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信息素养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为例

2023-03-02李学孺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教师

李学孺

(玉溪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21 世纪以来,国家从发展战略高度谋划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力求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不仅包括硬件技术的升级与革命,而且在于教育理念的跟进与突破,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的使命与责任理应放在第一位[1].为此,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依据.同时,教育部于2013 年和2019 年分别发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以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师范生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实现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标准》的无缝衔接,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是高师院校所应承担的重要使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肩负着培育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责任[2].如何在该课程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已成为所有高师院校培养信息时代合格师资,使之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中问题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话题.

在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MOOC 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背景下,再度整合教与学行为的“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3].本研究从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面临的教学实践困境入手,通过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生态,以突破困境,提升教学绩效.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困境

当前,不同高师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的目的基本一致,即对师范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训练,使其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以期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各高师院校由于教学环境、实训场地、教学平台、师资条件等不同,导致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等方面均有不同,一些高师院校的资源配置难以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导致课程教学中同级不同时开设,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学生混合授课,部分实践教学内容由于实训条件不具备无法开展等问题.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该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呈现出如下问题:

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学时安排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涉及理论及实践两大部分,课程内容较为丰富.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模块;实践主要围绕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采集及处理、微课、PPT 课件等教学资源开发,以及现代教学媒体环境的操作和使用展开.此外,随着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该课程的目标要求及内容体系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在人才培养规定的36 学时内难以保障学生较好地习得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基础差异大,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的大多数实践知识都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熟练操作基础上,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师资、教学场地等条件限制,该课程面向各专业学生分上下两个学期混合授课,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需求.

校本资源建设滞后,现有资源利用率低.虽然授课教师在长期从事课程教学中积累了较多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注重辅助教师的教,且以文本及网络素材为主,领域内国家级一流课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教学方法传统,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当前,“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长期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未能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优势,未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热情,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未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与《标准》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 突破路径: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混合式教学新生态

2.1 依据《标准》完善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在教学改革中,课程组首先以《标准》为依据,围绕《标准》所规定的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涉及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 个维度完善了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将教学目标概括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目标3 个方面.知识性目标主要要求学习者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技能目标主要要求学习者掌握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及处理方法、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技巧、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及教学媒体的利用方法等;情感目标主要让学习者建立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科学、合理、灵活应用的思路和意识,并形成公平、有效、健康使用技术促进所有学生良性发展的责任和态度.

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组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新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大模块,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内容体系

2.2 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在完善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课程组通过理论借鉴及实践探索,以系统观为指导,以保障学习质量为前提和出发点,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所构建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课程组教师之间均形成合作,以合作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2.2.1 教师活动

课程组教师主要承担着课前教学设计、体系化教学资源建设、学生线上学习导学监测;课中教学活动组织、重难点讲解;课后点拨指导、评价反思等.

课前,课程组教师依托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基于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公共课的内容体系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在设计基础上,细化知识模块,通过自建及共享网络优质资源的方式,协作进行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建设,建设资源包括导学案、微课、多媒体课件、实训讲义、资料案例、讨论话题、习题作业、测试题、拓展材料等.接着,针对每一具体的知识模块,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学习任务,并提供导学.学生自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协作指导,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疑问进行答疑,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导.

课堂中,授课教师针对班级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给予反馈,针对学生课前在线学习中的典型问题、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接着,着重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其中,实践性知识模块主要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组织教学,指导学生项目训练,组织开展交流讨论、成果汇报,并进行总结点评.

课后,授课教师根据各师范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重点围绕基础教育一线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应用相关问题,安排作业及拓展学习任务,适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进行点拨指导,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指导学习效果差的学生群体,使所有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一般技能.教师还需要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断反思教学,以期后续课堂中改进完善.

2.2.2 学生活动

课前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在教师导学及任务驱动下利用在线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针对学习情况,提出疑问,积极跟课程组教师及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讨论,并及时检测个人学习成效,形成反馈,根据学习情况进一步加强学习,完成基础性任务,夯实基础.

课中PBL 学习,内化知识.课堂面授中,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根据教师教学活动安排开展项目式及问题式学习,对相关知识重难点进行强化学习,对技能型知识开展项目训练,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协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内化知识.

课后巩固拓展,实践反思.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结合专业对相关知识学习需要进行拓展学习,完成课后任务,并将所学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检验应用,不断反思自身学习情况及知识掌握情况.

2.2.3 学习评价

提高学生参与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学习的行为意愿需要设计全维度的评价,尤其是形成性评价[4].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制订了如下考核标准:过程性评价占60%,结果性评价占40%,如表2 所示.

表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标准

3 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学生线上学习主要依托超星泛雅网络平台及学习通组织开展,学习资源除课程组教师结合专题内容自建外,还充分整合利用了由汪基德教授领衔构建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线下教学主要在网络教室中开展,以便开展PBL 学习及项目化实训.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直观评价,对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学习评价和体验等进行了调查,结合对平台记录数据的分析,以分析混合式教学的改革成效.

3.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3.1.1 线上学习参与评价

根据平台反馈数据,混合式教学中,有90%左右的同学均能在考核要求下完成课程教学指定的在线学习时长、发帖回帖和交流讨论数量,但从在线参与质量上,也反映出了如下问题:少数同学完成学习的时间较为集中,发帖回帖较为简单,且所发帖子及相关问题主要围绕软件下载、安装等基础性问题为主,交互水平低,缺少一定的深度;一部分学生在线完成作业情况不尽良好.

以上问题表明:混合式教学中,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线上学习引导,积极带领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在考虑大多数同学能较好完成所安排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学习难度和挑战性,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提升学习质量.

3.1.2 线下学习及考核评价

(1)课堂参与.学生经过课前的线上学习,线下课堂中对学习的反馈和交流显著加强,课堂教学主题较为集中,学生参与度较以往高.表现为大多数同学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反馈在线学习情况、交流学习中的难点,课堂中需解决的问题和实践项目较为集中,且问题和实践的主题较常规课堂更有深度和针对性,学生汇报与展示的主动性也有所加强.

(2)笔试测验.为对比分析混合式教学对学生期末测验带来的直接效果,本次研究从学生专业背景及同一研究者最近承担的相近专业入手考虑,选取了19 级实施混合式教学的物理专业和上一学年常规教学的18 级物理与数学混合班进行对比研究,具体对比数据如表3 所示:

表3 期末成绩数据对比

以上数据表明,实验班同学的期末成绩较对照班有明显提升,平均分提升了4.56 分,但从标准差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实施后的学生成绩标准差较对照班高出4.03,说明混合式教学后学生的笔试成绩分数和平均分数的距离分散程度更大,反映了混合式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在整体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学生个体之间呈现出来的差距也将更加明显.

(3)实践能力评价.混合式教学实施后,学生整体实践能力提升明显,主要体现在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的质量较以往有所提升.

第一,从学生完成图像、声音、微课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作品效果看,大部分学生作品原创度高,且能较好的借鉴在线学习案例及课堂讲解案例完成作品制作.然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完成实践作品质量方面也存在不同,总体上,文史类学生在完成微课、课件作业方面质量要较理工和艺体类稍好,而艺体类专业学生在图像作品、声音作品创作方面的质量又更突出.

第二,学生在操作交互式智能平板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设备实训时熟练程度较以往有提高,操作较为顺畅,主要原因为学生课前已通过在线学习对交互式智能平板等相关媒体设备的理论有了一定认识.

3.2 混合式学习体验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改革的实效,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进行了解,抽取了2019 级物理教学班,共发放问卷50 份,回收50 份,有效问卷50 份.其中男生和女生各25 人,各占总人数的50%.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习态度、动机方面.86%的同学表示课前会利用MOOC 平台与同学分享、交流、讨论所学知识;74%的同学表示会在课前积极利用MOOC 进行自学,完成课前学习任务;88%的同学表示会在课堂上积极反馈课前学习情况,注重自学中问题的解决;90%的同学表示学习中碰到问题会积极寻求师生帮助和解决.学习需求方面.在混合式教学中,有92%的同学表示希望得到老师及时的学习引导,90%的同学表示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才能较好的开展学习.学习体验和评价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混合式教学中对MOOC 优质资源利用率高,学习任务安排合理,增强了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对混合式学习体验良好,认可度高.具体如表4 所示:

表4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混合式学习情况调查结果统计表

学生学习意见反馈.在对混合式教学的意见搜集中,学生也反映了如下问题:第一,线上学习中希望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在线学习中会因为学习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学习在一段时间中断等情况;第二,希望老师能提供更多的自行录制的微课资源,尤其针对软件的操作和案例的实现.第三,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领域媒体作品案例可供借鉴和参考.以上问题反映出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对老师的引导及师生的帮助期望较高,另外也存在一些因专业不同、个体学习基础差异等带来的学习资源需求方面的问题.

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师生自评、同行评价等方式,进一步证实教学改革的成效.总体上,实施混合式教学后,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的目标达成自评情况良好,认为通过学习较好地达成了该课程的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均为优秀;课程组教师对教学改革成效表示肯定,参与教学改革积极性高,确定了相对统一的课程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较好地发挥了群体动力,共同编写了课程实训讲义,制作了一批优质的微课视频资源;校院两级督导、专业同行等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给予了较好的评价,满意度高.

总的来看,通过混合式教学实践,不论从学生学习效果,还是学习体验,均取得了较好实效,较好地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开展,促进了学生对优质资源的利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了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化解了教学困境.

4 总结和建议

2022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师范院校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5]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师生、生生的交流对话,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然而,混合式教学情境下,师生关系的维护依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挑战[6],教师需要从教学设计的深度机理出发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足够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环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及时足够的提供辅导[7];学生则需要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学习.

本研究所探索和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比较有效地化解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知识点丰富、知识更新速度快而课堂教学课时不足,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但该研究所探索的模式由于教学实践周期短,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后续研究和实践将重点考虑不同学习者因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导致的学习需求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的精准度.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