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融入普通教育的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
——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为例

2023-03-04潘来强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随班注意力障碍

潘来强

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特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为明显,所需的教育服务和支持也更需要具有针对性,因此个别化的教育计划或者说一生一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市首批融合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南京市板桥小学依托学校自主设计的《随班就读学生培养方案》,以观照特殊学生的个别化教育为导向,针对特殊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了个性化融合教育培养,为特殊学生充分融入学校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被称为“多动症”,是儿童一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行为特征。在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也是板桥小学重点关注的一类特殊学生。下面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为例,介绍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一、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设定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

教师需要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身心特点,去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先备能力,确定培养目标、内容和重点,并据此实施培养方案。评估是建立在多项评估基础上的综合性评估。

学校根据学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程度、诱因及呈现的状态,专门进行“多方面、多时间”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和父母的一些基本资料、医学诊断,评估形式有发展性评估和学业评估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家族病史、各项能力和优劣势等多方面来探讨其障碍成因和培养方向。如,在评估阶段学校吸纳康复机构专家整体评估学生认知行为习惯,并进行持续一周以上的行为观察,从而科学判定学生注意力缺陷的程度和表象基本特征。这样的把脉能为后续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精准的依据。

特殊儿童互助学习

在特需儿童优劣势分析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行为与先备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合理确定培养的目标,以便选择合适的培养策略与方式。对有注意力缺陷的儿童,在“培养目标”中特别注明“对环境感受力提高”和“交往中与人对视时间的增长”,真正发挥目标的指导性作用。这些目标的设定有科学和现实依据,教师在课堂上经过努力可以达成。

二、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呵护学生全面成长

根据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在内的特殊学生的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三类课程——普通课程、资源教室课程和特设课程,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普通课程,注重对学校原有课程内容的适宜性改造及课堂内的适度关注,特别强调“怀揣全面目标”与“调整适宜坡度”相统一,学校称之为“第一课堂”。在这里,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经过适度调整的普通课程。教师在教授特殊学生普通课程时,依据其个别化需求适当降低课程标准,并基于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改,从而降低特殊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其学业成就的提高。

资源教室课程,指向个别教育计划实施,即资源教师在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补偿性训练,学校称之为“第二课堂”。比如,针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精力过于旺盛、动作多的情况,资源教师在资源教室为其开展感觉统合训练,从而改善其不适宜的行为。

特设课程,是应随班就读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康复需要安排的,类似普通学生的社团课程,学校称之为“第三课堂”。研究表明,单一学科、单一干预治疗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的矫正效果都不理想,单纯的治疗效果也欠佳。因此,学校强调让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参加“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并通过专业而丰富的各类游戏活动愉悦性情,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改善其多动表现,提高其自控能力。

三、进行专业的个别化训练,帮助学生融入普通班级

让特殊学生尽可能在普通教室中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活动,才能真正发挥融合教育的作用。学校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业水平和障碍表现,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学科参与度尚好的特殊学生,按照“自然融入”方式处理;对于有轻微弱势表现的特殊学生,做“练习延时”处理;对于水平明显落后的特殊学生,采用“多元调整+学科个训”的方式处理。

如,针对学校一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学校教师设计了“个训”三法:“停留注视+抚摸右臂”“作业奖励超常规刺激递进”“学生座位清净”。这组针对学生注意力提高设计的策略,经实践表明无痕而有效。在资源教室及特设课堂上,学校教师针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学生开展注意力训练、自我相关行为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和情绪情感技能训,做到训练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相适应,切实提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帮助其更好地融入普通班级。

南京市板桥小学在尊重特殊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制订适合的培养方案,提供全面立体的教育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融合教育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随班注意力障碍
让注意力“飞”回来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