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3-03-03孙拯刘彦廷罗然李翔冀邓远国田春雷
孙拯 刘彦廷 罗然 李翔冀 邓远国 田春雷
硬膜下积液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率为1.16%~10%[1]。由于缺乏典型症状或伴随症状,硬膜下积液很容易被忽视或被其他情况掩盖。部分患者后期可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且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120 例硬膜下积液确诊患者临床资料,探讨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于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的120 例硬膜下积液患者临床资料,符合硬膜下积液相关诊断标准[2,3]:①CT或MRI 扫描类似均匀的低密度区域宽度>3mm;②积液区CT 值<20Hu;③CT 未见包膜强化。排除积液需要手术治疗或入院后有其他需要特殊治疗疾病者。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诊断标准[4,5]:①3周后CT 扫描出现硬膜下血肿;②颅骨CT 扫描呈略低或低密度影,CT 值>20Hu;③MRI 在T1 和T2 加权图像中均显示特征性的信号变化。所有患者接受3 次以上CT 检查。患者中男73 例,女47 例,年龄18~87 岁,平均(51.6±21.5)岁。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方法记录首次CT 单侧和双侧积液部位、积液CT 值、积液最大CT 厚度(颅骨内板至脑表面的最大垂直距离)。此外,评估是否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凝剂以及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动态进行CT 检查以了解积液的吸收、进展和演变。根据积液是否演变为CSDH 分为血肿组和非血肿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部位、积液单双侧、有无脑外伤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是否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积液最大CT 厚度、积液CT 值,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预测效能。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R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应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危险因素。绘制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预测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价值。检验水准为双侧ɑ=0.05,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120 例硬膜下积液患者中26 例最终演变为CSDH。120 例患者硬膜下积液厚度为3~17mm,平均(8.2±2.4)mm,积液CT 值为5~17Hu,平均(9.5±2.1)Hu。血肿组与非血肿组首次CT 检查的积液CT 值、积液最大CT 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变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续表1
2.2 影响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单因素分析积液最大CT 厚度、积液CT 值与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有一定相关性(P<0.05)。其他因素与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无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单因素分析
2.3 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硬膜下积液最大CT 厚度、积液CT 值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CSDH 为因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积液最大CT 厚度[OR=1.33,95%CI(1.08~1.64),P=0.008]和积液CT 值[OR=1.43,95%CI(1.10~1.86),P=0.007]是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4 积液最大CT 厚度和积液CT 值对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预测效能ROC 曲线分析显示,硬膜下积液最大CT 厚度曲线下面积(AUC)为0.693,最佳截断值为8.5mm,积液CT 值AUC 为0.666,最佳截断值为10.5Hu,表明积液最大CT 厚度、积液CT 值对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见表4、图1。
表4 硬膜下积液最大CT 厚度和积液CT 值对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预测效能的ROC 曲线分析
图1 ROC 曲线分析
3 讨论
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率相关报道差异较大,为8%~48%[6~10]。大多数硬膜下积液可自行吸收,部分进展,少部分积液演变为CSDH。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晰,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0 例具有完整信息的硬膜下积液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6 例演变为CSDH。因此,分析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临床早期检测、干预和治疗。
本研究以是否演变为CSDH 分组,血肿组积液最大CT 厚度高于非血肿组,进一步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积液最大CT 厚度是硬膜下积液向CSDH 演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积液最大CT 厚度AUC 为0.693,95%CI(0.578~0.808),截断值为8.5mm,当积液厚度大于8.5mm 时,其预测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敏感度为69.2%,特异性为68.1%。郭振宇等[11]认为,积液密度和积液厚度是硬膜下积液转化为CSDH 的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结论一致。硬膜下积液厚,代表积液量多,机体自然吸收积液的过程相对较长,积液越厚,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空间增加越多,对桥静脉的牵拉越重,出血风险越高;积液越厚,吸收越慢,积液将在较长一段时间持续存在。随着积液性状发生变化,可刺激硬脑膜,并形成一层薄被膜,膜内新生血管形成后间断性出血,并逐渐演变为CSDH[12~15]。
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显示,积液CT 值高的患者更容易演变为CSD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也显示,积液CT 值是硬膜下积液向CSDH 演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3,95%CI(1.10~1.86),P=0.007]。ROC 曲线分析提示积液CT 值的最佳截断值为10.5Hu,如果积液CT 值≥10.5Hu,后期则很可能演变为CSDH。与多数学者研究结果一致[11,16,17]。积液CT 值代表积液中的血液和蛋白质含量。积液CT值高表明积液中细胞成分含量多,蛋白质含量高。脑脊液中的蛋白质、细胞碎片在短时间内堆积在硬膜下腔,降解后可产生多种炎症介质,炎症趋化因子可促进新包膜和血管的形成,新生血管的微血管出血会进一步改变积液的性质,促进炎症反应,逐渐演变为CSDH[12~16,18,19]。
曹德茂等[20]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减少硬膜下积液向CSDH 的演变。另一项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钙片不仅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还可以显著抑制炎症反应,阻断炎症因子诱导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增殖,从而有效促进硬膜下积液的吸收并减少向CSDH 的演变。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因血脂异常或心脑血管疾病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但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均未得出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是硬膜下积液向CSDH 演变的保护性因素,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首次CT 检查的积液最大CT 厚度、积液CT 值高是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硬膜下积液CT 厚度>8.5mm,积液CT 值>10.5Hu 的患者需要接受密切观察随访和CT动态复查,在发现积液进展或演变后,需要早期干预和治疗。然而,鉴于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 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患者就诊时间存在差异,临床难以选择相同时间点行首次及二次CT 检查,首次CT 检查的积液最大CT 厚度、积液CT 值可能存在偏倚,后期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