⑦合并全身性感染者;⑧合并血运障碍者;⑨合并脐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膜炎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外周留置针输液:采用24G新生儿专用静脉留置针,选择弹性好、外周粗直的血管,将穿刺点远端皮肤绷紧,固定静脉,针尖斜面向下20~30°进针,有回血之后降低持针角度,拔针芯的同时将套管针缓慢送入到静脉中,将针芯拔出,与输液装置连接,输液15~27d。
干预组予以PICC置管输液:首先向患者家属告知PICC置管的优势、步骤、目的、必要性,赢得家属支持、理解。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最佳的静脉,患者取平卧位,外疝手臂90°,以“一字行”“横L行”外测量法测量导管插入的长度,消毒范围为10cm×10cm,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对穿刺点消毒,绑止血带,铺无菌巾,佩戴无菌手套,以15~30°角穿刺静脉,有回血之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针1~2mm,确认进入到血管,隔着无菌巾,松止血带,对穿刺点上方轻轻压迫,将穿刺针芯退出后,在插管鞘中插入导管,将套管鞘从静脉撤出,离开入点撕开,支持导丝缓慢撤出后,抽吸直至出现回血,以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持续冲洗,与正压接头连接,导管以“S”型固定,覆盖3M透明敷贴,最后进行X射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的位置,输液9~19d。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①临床指标:临床指标包括静脉输液时间、静脉穿刺费用、住院时间;②体重增长情况:统计输液前、输液7d后患儿体重,以g表示;③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评分:评估输液前、输液7d后患儿疼痛程度,NIPS量表包括静脉穿刺操作时觉醒状态、哭闹情况、呼吸类型、上下肢动作、面部表情,总分为7分,疼痛程度、分值为正相关性[7];④输液外渗率:输液外渗例数除以每组对应总例数×100.00%,即可得输液外渗率;⑤穿刺点皮肤损伤率:统计穿刺点感染、毛囊炎、机械性损伤、接触性皮炎发生率。穿刺点感染:皮肤局部红肿、压痛,渗出脓性分泌物。毛囊炎:皮肤局部存在化脓性丘疹。机械性损伤:撕脱敷贴后皮肤出现发红、破溃、出血等。接触性皮炎:皮肤轻微苍白、皱缩、潮湿,纹理濡湿。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干预组静脉输液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静脉穿刺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组别 n 静脉输液时间(d)静脉穿刺费用(元) 住院时间(d)干预组 39 14.62±5.82 3505.26±123.44 35.26±3.62对照组 39 21.99±6.94 3956.62±167.05 41.62±4.57 t 5.082 13.571 6.813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体重增长情况与NIPS评分比较
输液前两组体重、NIPS评分比较,P>0.05;干预组输液7d后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体重增长情况与NIPS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体重增长情况与NIPS评分比较 (±s)
组别 n 体重增长情况(g) NIPS评分(分)输液前 输液7d后 输液前 输液7d后干预组 39 985.26±21.41 1452.62±38.62 1.05±0.34 2.62±0.44对照组 39 985.54±20.27 1182.62±24.34 1.06±0.31 4.28±0.96 t 0.059 36.936 0.136 9.817 P 0.953 0.000 0.892 0.000
2.3 两组患者输液外渗率比较
干预组输液外渗1例、对照组输液外渗7例,干预组输液外渗率2.56%(1/39)低于对照组的17.95%(7/39),χ2=5.014,P=0.025。
2.4 两组患者穿刺点皮肤损伤率比较
干预组穿刺点皮肤损伤率(5.13%)低于对照组(23.08%),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穿刺点皮肤损伤率比较 [n(%)]
3.讨论
极(超)低体重儿大部分为早产儿,普遍存在不同程度代谢障碍、营养不良,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极易引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等并发症[8]。极(超)低体重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反射能力、协调能力均较差,不能正常喂养;另外,极(超)低体重儿的肺部发育不完善,小支气管的软骨较少,胸壁较软,肺部顺阴性较差,发生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的概率较高[9]。极(超)低体重儿在出生之后需及早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改善全身营养状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低死亡率;静脉输液是当前临床治疗极(超)低体重儿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极(超)低体重儿病情较重,胃肠道吸收能力较差,长期性输入刺激性较大或渗透压较高的液体,会增加液体外渗、组织坏死的风险[10]。故极(超)低体重儿静脉输液问题,一直是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
传统外周留置针输液穿刺难度较大,输液期间极易出现药液外渗[11]。如果输入部分抗生素,极易造成钙盐沉积、皮肤坏死,反复穿刺会加重患儿痛苦,破坏外周血管,引发低血糖、颅内压改变、低氧血症等不良事件,影响患儿内环境的稳定性,同时会延长输液治疗时间,增加治疗成本,加重患者家属心理负担,现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显示:干预组静脉输液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干预组静脉穿刺费用低于对照组,干预组输液7d后体重高于对照组,干预组输液7d后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输液外渗率(2.56%)、穿刺点皮肤损伤率(5.13%)均低于对照组(17.95%、23.08%),P<0.05。表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输液治疗中采用PICC置管,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分析如下:①PICC置管是从外周静脉末端将封闭式置管针置于上腔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可长期性留置、置管功能好、容易穿刺等优点,可以输入浓度高达25%的液体,是当前比较理想的一种静脉输液技术[12];②PICC目前被用于为患者提供长期静脉输液或输入刺激性药物治疗中,可较长时间保留血管通路,对输注液体的渗透压无限制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外周静脉用药药物外渗造成组织坏死的风险[13];③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时间普遍较长,需要及时、长期予以胃肠道营养供给,可供血管具有细、少等特点,血管的通透性较高,输液治疗期间容易发生药物外渗,建立血管通路的难度较大,而PICC置管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弥补了外周留置针输液的不足,现已得到临床高度认可、赞同[14]。
综上所述,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采用PICC置管输液,可有效缩短输液、治疗时间,降低输液治疗成本,且患儿疼痛感较轻,体重增长快,发生输液外渗等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