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的新年“三福”

2023-03-03屈一平

人民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北医三院急诊科病房

本刊记者 屈一平

2月3日,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呼吸亚重症18号病房门内,一场交接仪式正在进行。最后一个呼吸亚重症病房正式关闭,千余份亚重症病房档案资料归档,病房逐步恢复其原有功能。

两个月前,2022年12月16日,北医三院开设了第一个呼吸亚重症病房,期间累计扩容至21个,增加床位超过800张,急诊科每日平均900人次就诊……作为北京市年均门诊量排在前列的三甲医院之一,北医三院磐石般顶住了压力。

“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北医三院急诊科副主任葛洪霞表示,自从2005年毕业后加入北医三院急诊科,在17年的从医生涯里,这两个月让她记忆犹新。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在新冠疫情的高峰时期,急诊科的重重压力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之托。高峰过去的2023年新年,葛洪霞收到了三份特殊“礼物”,让她倍感幸 福。

守护生命不停歇 诠释最美“平安福”

2022年12月17日清晨8时,葛洪霞正在与急诊科前一日的值班人员交接手续,医院新增加的抢救区域电话响起:“葛主任,您来看一下+7病床的患者,他的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到70%。”

2022年12月,北医三院急诊科副主任葛洪霞(左一)在检查病房,询问患者病情。

几乎是飞奔的速度,她来到+7病床前,此时呼吸困难和缺氧导致患者出现口唇紫绀和皮肤花斑。“立即把鼻导管吸氧换成储氧面罩。”她俯下身去,眼光停留在患者脸上。

“患者肺部病变迅速,现在重度缺氧,目前损伤最小的支持办法,就是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她迅速征求家属意见,1分钟后,护士悄声向葛洪霞报告,“现在重病患者太多,急诊科的20多台无创呼吸机都在使用,没有机器怎么办?”

救人要紧,葛洪霞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医工处,不到10分钟调过来一台备用的无创呼吸机。看到患者呼吸逐渐平稳、血氧饱和度上升,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17年里,葛洪霞日复一日地穿行在充斥着酒精、消毒水气味的生命通道里,帮助急诊患者转危为安。

一位7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紧闭双眼,身体深陷在通道尽头的椅子里,已经无法坐立。葛洪霞立即评估病情,开始联络床位,一连串电话打下来,她将病人安置在分院区新增设的呼吸亚重症病房,一边通知急救车护送病人出了急诊室,一边不忘安慰家属:“那边一个房间三个人,住院的环境好一些。”

由于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激增,让葛洪霞忙得脚不沾地:人员的统筹,床位的安排,患者的救治方案……面对重压,整个急诊科团队承担了平时两倍多的工作量,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

“那段日子,急诊科就像一个24小时无休止的战场。”年方44岁的葛洪霞,身着隔离衣,不停在急诊室忙碌,行走间随时被各种问题所滞留,又会瞬间出现在某一位急需处置的危重症患者的病床前。

一封慰问信 送来“快乐福”

2022年12月31日,葛洪霞清晰地记得,急诊室里发生的一幕,成为温暖这位医生新春的“快乐福”。

与往常一样,当天葛洪霞在晚上八点多才一身疲惫回到家中。突然手机响起,看到显示屏上“急诊抢救室”的来电号码,她不由地内心一紧,然而接下来的电话内容瞬间消解了她工作一天的辛苦。

“一位高中学生给科室送来好多休闲食品,很难推掉,怎么办?”电话那头,急诊科的值班医生很着急。有时一些患者的家属,会给医护人员送些休闲食品表示感谢,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婉言谢绝。“这个同学没有亲戚在医院就诊,仅仅觉得医务人员太辛苦了,自筹经费买东西来慰问咱们。”电话那头的汇报令葛洪霞有些意外,一股暖流瞬间涌满全身。

当天晚上,急诊科的医生就将这位高中生手写的感谢信转发到北医三院医护工作的微信群里:“买零食的钱是我自己筹集的……非常感谢你们奋不顾身冲在一线,非常感谢你们无法顾及自己的家人来照顾我们,向你们致敬!”每一句朴实、真诚的话语,每一行认认真真的手写文字,给医护人员们以力量。

“感谢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她们太辛苦了。”一位即将出院的北京患者尚先生告诉记者。另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刘大爷则振臂高呼:“加油!”

据了解,北医三院急诊科在就诊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忙而不乱。北医三院宣传中心主任仰东萍告诉记者,在医护人员相继感染,在岗率最低只有50%的情况下,2022年12月以来,北医三院平稳接诊了超过26万人次的患者。

穿越艰辛迎未来 温暖年味“健康福”

医者仁心,温暖人心。2023年元旦,当大多数人与家人团聚时,北医三院急诊科医生与全院所有的医护人员一起坚守岗位,在忙碌的工作中迎接新年。

中午1时,顾不上吃午饭的葛洪霞正忙着安抚一位刚办理了住院手续的患者家属。“先给他补充液体,您别太担心了。”她轻声细语地舒缓家属的紧张情绪。

一方面是将病人放在第一位的医生,另一方面还是惦记每一位医护人员健康的急诊科副主任。年近60岁张大夫的腰疾一直是葛洪霞挂念的事儿,这段时间随着急诊科工作量陡增,张大夫腰病又犯了,默默地用手顶着腰部缓解疼痛。这一幕没能逃过葛洪霞的眼睛,她马上自己掏钱,叮嘱同科室的医护帮助张大夫购买腰托,并想办法调整人员分担部分工作。

下午14时30分,距离午饭时间过去已经两个半小时了,葛洪霞拿起最后一份盒饭,开始自己的午餐,一边吃饭一边接听13岁儿子打来的电话。“这段时间基本顾不上他了。”葛洪霞说起来禁不住流泪,她查询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对自己帮不上孩子的学习充满着内疚。

记者发现,繁忙的葛洪霞同时手持三部手机,常常在接听一部的同时,另一部铃声响起……此起彼伏,三部手机的电量经常持续不到下班,就需要再度充电。

“经过全院的努力,我们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2月4日正月十二,葛洪霞依然坚守在急诊科的岗位上。她保留着2022年12月同事们的微信内容:“我不发烧了,可以坚持上班,保证戴好口罩不传染同事”“只是嗓子疼没有发烧,还可以再坚持几天”……看着看着,葛洪霞忍不住用纸巾擦拭着感动的泪水,“能和这样的同事们共事非常幸福。”正如北医三院急诊科主任马青变在急诊科的寄语本里的留言:2022年穿越艰辛,2023年拥抱未来。

猜你喜欢

北医三院急诊科病房
北京大学开设“医学美学与大众生活”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探索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更正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三公文聚焦产妇之死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北医三院 数据流疏通就诊量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