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新中国经济建设思想研究*
2023-03-03刘源,卫灵
刘 源,卫 灵
(1.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北京 100089;2.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刘少奇同志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他所创立的思想理论,涉及经济、政法、文化、外交、党建等诸多领域,并且定义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其中,刘少奇关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经过实践证明是求真务实、强国富民的思想理论,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刘少奇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托对新民主主义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比较完整的新中国经济构成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设想”,“他的远见卓识,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1]
一 引 言
“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民主主义思想核心。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便开始考虑新中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当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横扫千军如卷席”之时,1948年夏季,刘少奇即提出,“我们是可以开始建设了”![2]559真乃“天翻地覆慨而慷”!他着手新中国的建设,组建财政部,并在华北政府下面设立农业部、工商业部等,开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1948年9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上,刘少奇发表长篇讲话,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和基本矛盾问题,这些都是新中国建立前需要解决的大问题[2]561,从而在思想理论上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崭新思路。刘少奇希望全党尽快做出调整,疾呼:“发展经济是一切斗争的终极目的!”[3]14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他用最朴实、简练的语言,清楚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斗的目标追求——发展经济,让人民大众过上好日子!1949年在秘密访苏期间,刘少奇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写道,“今后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经济”。新中国成立在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呼之欲出[3]171-172。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致力探索新民主主义建设之路。1951年7月,刘少奇在中南海向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做题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的报告时,响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在建设时期,除开必要的国防外,一切工作和其他建设均配合经济建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283
新中国诞生,开天辟地;重经济建设,震古烁今:全党面临全新的形势和任务,“过去搞革命,现在搞建设”[5]626。刘少奇于1955年听取了中共各省、市委的工作汇报,针对今后的工作发表意见,要求尽快转变领导方式和组织方式,以适应工作重心的转变。刘少奇同志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任务的重中之重。关于他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 新民主主义经济有社会主义成分,也有资本主义成分
1949年6月,刘少奇在一份党内的报告提纲中明确提出:“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主要由以下五种经济成分所构成:(1)国营经济;(2)合作社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所构成的国民经济,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经济”[6]426-427。
不久之后,刘少奇将上述占据绝对优势的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称作个体经济。作为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其过渡所需要的时间,要比东欧、中欧各人民民主国家长得多。[6]426-427他认为,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五种经济都会有所发展,且这段共存的时间估计至少需要十年到二十年。[4]284他分析认为:“合作社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经济,它与国家经济相结合,建立同盟,就能向社会主义发展。只有国家经济而没有合作社,国家经济就无所作为;只有合作社而没有国家经济,合作社就要走资本主义道路。”[4]173而国家资本主义则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经济,其经济形式有可能大范围采用,并且,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前提下,要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现在不只是可以存在,而且需要发展、扩大。”[4]211刘少奇提醒人们“要防止右倾机会主义思想,但过早地采取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要犯‘左’倾错误”[4]173,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以其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提高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管理企业的经验,特别是搞垄断企业的经验要学习”[4]583。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放眼今天,在刘少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分析中,人们是否明显看到里面蕴含着超越时代的先见之明?“实践的结果是真理的唯一标准。”[4]633自邓小平南行以来,中国不正是确立多种所有制并存、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吗?这一政策大大激发出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崛起、为强国富民开辟了迅速发展之路。
三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过渡性质的经济,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刘少奇于1948年底在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上作报告时说,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就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刘少奇在多次讲话中,明确阐述了中国如何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思路。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因此,刘少奇认为,社会发展不能单凭主观愿望跳跃式发展。“必经的阶段,是不能跳过去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过渡早了,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妨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能胡来的。过渡的迟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4]482刘少奇把发现的经济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加以阐释,符合我国国情,是完全正确的。我国1953年才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当时预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需经过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后来只三年就完成了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完成了马、列所说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似乎也太容易了点。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只是进入或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不等于建成社会主义社会”[7]。1957年2月,刘少奇在新乡调研时说:大社现在是办多了。社太大了与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只是那么个水平,就适宜于生产单位小一点,特别是分配单位小一点好,太大了则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4]388这几句话鞭辟入里,切中要害。他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遵循经济规律的重要性,只有按经济规律办事,方能促使各方面平衡增长,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四 农业合作化之后,农业也可以实行个人负责制
在1948年的“九月会议”上,刘少奇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建设中,发展合作社经济问题。他认为,在我国小生产者的向背至关重要,而“合作社是团结小生产者最有力的工具……合作社搞好了,就巩固了对小生产者的领导权。”[2]562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对农村合作社有许多深入的理论思考。1950年,刘少奇在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上作报告,提出引导合作社工作走上正轨的初步方针。他详细说明对农村供销合作社要落实的政策,认为供销合作社“是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它积极而有效地活动的结果,会加强农民小有产者的地位,但是同时又更多地加强国营经济和国家的地位”[8]113。刘少奇最朴实的想法,就是通过落实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百姓能过上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并把这作为党和政府力求实现的最基本的目标。
刘少奇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甚至提出了要使小生产者成为“小康之家”的概念。“小康”一词意味着丰衣足食,在今天看来,都是令人振奋的!因此,当“大跃进”等急躁冒进的错误做法致使农村出现严重问题时,刘少奇十分心痛。为了扭转农村困难局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让百姓能填饱肚子,1957年6月,他主持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6次会议,就增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自留地的议案进行讨论,将自留地所占百分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4]404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全国发生大规模饥荒。1961年3月,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搞家庭副业、自留地,这是经济民主。”[4]508自留地在当年,成了农民的“救命田”。
他以解放思想、求实求真的态度,提出了“农业也可以实行个人负责制”[4]388。农业生产可以有一定的自由。为了搞活农业经济,刘少奇1962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包产到户的主张。在这期间,陈云、邓小平也都赞成包产到户的意见。[2]833当时,包产到户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是冒有政治风险的。包产到户、联产承包制,代表了刘少奇发展农村经济的最真实愿望。他说:“田埂种瓜菜、开荒平坡地、房前加屋后,可以包产到户,少缴或不缴,也比撂荒强!”刘少奇所言,句句打动人,在当年的特殊岁月里,都是能救人性命的大真话、老实话。[9]107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
发展就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后,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得到了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调动起农民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刘少奇有关“农业实行个人负责制”的思想,在我国辽阔农村的实践中,激发出的可持续发展活力,得到充分展现。邓小平评价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10]355。
五 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与工业化!二者是不能分离的
刘少奇于1951年在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经济建设现已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他透彻地阐释了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的关系:首先,“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民主化,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人民经济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工业化,是不能分离的”。其次,“没有我们国家的民主化,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发展,就不能保障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最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又要大大地加强和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基础”。因此,刘少奇给出结论,“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与工业化!在我们这里,民主化与工业化是不能分离的”[8]60。他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角度一直强调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关系,强调工业化与民主化的相辅相成。
刘少奇根据我国社会客观实际,即全国农村实现了合作化,全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奇迹般地完成,在法理上已经取消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于是,他在党的“八大”会议的政治报告中阐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毛泽东主持下,大会通过决议: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318刘少奇的“八大”会议上的政治报告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它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把发展经济、建设工业国,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任务。这一建设思路,符合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在党的“八大”召开后不久,尽管大会报告受到政治因素的严重干扰,在“文革”中甚至被判为刘少奇的一大罪状,但是经过时间的验证,党的“八大”路线,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重新得到全面肯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八大”报告中蕴含的许多国民经济建设新思想、新路线,包括有利于发展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等(1)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见刘源.梦回千古 少奇永在:下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9。,都透射出刘少奇于沧桑正道上的理论追求和远见卓识,为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最好的理论源泉,提供了方针路线的指引。
六 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一平二调”、强迫命令、共产浮夸,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千村萧条,百姓忍饥挨饿,在短短的几年中,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9]241刘少奇于1961年4月起,开始了长达44天的农村调查:深入农村,召集村干部座谈,走访农民家中,了解和解决农村食堂、分配、粮食和住房等问题。他与百姓推心置腹,发现农村大办食堂、吃大锅饭,看似红红火火,实际上农民很有意见,他们要么忍、要么消极怠工。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村干部欺上压下的作风,也损害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刘少奇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他说:“食堂是强制组织起来的,就不是社会主义的阵地,而是平均主义的阵地。”“平均主义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平均主义是违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按劳分配的。”[4]513“一平二调”完全背离按劳分配的原则,生产力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大家都有按各人能力劳动的平等义务,一切劳动者都有按劳取酬的平等权利。”[11]104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分配原则。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劳动差别的:先天的和生理性的劳动差别;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差别,其中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由于所受文化教育水平不同而形成的劳动差别,如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由于劳动态度不同而形成的劳动差别等。“如果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那就是抹杀了客观上存在的四种劳动差别,就会挫伤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因此,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调动起劳动者“各尽所能”的积极性。
七 结 语
刘少奇“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来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然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当年这一思想受到许多政治因素的干扰,被反“冒进”、大跃进、反右倾所打断,在十年“文革”中更是横遭挞伐。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回忆道:“新中国几十年发展的是是非非,围绕的核心分歧就是一个‘中心’、一个‘纲’,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3]332“一纲”犹如沉重的链条,在新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禁锢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令人庆幸的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重大决策: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写入党章!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的教训和今日的辉煌成就,“验证了刘少奇的先见之言——至今仍是引领我们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仍然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石,多么难能可贵。”[9]59刘少奇同志用毕生精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之路,探索强国富民之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出自宋代张载的《横渠语录》。。他一生对中华民族的付出,值得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