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在老城区街道更新中的应用实践
——以成都市抚琴南一巷片区更新设计概念性方案为例
2023-03-03王琳沈巧蕊冯钰
王琳, 沈巧蕊, 冯钰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部分,因其能够直接承载市民的公共生活,所以它具有独特人文载体的属性[1]。然而现阶段在我国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街道更新实践中发现,政府主导的一体化的街道更新虽然使众多老城区街道面貌焕然一新,但却更多的是导致街道丧失了其本来的地域文化气质,使得街道风格、形式雷同,街道特色失落,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正在被标准化的街道改造模式逐渐侵蚀。因此,强调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在地性,将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运用到街道更新设计中,重塑具有认同感以及识别度的街道空间和城市风貌,是目前老城区街道更新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抚琴南一巷片区基本概况及现状
2.1 抚琴南一巷基本概况
抚琴南一巷片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金牛区,周边毗邻特色街区包括“摄影街”、“电影工坊”和“面食街”等,受城市特色文创项目辐射,具有突出的城市地理区位。该片区的街道空间蕴含着老成都安静和谐的生活氛围,展示了老成都独特的文化底蕴。此次街道更新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抚琴南一巷、抚琴南二巷、抚琴西路、抚琴西南街、抚琴街、一环路和以及社区街道等数条街道(见图1)。
图1 研究范围
2.2 现状核心问题
2.2.1 街道交通空间局促,通行效率低
通行功能作为街道的主要功能,通行效率和出行安全感成为了衡量其功能的两个主要方面[2]。抚琴街道的街道宽度狭窄,人行道面积也不足,人、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之间常常因为路权权属问题发生矛盾从而降低通行效率、影响出行安全。①抚琴路段慢行交通空间长期被行道树阻挡、非机动车随意侵占以及底层商铺向外扩张使得慢行空间不便、混乱和局促,行人出行安全感降低,步行空间受到占用和压缩使得慢行空间单调乏味。②由于该区域内停车位规划不合理,机动车道长期被乱停放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挤压,从而导致机动车道通行效率低。
2.2.2 临街业态配置单一,周边产业延伸不足
生活性街道空间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购物、休息等活动,同时,抚琴南一巷片区毗邻“摄影街”和“电影工坊”,也需要对周边业态有一定的文化延伸。现场调研发现,抚琴街道主要业态依街道两侧而生,以餐饮和生活配套为主,普遍存在着便利店、面店等,但数量不足、规模小。抚琴南一巷业态单一以及服务设施配置与居民实际需求不符合,同时业态的单一性也造成了缺乏对周边的“摄影街”和“电影工坊”等特色休闲文化类相关产业的延伸。
2.2.3 沿街风貌体验差,街道缺乏特色
经现场调研发现,抚琴街道建筑色彩杂乱、建筑围墙破败凋敝,缺少核心的人文景观,建筑界面杂乱无序。抚琴南一巷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金牛区,该片区是老成都的中心,具有一定历史底蕴且生活空间丰富,抚琴南一巷本该作为展示老成都“慢生活”市井气息的窗口和平台,但是调研发现街道沿街风貌差,街道空间上的老成都特色和文化元素几乎不存在,标准化、同质化的街道风貌消解着原有老成都气质。
3 地域文化相关理论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地域文化在街道更新中主要呈现的特征和表现手法。其特征主要有四种差异性、内在趋同性、整体多元性以及动态变化性。而表现手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直接体现和间接体现[3]。直接体现,旨在街道更新中通过加载具有明显区分标识的文化符号来构建外在形象。首先是从当地典型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具有代表性和识别性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一定标识性文化符号,例如色彩符号、建筑符号、材质符号以及装饰符号等,通过文化符号融入街道更新设计中从而烘托街道文化氛围;间接体现,主要是用场景的模仿与重现、模式的变形与重组以及意向的隐喻和象征等手法通过设计来间接传递其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传达出地域文化中的历史、民俗、精神品格等隐性精神层面的文化[3]。
4 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成都市抚琴中街南一巷片区为例
4.1 梳理当地文化脉络,充分挖掘地域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4]。因此,要根据地域特点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内在特征,塑造城市个性特色。从地域文化中提取出典型的文化元素和内在特征运用到街道更新设计中,才能唤醒独特的城市记忆。以“天府之国”而闻名的成都久经历史而沉淀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巴蜀文化”成为了成都市特有的文化名片[5]。而街道作为塑造城市空间的最直接载体,理所应当地承担起表达城市文化底蕴和体现当地市民生活的角色。因此,要对成都地域文化脉络进行梳理,提取出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并运用在街道更新设计中。抚琴南一巷更新设计中将“川西民居”和“栈道”元素运用到街道立面更新中,而在节点更新中又结合老成都西门特有的“遛鸟”生活文化。
4.2 直接表现的手法运用
历史的沉淀赋予成都飘逸、洒脱、质朴的地域文化气质[5],从成都独特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比如色彩、建筑符号、材质以及装饰符号等,再将其文化符合直接地运用到街道更新设计中,从而能传达出成都的城市风貌应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唤醒人们对于老成都的城市文化记忆。在抚琴街道更新过程中,首先提取出川西民居中的材质符号“小青瓦”和“木材质”,色彩符号“灰黑色”,建筑符号“单坡屋顶”等典型的文化符号,然后将其文化符号直接地表达在街道立面的材质、街道历史文化墙以及街道店招店面设计中去。将老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融入到街道的更新设计中去,营造成都市别具一格的场所精神,从而强化抚琴南一巷街道空间的识别度,唤醒市民对于老成都的城市文化记忆(见图2)。
图2 抚琴南一巷片区立面更新
4.3 间接表现的手法运用
抚琴南一巷片区内现存有多处特色游园,结合老成都西门特有的“遛鸟”生活文化,通过场景的模仿与重现,打开封闭的空间,同时将社区活动中心、乒乓球园等沿街休闲文化节点空间进行一体化打造,提取老成都地域文化“栈道”元素,将“栈道”表达成通廊在城市空间中予以应用[5],以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构建抚琴南一巷片区街道成都特色的景观带,引入游廊式步行空间,提升空间品质,重塑节点休闲空间。以点带面,将数个特色节点空间串联,活化区域,提升抚琴街道与周边文化的联系性,丰富城市空间,传递其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见图3)。
图3 街道主要景观节点更新
5 结语
本文在实践中将地域文化与街道更新相关理念结合,通过梳理城市文脉,充分挖掘其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在地域文化中提取出的相关元素,以间接或直接的手法运用到街道更新设计中,可以为老城区的街道更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增强人民对城市空间的上认同感与归属感,保持街道有机生长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