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纪念马克思主义诞生175周年

2023-03-04郑旭东

中学政史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

郑旭东

安徽省巢湖市坝镇中心学校

【热点链接】

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知识结构】

【线索梳理】

线索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根本条件)。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2)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①《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②《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4)地位: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

(5)特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6)历史意义: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促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思想基础。

2.第一国际

(1)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成立: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

(3)目标: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3.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

(2)建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3)结果:1871年5月28日,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

线索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苏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1)革命道路探索: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建设道路探索: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期间,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巩固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个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着许多弊端。

②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③苏联模式:

经济上社会主义工业化途径: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成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农业集体化1927年年底到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工业化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但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长期停滞。政治上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评价积极方面: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消极方面: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④赫鲁晓夫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⑤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并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并开始改革。改革前期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

(1)毛泽东思想:

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影响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体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续表)

【思维拓展】

1.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

巨变标志主要领导者指导思想概况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毛泽东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使中国开始富强起来。

2.中国当今的发展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结合所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了理论指导。

(3)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结合所学,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类型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农业制度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演练】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创新中发展与完善。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改正:

【 】(2)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改正:

【 】(3)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正:

【 】(4)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改正: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成果就是解决了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开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摘编自付丽、冯广通《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和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二: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生气勃勃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到1957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建设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认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1)材料一中“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列举具体史实,说明这一理论“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

材料二: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对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对于苏联模式,大多数西方人和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持有不同观点,请任选一个观点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的召开”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

(2)√。

(3)×,“1997年”改为“1992年”。

(4)×,“科学发展观”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1)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2)成就:“一五”计划实施(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认识: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成就的取得与中共方针政策的指引、全国人民的努力有关。(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3.(1)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史实: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等。

(2)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或苏联模式)。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3)示例一:

观点: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效仿。

理由:政治上,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实行一党专政,民主法制不健全,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经济上,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

示例二:

观点:对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而言,苏联的成就巨大。

理由: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苏联发展模式为战后这些国家解决问题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