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理基础、实践探索和价值意蕴

2023-03-02梅景辉

关键词:新形态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梅景辉,张 琦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2.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24页。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坚守社会主义文明的新文明形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创生了多元文明交融共生、共同繁荣的文化理念,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一、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理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立足人类社会的整体高度,阐释了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并在东西方文明分流、碰撞、交融中发现了构建人类新文明的崭新可能与实践指向,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一)文明演进的历史动力与基本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是文明产生和进步的源泉。如果从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来考察,人类文明史首先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史(劳动发展史)的基础之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与性质转化都离不开人类劳动的参与和推动。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分工得以产生并细化,人类的劳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并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并不总是伴随着对劳动的尊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社会分工而来的还有非劳动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因此,对于人类文明的考察,我们首先应该到时代的经济根源中去寻找。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差异性,文明也同样在不同的时代、阶级、民族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从历史维度来看,文明的发展程度与经济的发展程度存在不完全同步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消灭旧的社会制度时,想使它在所有人的意识中一下子消灭是做不到的,还会有少数人留恋过去。”②《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阶级的分化,所有的文明成果必然是一定阶级的生产关系与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这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特定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孕育了特定的文明形态,正如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将普鲁士政府思想钳制下的报刊批评为具有“怯懦的丑恶本质”的“文明化的怪物,洒上香水的畸形儿”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那样。马克思同样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逻辑下的畸形分工,在他看来,诞生在这种生产模式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资本的本性就在于不断创造、追逐剩余价值,甚至将人的生命与尊严也视为交换价值的一种。资产阶级所宣传的自由、民主、博爱、平等等文明观念,无法打破原来社会的私有制经济基础,无法真正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囹圄。

(二)从“资本文明”到“高级文明”的逻辑转向

随着私有财产与阶级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新的文明的序幕,并带来东西方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与苦难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将目光转向了东方。早期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东方文明的考察是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批判性视域展开的。在他们看来,俄国、中国、印度等东方的落后国家,其经济政治上的农村公社制度和家长专制集权制度,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未开化”和社会的“低级文明”局面。但是,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认识不断深入,他们开始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对东方社会及其文明展开了一种全新维度的思考。

当对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重新审视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了新的发现:俄国的农村公社仍保留了古代氏族“土地公有制”的特征,在一些公共事业上展现出“团结协作、集体劳动”的特征。在将俄国的农奴制度进一步置于资本主义现代世界的大背景之下时,马克思发现了一种崭新的可能:俄国可以通过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借鉴,从而创造出一种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式文明形态。恩格斯也肯定了俄国公社制的文明优越性及其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积极作用。他认为,“那些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从而阐明了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实现一种“非资本主义”式的文明发展新道路的可能性。

但是,“高级文明”的实现必须以农村公社的充分发展为前提。俄国农民在公社中形成的“合作劳动”习惯,还处于一种较为朴素、原始、初级的状态。而资本主义的存在,也使得农民深受商业和高利贷的盘剥,集体劳动被限制在了极为有限的范围之中。对此,必须对农民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并推翻国内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尽可能地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到来创造有利条件。由此,未来俄国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崭新文明形态与社会制度,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8页。。以往的旧文明成果在这样的社会中被积极地扬弃,人类由此实现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跨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卡夫丁峡谷”

文明的演进表现为人类的生存、组织、协作方式的进步,其作为一种“人类史”而非“自然史”,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并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形态。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形态可以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同时,也可以根据人的发展程度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个性三种形态。但不论是“五形态”说还是“三形态”说,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关,蕴含着深刻的文明发展逻辑。文明形态演进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在总体上是一致的,都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因此,如果按照传统的历史演进观点,封建时期的农业文明必须经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阵痛,才能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明。但是,文明形态处于历史时期与社会形态的分层变化之中,其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趋向。换言之,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本身蕴藏的文明要素,能够为其他文明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创造着条件。

如果从要素方面来考察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当成熟的经济基础与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必须具有足以引领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与强烈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历史发展语境中,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更替,中西古今的文化观念与各种思潮碰撞冲突,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文化观念与精神信仰产生了剧烈冲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难题。随着工业革命将世界范围内的农业文明引入崭新的工业文明阶段,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却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使中华文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蒙尘”阶段。无数爱国志士仁人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层面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寻求挽救国家危亡、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路径,但都没有找到扭转中华民族命运的正确道路。直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才真正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牢牢掌握了中国的命运,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转型与文明重建同样展现了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文明形态的内在耦合关系。诞生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与市场经济法则背景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没有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支配,就在于其超越了资本霸权与剥削的逻辑链条,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与解放的话语体系中深刻洞悉了现代社会中抽象的物与制度对人的全面统治和奴役。这一文明新形态对人类前途命运深入关切、对世界和平发展不懈坚守,于文明危机中把握变局与机遇,探索着人类文明共生共荣的新可能。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引,本身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样态。随着当代社会系统、生活世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对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发挥更加深刻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趋势,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信念根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奋斗史,创生出了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国精神特质的文明新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时代命题,必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愈发深入。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互通

文明是人类社会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积淀,人类正是在文明进步中不断追求着美好生活与理想世界。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彼岸世界的乌托邦到世俗生活的乌托邦,摆脱了蒙昧落后状态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明的涵义及其演进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一方面在对进步与知识的追求中彰显人类美德、上帝之爱与理性意志,促进了文明与野蛮、未开化状态的分离;另一方面,却又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进行辩护,将上帝或是人的理性视为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这种启蒙主义的文明理论不可避免地蒙上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并且必然导致那个时代“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批判了资产阶级所谓的“理性王国”,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文明理念的虚伪性,却又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自我反省与觉悟,未找到推进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欧洲文明的崛起,西方的“文明”一词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逐渐蒙上了优越性色彩,披上了意识形态的外衣。

“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页。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也是狭隘的地域文明冲破原始界限,不断走向世界文明的过程。文明的发展程度虽然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却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时代的与阶级的限制,凭借其先进性和真理性引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文明形态,是超越了人类不平等,致力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普遍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7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讲信修睦”“民为邦本”“亲仁善邻”的情怀寄托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在这种理想的文明形态中,普遍的仁爱、和谐、包容代替了现实社会的无序争斗、剥削与奴役,引领着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的进步并规范着生活秩序的运行。整个社会形成了“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理念,所有人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以相互包容代替压迫与斗争。这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共产主义在理念上有着高度契合性。在理念相通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文明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共同创生出具有强大内生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守正创新,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在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超越中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得危急存亡之际的中华民族转危为安,开创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深刻回答了人类文明往何处去、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实现了文明理论与文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就深刻认识到必须建立由社会主义文化所统率的文明而先进的中国;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文明的实现路径。毛泽东又提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一系列育人理念;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美德,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学习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时代精神的新风尚;在生态文明领域,也提出了诸多保护环境、绿化山河等思想。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在继承了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关于文明建设的思想成果后,进一步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进程,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邓小平立足当时中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不富裕的现实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文明观”,将社会主义文明划分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个维度。而对于精神文明,它“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此外,邓小平还提出了“四有公民”“两手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一系列文明建设新要求。面对改革攻坚的国内形势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思想政治工作统领两个文明建设,形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4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胡锦涛在“三位一体”的文明格局上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我们要“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6页。,拓宽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思想维度。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立足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道路,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在回首百年奋斗征程中坚定了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懈追求。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祛魅,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都深刻预示着21 世纪的人类文明进步将由东方来推动,马克思主义所预示的崭新文明形态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必须以伟大成就彰显政党立场,以辉煌文明铸就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这不仅是对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继承与遵循,更是从百年党史与伟大成就中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页。,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信念与决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全新的时代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15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必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以中华文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进步。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当代世界最普遍、最重要和危险的冲突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③[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这一观点暴露了资本主义文化内部的自我矛盾与迷茫困顿。对于“文明冲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④《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29-230页。“中国梦”不仅是民族复兴梦,更是世界大同梦,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念的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中国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想底蕴,能够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拓中为当前处于信仰危机下的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鼓舞与信念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能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平、可亲、共生的新文明理念。

三、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坚持以“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人民至上、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同时,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过程中不断突出文化主体性,在全球化语境中深切关注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一崭新文明形态的开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遵循,为人类文明共生共荣奠定了坚实的文明根基。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守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文明的本质应当是作为主体的人在脱离野蛮状态的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积极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体现为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界的和谐状态,同时具有历史与地域的独特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文明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与真正推动者——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与立足点,更是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都紧紧聚焦“人民”这一中心词。从人民群众“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需要”到“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再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信念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将与时俱进的文明理念带入更加广阔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新领域。人类文明新形态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致力于实现真正、普遍的人类解放,以科学的价值观念构建人类的“意义世界”。这一理念扬弃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虚假的自由平等观念,科学分析了人类存在方式、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面临的难题与矛盾,创造了文明赓续与人类解放事业的新路向。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当代人类解放问题的科学回答。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现实的、社会的人为出发点,在“实质平等”而不是“形式平等”中追求人的解放;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共产党人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的体现,更是立足于社会现实寻找人类解放道路的生动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使人民真正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者与享有者。

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于在人类解放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为人们经济状况、物质生活等物质层面的富裕,更体现为幸福感、安全感与理想信念等内在精神生活的富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共生的同时更加突出了人的发展的精神维度。人的发展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满足,更体现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注重,是在社会尺度与个人尺度的统一中实现自我意义上的回归。这种良好的生存状态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的开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强大的思想力量,更加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状态,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生态文明根基。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的生存与发展就同“征服自然界的斗争”相伴而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把握程度与人的自由程度息息相关。资本主义在创造了超出过去一切时代总量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极度失衡,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应当适度节制、顺应自然,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的资源。在这种语境中,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类实现了与自然相协调的自由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从而摆脱人与自然两极对立的环境危机。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价值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化”的西方文明中心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同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同时,带领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和换羽新生,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价值。

从认知层面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激活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气韵,中华文明内在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中华民族不断坚定着自身的文化意义和文明使命。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千年,带领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独立自主,树立坚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根源就在于建立了高度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文明的主体价值源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轨迹、基本国情和文化精神。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传统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担任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领导主体,肩负着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主体,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赋予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标识和价值体系。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主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有利于更好地凝聚民族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明。

从实践层面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推动着崭新文化生命体的建构,确立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与当代使命,以文明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②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在世界秩序的深刻变革中,文化逐渐与技术、生产等要素结盟,呈现出多元复杂的辩证关系,深刻影响了国际权力结构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需要前进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文化滋养,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止步不前。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有力彰显,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了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只有创造一种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充分感悟和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断巩固和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踔厉奋发、一往无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新愿景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形成,地域历史逐渐打破了时空限制,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因此,必须基于人类文明与世界历史的眼光,以交流互鉴的思维方式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构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资产阶级突破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开拓了世界市场,“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5页。。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全球性的经济掠夺基础上的。隐藏在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下的,是深层次的劳动异化与贫富不均。资本主义社会中深受压迫剥削的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产品,却在异化中失去一切。因此,必须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使一切文明成果失去资产阶级属性及其政治属性,真正回归到全体人民的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诞生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长期以来霸权话语的垄断,实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正本清源。

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了民族、信仰、贫富、性别等差异,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向的先进文明形态。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应当是文明成果的享用者。“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71页。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将人类从自私自利、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逻辑中拯救出来,鼓励人们通过真正的劳动,摆脱狭隘自满的动物本能属性与文化工业下享乐主义的蒙蔽,追求真正的精神自由,实现自我的超越与解放。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坚守不变的初心与使命,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归。人民永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文明形态之所以能跳出资本主义文明的逻辑陷阱,没有陷入西方社会对立、分裂的闭环,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来都不是以实现少数人的利益为价值目标,而是立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坚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前提,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实践路径上,中国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实际行动彰显着对全人类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以全球的视野超越狭隘的国家私利,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的未来,也必将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在当代,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对人类发展趋势与世界历史走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新的伟大奋斗铸就新的历史伟业,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美好新世界。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形态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