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B病毒两种抗体(VCA-IgM,EA-IgG)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中的意义
2023-03-04赵洪秋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医院检验科内蒙古赤峰024000
赵洪秋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医院检验科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针对儿童不明原因发热EB病毒(EBV)的两种抗体VCA-IgM和EA-Ig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63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进行研究,另选择同期幼儿园健康体检中的6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儿血清样本中的EBV抗体。结果:①63例患儿的EA-IgG抗体均显示为阴性。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VCA-IgM抗体均显示为阳性,其他均为阴性;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患儿的异淋比例、转氨酶活性水平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组、其他疾病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急性肝炎组转氨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四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上呼吸道感染组、急性肝炎组和其他疾病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EOS水平与对照组相近,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V的两种抗体均能够动态反映出EB感染后的抗体水平,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检测实操方便简单,可将其作为诊断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重要诊断方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它主要是由于EB病毒感染以后造成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疲劳、高烧、咽喉疼痛、头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是导致儿童长期发热的主要原因[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需根据临床典型表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增多和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的阳性结果进行判定。而抗EBV衣壳抗原IgM抗体为阳性始终是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诊断依照[2]。但临床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抗EBV-CA-IgM的延迟现象,其在感染EBV后EBV-CAIgM仍显示阴性。因此,临床在仅有单份检测血清情况时,只将抗EBV-CA-IgM阳性作为判定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标准并不严谨。因VCA-IgM抗体、EA-IgG抗体会在EBV急性感染的晚期和复发性感染的早期出现,所以将VCA-IgM和EA-IgG两种抗体进行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升EBV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基于此,笔者选取院内诊治的不明原因发热患儿6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患儿血清样本中抗体,以此为依据诊断EBV感染,现将具体报告展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计63例,均为本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间就诊的不明原因发热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判定标准,其中男性41例,女性22例,患儿年龄4个月~11岁,平均(3.12±1.01)岁,3岁以下患儿33例,3~7岁18例,8岁及以上的患儿12例。其中,48例上呼吸道感染,占比76.19%(48/63);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比6.35%(4/63);3例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占比4.76%(3/63);此外出现1例淋巴结炎1.59%(1/63);2例肺癌3.17%(2/63);2例肝炎3.17%(2/63);2例肾病综合症3.17%(2/63);1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59%(1/63)。对照组选自幼儿园健康体检中的60例儿童,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个月~6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于清晨空腹采集患儿静脉血5mL,普通采血管抽取3mL,EDTA-K2管抽取2mL,马上拌匀。两种抗体均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EDTA-K2管的血清样本需在2h内完成血液的常规分析。血常规的仪器选择的是日本sysmex XE-2100型号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显微镜进行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计算,而检测肝功能的仪器为日本OLMPUS AU-640型号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两种抗体VCA-IgM和EA-IgG检测结果,分析各类型发热患儿异淋比例、谷丙/谷草转氨酶水平及血常规检验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本研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s的形式体现,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EB病毒的抗体检测结果
63例患儿的EA-IgG抗体均显示为阴性。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VCA-IgM抗体均显示为阳性,其他均为阴性。
2.2 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转氨酶活性水平比较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患儿的异淋比例、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组、其他疾病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急性肝炎组谷丙/谷草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四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正常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组、其他疾病组患儿谷丙/谷草转氨酶水平相近,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各类型患儿异淋比例、谷丙/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
2.3 血常规检验结果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上呼吸道感染组、急性肝炎组和其他疾病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EOS水平与对照组相近,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的血常规结果比较
3.讨论
EB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病毒性疾病,病情程度大不相同,症状也十分多变,即会表现为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会出现其他临床复杂表现或隐性的感染[3]。EB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烧、咽峡炎、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肿大。EB病毒感染可以通过检测EB病毒的VCA-IgM抗体、EA-IgG抗体进行诊断,也可以通过检测EB病毒的DNA确诊。急性EB病毒感染通常病程较短且可以治愈,治疗方式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延误治疗,可转为慢性感染,此时需要给予相应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否则难以治愈。研究显示[4],慢性EB病毒感染还会引发鼻咽癌和淋巴瘤,临床危害性较大。
相关研究发现[5],发展中国家的EB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儿童年龄普遍在2~6岁,而一些发达国家的EB病毒感染高峰期在10~20岁,以青少年最为常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年龄范围在4个月~11岁,年龄<3岁的33例(52.38%),3~7岁的18例(28.57%),年龄≥8岁12例(19.05%),符合相关研究结论。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发展中国家卫生条件有关。
EB病毒容易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EB病毒是一群有包膜的DNA病毒,B淋巴细胞是EB病毒在感染人体后的主要侵入的细胞,在B淋巴细胞受EB病毒感染后会表达一系列的EB病毒特异性抗原分子,从而诱发机体产生防御反应。遭受EB病毒感染之后,最先形成的抗体是EBV壳抗原IgM抗体,然后是IgG类抗体。通常情况下,VCA-IgM抗体在发病时已然是最高浓度,约1~2周消失,而EA-IgG抗体在发病时才开始出现,3~5周左右会达到一个高峰值,然后经过3~5周消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3例患儿的EA-IgG抗体均显示为阴性。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VCA-IgM抗体均显示为阳性,其他均为阴性。与相关研究[6]结论具有一致性。EBV感染后,VCA-IgM抗体和EA-IgG抗体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因此并不能因为VCA-IgM抗体阴性就否定EBV感染,特别是针对4岁以下的儿童来说,多为初次感染,两种抗体会在其体内2~3个月产生抗体反应,从而使不明原因发热的相关性疾病,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肾炎综合征、肝炎、呼吸道感染等能够及时得到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采用ELISA检测两组患儿血清样本中的EBV抗体水平。ELISA作为一种基本的酶免疫分析方法,开始产生是基于碱性磷酸酯酶标记的3 gG测定1gG,后期该方法被逐渐完善。ELISA是基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抗原定位和进行结构的研究,通过酶标记抗原与抗体结合免疫扩散,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可直接对体液中的可溶性抗原进行测定。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抗原、抗体以及半抗原检测。在抗原和半抗原检查中,如涉及内分泌方面检查则主要进行雌性激素,黄体素检测;如涉及血液学方面检查则主要进行凝固因子检测;如涉及肿瘤方面检查则主要进行甲胎蛋白检测。虽然该检测方法还无法进行常规诊断,但近年来在传染病诊断方面显现巨大优势,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ELISA具有良好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能获得更为客观、准确结果,其快速性、特异性特点已经得到临床医学广泛认可。因此,已经广泛用于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
相关研究显示[7],发热患儿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都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升高,特别是针对患儿本身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的占比相对较高,但仅根据外周血的形态鉴别异淋以此作为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不全面,其所表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有研究显示[8],EB病毒感染的血常规检测也可以是正常的,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的白细胞或淋巴细胞升高,或明显的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情况,特别是针对慢性EB病毒感染而言,鼻咽部或血细胞中的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都可以感染EB病毒,此时并未出现明显的EB病毒血症,外周血的血象正常,所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上呼吸道感染组、急性肝炎组和其他疾病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EOS水平与对照组相近,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中对外周血异淋比例超过6%的患儿,可将ALT或AST检查、血常规以及VCA-IgM抗体、EA-IgG抗体结合进行检测,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EBV两种抗体(VCA-IgM抗体、EA-IgG抗体)能反映出EB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段的抗体水平,不易造成漏诊、误诊事件。而针对8岁以下的患儿,特别是4岁以下,临床在衡量病毒感染类疾病的同时也要考虑是否为EB病毒感染。EBV两种抗体对EB病毒感染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实际操作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