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国际合作的特色理念与实践进路*
2023-03-03张树华
毛 盾,张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一 前 言
国际秩序是国际关系中各行为体围绕一套共同目标所维持的稳定的关系状态。二战后确立下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推动构建了以《联合国宪章》在内的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但在这一体系中,强国对弱国的霸权干涉和不公正对待现象并未完全消除,支撑现有国际秩序的规则需要改革和完善。2016年以来出现的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政治黑天鹅现象,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西方世界转向“保守主义”与“民粹主义”。特朗普上任后,美国先后退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十多个国际组织或国际协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停止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支持。这些现象标志着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在国际合作方面试图单方改变现状,企图通过停止部分国际合作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视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合作体系,构建起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局部性战略同盟或者团体来阻碍他国发展,如构建情报共享“五眼联盟”,启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这些举措明显已经逐步脱离了传统西方国家的国际合作精神,而试图将饥荒、难民、减贫、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政治化的行为,又为国际合作议题设置障碍,不利于全球化发展,危害了现有的国际秩序。
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是促进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调整的根本动力。亨廷顿曾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引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原话,指出“中国参与世界地位重组的规模,使得世界必须在30或40年的时间内找到一种新的平衡。假装中国不过是另一个大的参与者是不可能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参与者”。[1]207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绝非所谓的“破坏国际体系的‘修正主义国家’”,相反,中国一贯着眼于捍卫世界公平正义,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我国国际合作的资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方式更加多元化,通过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饥荒、难民、减贫、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安全、世贸组织包容性改革等国际问题上的深入开展合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我国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国际合作,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携手抗击疫情,坚定地捍卫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在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贡献。
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进一步理论性阐述新时代中国国际合作精神的价值理念,总结提炼新时代中国国际合作的重要实践,对于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中国坚持对外援助是‘穷大方’”等错误认识;有助于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合作理论提供重要启示;有助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推动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故事与话语的传播。
二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念
国际合作是发展国际关系避不开的主题,是实现不同国家利益的相互协作行为。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局部冲突硝烟不止,但冲突与合作是危机统筹中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当西方国家从国际合作的积极支持转变为观望迟疑甚至持否定立场时,就表明西方传统国际合作理念无法适应新形势、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合作迫切需要一种以积极推动全球合作,助力世界文明和平、繁荣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合作理念。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与基因,又以中国和平发展的崛起实践为养分。该理念既彰显了中国特色,又十分契合当前国际合作与发展新需求。
(一)同舟共济,共建和平、和睦、和谐世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键词与核心理念之一。“和”是一种自然事物与人间社会共享的德性。国家间的和平、家庭邻里的和睦、人与周遭环境的和谐都体现着“和”之德。追求“和德”,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一贯追求。正因如此,爱好和平、友好睦邻,是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始终坚持的价值原则。“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2]也正是如此,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和”“合”,形成了包容、友善、合作的“和合文化”,呈现一种“和合文明”,所以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列强的侵略、凌辱、掠夺达百年以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3]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奋斗和牺牲中战胜了内外压迫和奴役,摆脱了战乱和贫困,深刻领悟了和平的珍贵与发展的价值,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
习近平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4]中国对外交往一直秉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际交往道路。新时代以来,中国以“合作共赢”为原则,努力构建形式多样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5]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做出庄严的承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6]20中国主张,要实现“和平、和睦、和谐”的国际秩序景象,需要各国互相尊重、一律平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不搞霸权霸凌霸道,需要坚持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努力扩大各国共同利益汇合圈,共同维护和建设好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携手并进,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民主化的核心是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支持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参与处理国际事务;法治化的关键是抵制双重标准,呼吁各国遵守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合理化的要义是及时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促使国际规范的相关制度、规则与时俱进,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7]从总体而言,过去国际合作中的不平等、不合理色彩还比较严重。同时,西方国家宣扬国际合作要遵循法律,却又经常拿起法律武器制裁发展中国家。如此一来,国际合作必然呈现不平等、不合理、非法治化的局面。而中国国际合作的理念却始终如一强调平等、法治与合理,这与传统西方的国际合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习近平指出:“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8]各国携手并进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正确途径。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联合国宪章》首个签署国,中国深知和平的可贵和发展的不易。中国认为,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大国更应该带头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遵信守诺,不搞例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也不能歪曲国际法,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国际和平稳定。[9]
中国外交部2020年发布的《中国关于联合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立场文件》充分展示了中国态度与国际秩序观:“旗帜鲜明地抵制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10]
对于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贡献,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曾评价说:“中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联合国议程不可或缺的伙伴。中方长期以来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对促进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妥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11]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中国是联合国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支柱,发挥着核心作用。[12]由此可见,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以实际行动,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建和平稳定的美好世界。
(三)以义为利,在合作与交流中坚持正确义利观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或是新现实主义,无不强调利益的重要性,其把利益放在了第一位置,强调了权力政治的重要性。[13]这一观念深入影响西方国家的国际行为方式,其利益观念以权力分配为基点,所以对于利益与权力的强调一直是西方国际交流的根本。也因此,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交流合作本质必然是对其有利益且遵循西方权力中心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下,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可以选择单边主义,喊出“经济脱轨”等口号,先后提出具有歧视性和排他性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和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可见,西方国家的国际合作理念弊端就在于过于追求“利益”,且是“私利”而非“公利”,崇尚符合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全球整体利益。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不能“见利忘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主张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政治上,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14]
习近平主席曾说:“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15]正确义利观是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16]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达了中国对新型国际关系伦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是中国对统筹自身发展与协调世界共同发展之间关系的时代回应。此外,正确义利观强调道义与利益相统一,既关注本国利益,也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这一观念凸显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均衡和包容性,为构建和谐共赢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以史为鉴,树立正确历史观指导国际合作与交流
历史观是人们关于人类社会起源、本质及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进行探究和反思的理论成果。[17]1把握国际形势,需要树立正确历史观,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世界,还要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300多年前,唐朝皇帝李世民就指出,“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18]2561201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19]
历史中不仅有经验和教训,还蕴含着发展的规律。2018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20]在国际政治领域,只有认识到各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才能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正确分析国际形势,更好地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
历史可以为我们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提供智慧。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灾难,超过8000万人死于战争。只有牢记历史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只有坚持对话与合作,才能防范战争和冲突,保障世界和平与稳定。
(五)通观全局,坚守正确大局观统筹国际发展合作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正确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20]当前国际合作存在的重要弊端之一在于少数国家基于各自立场思考国家发展,过度强调自身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人类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这些短期利益观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取向,导致了责任分配困境、安全疑虑困境等。[21]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主导的国际合作陷入困境,迫切需要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统筹国际发展与合作各项事务,以推动国际合作走出困境和维护国际形势的稳定。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冲突风险上升,加剧了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在面临人类的共同挑战时,各国做战略选择只有坚守正确大局观,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从全局中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避免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对抗,才能清醒认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这样不仅有利于本国人民,也有益于地区和世界局势。随着世界进入变革动荡期,人类对和平、发展、繁荣的美好愿望更加强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同时,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生物安全、恐怖主义等因素对世界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世界性议题需要各国合作统筹应对,共同面对危机与挑战。而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地迎合了这一时代要求。
三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实践进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验证了中国特色合作理念的有效性,是新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推动全球治理新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现了中国作为、彰显了中国担当。
(一)通力合作,形成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构建更加全面、紧密、务实、包容的高质量伙伴关系的重要主张。新时代以来的十多年,我国建交国总数不断增加,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朋友圈”不断扩大,“朋友圈”关系稳固提升。中国在推进与全球伙伴合作发展共赢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实践也一再证明,中国是在真正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打造高质量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适应国际政治格局变革动荡,满足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提出的:“我们要共同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22]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不仅为自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不仅为中国外交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形成了广泛的全球伙伴关系网,也为多方合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共享机遇,惠及全球合作伙伴
中国不仅打造高质量的全球伙伴关系,而且坚持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坚定地为惠及世界、共创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通过与伙伴共享发展成果,加强经济、贸易、文化等多方面的国际合作,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譬如,南南合作充分彰显我国在形成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过程中国国际合作新实践,体现中国坚持走互利互惠之路以及真正多边主义的力量和优势。
南南合作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基本定位。[23]新时代以来,中国更加致力于推动南南合作,为全球南方实现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2702亿元人民币,重点用于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中小型社会福利项目以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物资援助、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项目。[23]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南南合作圆桌会上指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发展中国家共享。”[24]同时,习近平主席宣布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未来5年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南南合作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坚持在发展进程中把自身利益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彰显了中国增进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坚定立场、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坚定决心。
(三)亲诚惠容,全面开展同周边国家的合作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突出体现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习近平主席曾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亲”是指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诚”是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25]297-298
在不同的国际场合中,习近平主席向外国友人阐明了“亲、诚、惠、容”理念。譬如,2014年的“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25]358;在2015年巴基斯坦议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将“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26]
在“亲、诚、惠、容”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持续扩大对周边国家发展项目的协助。例如,以周边国家为基础而建设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正进一步推进;中国与泰国等周边国家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泰国4.0”经济战略对接,为泰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投行”等国际合作组织和机构的设立,将中国和周边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为地区稳定和发展发挥作用。[27]“亲、诚、惠、容”理念不仅是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宣言,也是对多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精辟概括。
(四)真实亲诚,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
“真、实、亲、诚”理念凝练概括了中国处理与非洲国家关系的理念。2013年,习近平在访非时强调,“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他指出:“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28]
在“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指导下,中国强调在处理非洲事务时坚持做到“五不”,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29]同时,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对非务实合作的“八大行动”,即中国将同非洲共同实施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行动、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和平安全行动“八大行动”,引领中非合作向更高质量发展。
当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外部环境风险防范的背景下,[30]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进一步加大,而且始终坚持“不排他”“无附加”“无特权”的援助原则。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约为2702亿元人民币,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占比44.65%,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31]2000年至2020年,中国在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大型电力设施80多个,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打造了非盟会议中心等一系列中非合作“金字招牌”,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常驻非洲的46支医疗队在第一时间投入当地抗击疫情行动,紧急建立15支中国巡回抗疫医疗专家组以及43个中非对口医院,并向30多个非洲国家提供急需的新冠疫苗;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同16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或达成缓债共识,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免除15个非洲国家2020年底到期的无息贷款。[32]事实一再证明,中国始终是非洲抗击疫情的坚定支持者、非洲发展振兴的积极参与者、非洲和平稳定的有力维护者,中非命运共同体正变得愈加紧密。“真、实、亲、诚”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与非洲等所有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时秉持的四字箴言。
(五)并肩作战,坚持大国大党责任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33]中国政府主张,在推动全球治理方面,“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34]
中国共产党主张,政党不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为应对全球治理难题与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习近平在20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时承诺:“中国共产党将履行大国大党责任,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35]
大党之大、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36]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抗击疫情国际合作,启动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37]中国已累计向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22亿剂疫苗,并累计向世界各国提供了42亿件防护服、84亿份检测试剂、3720亿个口罩,涉及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等,[38]还积极开展“丝路一家亲”的民间抗击疫情共同行动,这些无不展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39]
对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展现的大党大国责任,许多国家政要都曾表示过赞赏。希腊前总理、奥林匹克和平委员会前副主席乔治·帕潘德里欧认为,中国与许多国家风雨同舟、团结合作,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40]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表示,中国积极帮助包括阿根廷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为人类进步事业付出了积极努力。[41]瓦努阿图瓦库党主席、政府总理拉夫曼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充分展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42]
四 结 语
站在后疫情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局部冲突硝烟不止的背景下,西方传统国际合作理论的“力不能支”更凸显了“中国国际合作新精神”的优势,有着不一般的世界意义。中国国际合作新精神是积极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必然趋势,表明了中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决心,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繁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的典范,中国国际合作新精神在实践中展现的优势,为世界带来了西方新现实主义“霸权合作论”以外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现了中国作为、彰显了中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