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而来?从“河”而来
2023-03-03刘梓丞司明
刘梓丞 司明
历史上,人类文明与河流相生相伴,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河流有关。大约在4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赋予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文化地标意义。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已不是一条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而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是维系中华文化脉络的主干,是中华民族心理认知的最基本参照坐标,是炎黄子孙的心灵之河、文化之河。
文明探源
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
生命
滔滔黄河,纵贯中国东西,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众多支流,流域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远古时代,人们逐水而居,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以其优越的生存条件,吸引着华夏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华夏先民仰观俯察——黄河流域四季分明的气候、春夏秋冬往复循环的自然现象、斗转星移的天文现象、自强不息的人类参与,很自然地就会将农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生不息的原因归结为天、地、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于是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
尧舜时期,洪水自黄土高原倾泻而下,泛滥成灾。大禹继承父亲的治水之业,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居外13年终克水患。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万民兴利除害,这种以生民、利民为己任的使命担当,与山河大地气血之流通一样,创造着一种生命能量。
运用示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都诞生于黄河流域,都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回应大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挑战,激励了中华民族为生存、为幸福生活奋斗的信心,构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梦想的动力之源。这种奋斗精神,使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不断地与黄河水患作斗争,保障了生命财产安全;使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御敌于国门之外,铸就了汉唐盛世;使谦谦君子亦坚韧不拔,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文脉
中国古代影响华夏文明进程的大多数创新都诞生于黄河流域。据古文献记载,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尧等都创造了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伏羲结绳而为网罟,用来狩猎或捕鱼;神农制作耒耜,用来耕作土地;黄帝发明冶金术,冶铜铸鼎;尧“敬授民时”,制定历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人类命运与共、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观念是黄河文明的思想基础,以此基础所建立的制度文明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大同制度,西周“敬德保民”的礼乐制度,汉唐时代民族融合制度的实践等,最终将所有华夏儿女凝聚为一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外侮,通过艰难求索,最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既来自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对革命的正确指导,也来自对古老黄河文明的现代回应。
运用示例:远古时代的河图洛书传说,神农氏作五弦之琴,黄帝制衣裳,尧制陶器,仓颉造字,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安阳的甲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六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汉初黄老之学,汉朝史学高峰《史记》《汉书》,北宋理学之开创等,都诞生或发生于黄河流域,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源流脉络,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黄河文化是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包容创新
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纳百川的体现。而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动力。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其实都是通过创新建立起来的。包容可以说也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包容才可以开放,才可以不断地创新。
开放
沿着黄河,以洛阳、郑州、开封为重要节点,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时候,王朝与中外商旅们一起建立了通达国内与欧亚各国的交通网络。秦汉时洛阳跻身全国最大的交通中心,汉凿通西域,唐进一步经营,连接了中华文明与西域、草原的广大疆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极大方便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就了洛阳隋唐国际都市的风范。“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科技发明、养蚕技术也经此传向世界。
文化相融,人心相通。开放包容不仅打开了一条互利交通运输的“商路”,同时也打造了一个中外文明交融的“平台”。
运用示例: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共通性,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科学对待黄河文化,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走出去,不仅不能故步自封、盲目排斥域外文化,而且还能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既为彰显黄河文化魅力提供广阔舞台,又为黄河文化发展进步提供有益平台,推动黄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创意
创新创意,数字赋能,让厚重的黄河文化“活”了起来。《QQ飞车》“飞跃黄河”游戏中,龙门石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等河南地标逼真再现;“黄河非遗盲盒”和“黄河之礼·文创潮玩”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凭借浓厚的大唐文化底蕴和俏皮可爱的泥塑形象,广受消费者欢迎;山西博物院开发的马家窑彩陶纹饰丝巾等文创产品,在海内外电商平台上销售火爆;甘肃博物馆突出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融文化、創意、实用、品质于一体,累计设计彩陶文化系列文创产品140多款,赢得了无数年轻人的喜爱。
运用示例:传承黄河文化不仅是保护深藏在大山里与博物馆中的文物,更是从静态的实物保护本身上升为动态的、活态的无形精神力量,将散落在炎黄周边、博物馆中以及古迹文献里的文物、遗产与文字通过现代科技变得“活”起来,真正地走进与深入到更多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唐宫夜宴》就将博物馆成功“活化”,以沉浸式的方式讲好黄河故事,真正实现了黄河精神的保护、继承、整合与转化。这种创新性继承贯穿古今,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会贯通,使得黄河文化更具有现代性与时代感。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