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上能不能喝水?

2023-03-03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29期
关键词:罚单车厢南京

江苏南京一女子因在地铁车厢喝水,被巡查的工作人员开了“罚单”,引起网友关注。一时间,“地铁上能不能喝水”,成为争议焦点。后来南京地铁官方微博发布了通报。通报指出了两个问题:首先,当事女子喝的并不是“水”,而是瓶装果汁饮料;其次,地铁方面开的也不是“罚单”,而是宣传告知书。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并未停止,针对“地铁上到底能不能喝水”,人们期待获得一个明确答案。

素材链接

据报道,2021年,南京地铁实施行政处罚总数11255件,罚没收入8.240万元,主要集中在吸烟、列车车厢内饮食、乞讨等领域。2022年,共实施行政处罚1255件,罚没金额为2.095万元。这说明,南京地铁在禁止饮食的管理上,一方面确实较为严格,有真处罚且数量不少,罚款金额不低;另一方面处罚也在向弱化、轻量化转变。

跳出南京,在目前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四地地铁公司明确表示“不可以喝水”,有一地表示,“渴的时候可以去站台上喝,喝完再上车。”其他几地则表示,可以喝水或喝饮料,但不能吃东西。显然,各地规定的标准和尺度都不一致。

而且,在实际执行中,即便有规定明确禁止喝水,但多数地方还是给出了一定的“容错”空间。

角度一:规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

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现代城市不容忽视的公共空间。可以说,地铁车厢里的秩序如何,反映了人们的文明程度和公共意识。有关部门为维持地铁秩序而实施的管理措施,也反映了其开展现代化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地铁乘客规则时,既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最广大乘客的切身权益、感受出发实施管理,也要坚持规则至上,对于干扰其他乘客、扰乱公共秩序的不文明行为坚决予以制止,让违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角度二:公共讨论愈发呼唤平和与理性。

热络的公共讨论是好事,但挑事拱火之风也要警惕。炒作之下,讨论迅速跑偏,不仅破坏了原本可以理性探讨的舆论氛围,也消解了应当追问和反思的真正话题。置身多元分化的社会,公共讨论愈发呼唤平和与理性。作为传播生态中的一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话语责任。

另外也要看到,诸如地铁喝水这样的文明细节,情况复杂,没办法靠―纸规定“包打天下”。多方互谅、换位思考,才能磨合出彼此舒适的相处之道。

角度三:理性对待不同观念,尊重他人选择。

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的极大丰富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体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加强,对于规则的认知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我们不再盲目地遵守规则、满足社会对我们的所有期待,而是会从个体需求和社会现实对规则提出建议,甚至反叛不合理规则。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关于“地铁上能否喝水”的争议,其实内嵌着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内核,也反映着公众自我意识的加强。

角度四:城市管理不是为规则服务,而是为群众服务。

说到底,地铁车厢内能不能喝水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背后涉及的是城市管理规则的执行理念问题。规则难免有相对模糊的地方,那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其实答案一点也不复杂,关键还是要问问老百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规则存在的意义不在其本身,而在其有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运用示例:地铁是一项现代化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彰显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在地铁上“喝牛奶”“喝酸奶”“公放声音”等原因被开“罚单”的新闻时有发生,已在某种程度上演变為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现象。科技现代化并不代表精神现代化,在这项科技文明成果之上应当实现管理现代化,不是“一刀切”的粗暴处理,而是妥善处理规则理性和执法柔性的关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高度文明”。

(选摘自《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红网、澎湃新闻等/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罚单车厢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两张“复杂”的交通罚单
六号车厢
南京·九间堂
愚人节里的假罚单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个人消防罚单”,开得好!
奔驰女车主自贴罚单躲处罚被拘13天
SSAB Hardox悍达450材料轻型自卸车厢体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