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湖北省阳新县为例
2023-03-03钟莎莎
钟莎莎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73,湖北武汉)
1 阳新县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1.1 乡村产业发展迅速
阳新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攻坚对象。阳新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功能,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特色产业为载体的产业扶贫与致富体系基本建成。在农业产业方面,阳新县采取龙头引领、多头并进的农业发展模式,龙头农业企业通过发展智慧农业、现代农业,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入农业。阳新县运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了油茶、中药材、食用菌、生态种植等优势农业产业。仅木港镇桑蚕养殖产业便带动1 466 户农户参与,创收1 680 万元,实现户均增收7 330 多元。在工业产业方面,阳新县鼓励做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四园驱动、多镇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技术改进提高效能、制造升级焕新产品”行动和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城北工业园区一心打造“中部鞋都”和产业基地,聚焦品牌鞋服、先进制造与电子技术等产业,持续提升资源要素的效益。滨江工业园则是聚焦新材料生产、生命健康研发、循环经济等产业,新港园区致力于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多重项目齐头并进,阳新县工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2 乡村生态持续改善
阳新县呈“五山三水二分田”的地貌,是湖北省有名的“百湖之县”“鱼米之乡”。阳新县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多样,铜、铝、锌等矿物产量全省排名第一,矿山众多,矿业规模较大。此外,阳新县湖泊众多,淡水养殖面积可达9 250 hm2,其水产养殖种类丰富。但由于前期发展方式的急功近利与不可持续性,阳新县矿山与湖泊优势减弱,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为保证经济与生态获得长足发展,阳新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放天养”,着重改善与优化矿山与湖泊的现实情况。阳新县大力推进矿山、湖泊、村庄的环境治理,实施“四湖四河”水质达标工程,加强仙岛湖、网湖水质检测与治理。在矿山治理方面,阳新县开展露天矿山关停整治,推进长江沿岸线路整治复绿工作,沿岸植树造林绿化整地227 hm2;同时又着力改善村居环境,对危房、老街进行提质整治,集中力量打造美丽乡村。此外,阳新县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物综合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1.3 乡村旅游与文化资源丰富
阳新县旅游资源多样,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又坐拥仙岛湖、七峰山、网湖等生态山水资源,其旅游资源可概括为双色,即历史文化的红色、生态山水的绿色。阳新县注重历史传承,保留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资源,“阳新布贴”与采茶戏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阳新布贴”的民间工艺凝聚着阳新布贴娘特有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体现着阳新人民的勤俭美德。王英镇仙岛湖与石田古驿生态旅游区则是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仙岛湖景区湖水清澈,水质优良,3 000 个岛屿星罗密布,依托优质自然资源与王英镇农业特色,建立起“徽派楹联一条街”、休闲广场、新屋村仙野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等,并开发出银鱼、野菜、鱼子酱等特色旅游商品。旅游产业成为阳新县支柱产业。
2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阳新县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融合度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国务院印发的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建立起农民主办、特色突出、价值彰显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1]。阳新县在农业、工业、服务业方面发展良好,开发出农业“品牌+”、工业“园区+”、旅游“农旅融合”等经营模式,但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工作仍是短板。多数村庄借由当地的农产品特色发展旅游业或利用旅游业发展农庄采摘等,实现农村一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但是农村若想获得持续发展,发展势头强劲的第二产业必不可缺。阳新县农村在建设农民主办、凸显地域特色与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上存在较大问题,乡村振兴发展动力容易不足,并不能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中发展进步。在挖掘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方面,阳新县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结合各镇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出一批具有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悟、健康养生等功能的农村特色产品,并且遵循当今市场需求动向,推动了乡村资源的整合与多元增值,增强当地特色产品的时代感。但阳新县的特色产品可替代性较强,产品及旅游业同质化问题明显,相较于同类县城或村庄无明显的竞争力及优势,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国家号召并呼吁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帮助培育新兴业态,建设全覆盖、多领域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鼓励农村运用新兴科技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商发展体系。但阳新县多数农产品在县域内部消化,仅宝塔村湖蒿、阳新油茶、网湖鳙鱼等品牌产品销路较广,多数优质农产品的农商互联、产销衔接较为薄弱,农户常担心销路及销量问题,规模性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未健全。阳新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还不够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农村社会化体系未完善。
2.2 乡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有待解决
在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之下,阳新县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势头强劲。截至2020 年,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 205元,同比增长2.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 397 元,同比增长1.9%,阳新县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但从数据上可看出,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且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与城市居民差距依然较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增长,对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更加渴望。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等方面,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阳新县多数农村现有村民多为留守老人、儿童等,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文明意识较为薄弱,农村中普遍存在向河流、湖泊、小溪排放、倾倒生活垃圾及污水,生活垃圾、生产垃圾未丢弃到指定场地的情况,且乱倒垃圾、就地焚烧物品、肆意砍伐树木的现象屡禁不绝。阳新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农村存量危房数量大,经过多年危房改造的努力,多数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完成较好,但仍存在不少老旧房、土坯房,乡村整体村容村貌仍有待改善美化。乡村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乡村中多数村民会养殖家禽、牲畜,粪便随处可见,容易滋生细菌,影响乡村环境美观。乡村的资源闲置浪费较为严重。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谋生,致使农村大量的耕地无人耕种,土地未得到利用而抛荒。
2.3 农民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欠缺
阳新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多样,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宝塔村的湖蒿、黄颡口村的食用菌、尖峰村的苎麻、金星村的金丝菊等特色农业品牌发展势头强劲。阳新县农业生产正朝着多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探索,但仍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首先,阳新县农业生产模式单一,农业生产以合作社和村落集中生产为主,生产方式多为简单人工生产,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集约化、集群化程度不高,种植培育技术及方式较为传统。其次,绿色高效的生态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仍需提高。农业生产的绿色化程度不高,农民环保知识欠缺,环保意识不强,相关绿色农业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与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存在。大部分农业生产者为了稳定农作物的产量,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农村农业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虽然有政策法规明文规定禁止秸秆焚烧,但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秸秆资源未实现有效利用与及时处理,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由于农业生产者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缺失,农业数字技术使用不足,县域内大部分农业生产者尚未建立起农业生产数据采集系统与养殖检测系统,未能随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智慧农业发展不到位。
3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破解乡村振兴所遇到的难题与挑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融合,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设宜居家园,这有赖于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建共享[2]。
3.1 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兴旺
首先,阳新县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绿色可持续的新型生产方式与发展理念,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运用水平,发展绿色智慧农业。要鼓励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继续壮大宝塔湖蒿、网湖鳙鱼的品牌农产品产业,同时可拓展花卉、林木等种植业,丰富种植养殖结构。面对乡村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融合度低的问题,应多措并举推动产业融合。就阳新县旅游业而言,可利用乡村生态旅游,依托绿色资源,开发文化遗产,挖掘特色农俗表演,筑牢第三产业发展根基。结合第一产业,发展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建立起果蔬、桑麻、园林多元一体的特色农业观光区。在旅游景区周边实现第二产业融入,生产制造手工艺品,加工农副产品、娱乐用品等。第一产业提供农业体验,第二产业提供旅游服务,第三产业制造高质量产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中与集群,构筑起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兴旺[3]。
3.2 以科学自然观为指导治理环境问题,建设宜居家园
生态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构建生态宜居的家园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保护与治理乡村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4]。首先,针对阳新县现存的环境治理问题,要推动环境治理绿色化。针对化肥、农药使用过量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需集中整治,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鼓励高校、企业专家点对点帮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针对垃圾乱丢、废弃物乱排等问题,需要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及教育,让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并付之行动。其次,完善垃圾处理的配套设施,形成系统化垃圾处理机制。做到废物有效利用,倡导垃圾分类,构建垃圾全程分类处理体系,美化乡村环境。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后,则需要将重点转向美丽家园建设,健全农村全方位多领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建设人民满意的宜居家园。
3.3 以全民行动观为指导动员全民共建,共享富裕生活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生活富裕,人民既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更是发展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多元社会主体力量协同推进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5]。阳新县要充分发挥政府、基层党组织、群众等主体的能动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首先,政府与基层党组织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证科学政策的连贯性,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始终明确科学规划是重中之重,扎实做好当下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政府需要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乡村日常工作之中,引导人民深入理解领悟国家的大政方针。其次,村民要转变价值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养成绿色可持续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村民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学习,逐步提高绿色生态觉悟。最后,企业要提高生态责任意识,落实绿色生产行动,自觉承担生态责任。企业努力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追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发挥社会协同作用,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建,需要人才、科技、高校等力量协同帮扶,协调全社会之力助力乡村振兴,共建共享富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