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管理现状及保护开发探析
2023-03-02张朝辉王建军
张朝辉,王建军
(甘肃省水利厅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甘肃 酒泉 735000)
0 引 言
水利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多次就黄河、长江、大运河文化遗产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要“推进黄河水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21年,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深化中华优秀治水文化研究,认定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水利遗产,推动水利工程与文化深度融合,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甘肃省水利厅开展了国家水利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相关部署。认真总结研究讨赖河流域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鼓励继承创新,彰显流域水文化底蕴及特色,是当前水利发展新形势下讨赖河流域重点关注的任务。文章从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为今后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也为今后甘肃水利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基本情况
讨赖河横穿甘肃河西走廊中部,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最大支流,在历史文献中曾名为多乐河、金河,明代后始有今名,亦曾写作“讨来”、“洮赉”、“托勒”、“托赖”等,为蒙古语音译。流域包括青海、甘肃省两省的四个市州。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位于流域中游,行政区划属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范围内。
讨赖河流域水利遗产重点物项主要有明清时期的洪水河东西干渠、讨赖河渠首北干渠及清代民国讨赖河流域分水制度。物质遗产核心之一明清洪水河洞子渠由洪水河东西干渠、3段已废弃引水隧道以及1处祭祀洞窟组成。核心之二明清河北坝渠道由讨赖河渠首及北干渠构成。讨赖河渠首以及渠首至北干渠鸳鸯输水渠进水闸之间全长18.17km的输水渠道,以及距渠底中心线左右20m内区域。经过长期的历史文献搜集整理与深入考证研究,物质遗产沿革清晰,渠首与渠道的基本形态与工程原理亦可大致还原。非物质遗产主要是讨赖河流域清代民国分水制度。该分水制度是现行讨赖河流域分水制度的直系鼻祖,是我国传统水利管理制度适用于干旱区环境的典范,体现了卓越的制度创新精神。轮灌制运用于渠道上下游、在我国古已有之,但率先运用于内陆河全流域并作为分水制度是清代河西走廊“均水制”的重要创举。在清代中期的屯田活动中,伴随着灌溉面积迅速扩大,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大量被中游截引,下游地区渐有不敷之感,最早期的讨赖河流域分水制度形成。
2 讨赖河流域水利遗产管理及使用现状
讨赖河流域内尚未形成专门的遗产管理体制,目前遗产各核心物项皆由流域或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代管。明清河北坝渠道由于大部进行现代化改建,渠道遗迹压埋于现代水利工程之下,故负责工程管理、维修与改造的主管单位目前只能严格管控渠道日常施工,避免对遗迹造成二次破坏。讨赖河流域屯田非物质遗产清代民国流域分水制度由流域机构在执行现行流域分水制度中予以传承。此制度自创立后,经历两次重大调整。调整后的分水制度直接保障流域全部耕地灌溉与中游嘉峪关市、酒泉市肃州区以及下游金塔县城市供水、工农业、生态用水安全。近年来,流域机构一向重视相关研究与传承工作,基本还原了清代民国流域分水制度演化历程与具体细节,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
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目前前仍在不同程度地运行中,发挥着水利工程与水利管理制度的一般功能,明清洪水河洞子渠地处罕见的深邃峡谷、明清河北坝渠道地处绿洲田园并毗邻著名的果园-新城魏晋壁画墓群,观光人数日渐增多,特别是明清河北坝渠道之旁的禹苑被列入国家水利风景区。然而,水利遗产本身尚未成为这些区域的核心观光内容,其科普价值亦有待挖掘。
3 存在的问题
3.1 保护意识不强,忽视了水利遗产评估的重要性。
近年来,讨赖河流域涉及的酒泉市、嘉峪关市随着地方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及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影响。不断出现因修建景观设施、拓展交通道路、修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设施、天然气管道穿越、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文化旅游设施而改造或破坏屯田水利遗产的现象,再加上由于工程建设进度的要求,这些水利遗产未通过水文化要素分析论证和评估就被紧急拆除,由新的现代工程取而代之。同时,水管单位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缺乏,认为各自管辖的水利遗产只是水利工程,不是文物古迹,也仅仅是依据相关水法规实施管护。
3.2 权责不明确,缺乏健全的保护机制体系
当前由于涉水的相关法律法规未对水利遗产保护、开发范围、职责和权限进行相关明确,致使水管单位一致都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对所管辖范围内的水利遗产也缺乏统一的保护利用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等。一批记载着治水历史、水文化建设、工程管理的实物为载体的历史实物,一些现存的水利遗产亟待采取相关措施抢救性保护。
3.3 市场配置水利遗产保护开发的动力不足
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保护涉及骨干渠道维修改造,而当前的行业规范及相关制度尚未把保护内容列入;同时由于水文化建设投资相关管理办法尚不完善,政府缺乏水利遗产保护开发的动力,全省、全流域参与水利遗产保护的意愿和活力不强。从经费来源分析,水利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省级财政拨付,但近年来,省财政依据过紧日子的政策要求,逐年压减项目资金,无法满足和保障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管理的经费需求。
4 保护措施
4.1 开展水利遗产宣传,实施分级保护与管理。
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化先进技术,大力宣传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相关知识,促进流域内群众水文化知识的推动与普及;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水利遗产清理、物项整编、课题研究、历史文化、工程智慧普及等特色教育,精辟提炼流域水利遗产的文化理念、真正发挥遗产效能,完善并健全全流域、全社会各界参与的协商共享机制;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在用的水利工程,应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在该领域内实施相关建设项目,必须由各级文物部门与相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评估,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共同实施分级保护和管理。
4.2 明确保护权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体系
紧紧抓住相关涉水法律法规的修订契机,将水文化和水利遗产保护等列入其中;结合讨赖河流域工程管理实际,制定流域内遗产保护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流域内各水管单位对水利遗产管护范围,逐步将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组织编制讨赖河流域水利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并将该规划列入讨赖河流域“十四五”重点工作总体规划中,充分展示水文化建设及水利遗产保护、开发管理等内容;对水利遗产的维修改造,要将改造方案与项目前期相关工作紧密衔接,确保设计与实施的每个环节。
4.3 拓宽水利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经费保障渠道
为了拓宽水利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经费保障渠道,除了积极争取省级投资外,还可以探索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比如,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水利遗产保护工作。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义卖、捐赠、志愿服务等,吸引公众参与,增强社会对水利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支持。在加大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方面,应该注重对水利遗产的全面调查、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应该加强水利遗产的修缮、维护和保护工作,防止其受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积极开展水利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定工作,将其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提高其保护和管理水平。在创建水利文化遗产示范景区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水利遗产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展示水利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同时,可以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水利遗产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流域内水利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参与和积极承担方面,应该加强水利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同时,应该加强对水利工作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
4.4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和保护物质遗产
1)全面清理测绘废弃工程遗产。由流域机构会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合文物单位,对讨赖河流域屯田水利遗产核心物项之一明清洪水河洞子渠业已废弃的各时期渠道进行系统清理与全面测绘,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恢复废弃工程遗产原貌。
2)安装隔离防护设施。在引水导洞内由直接管护单位布置防护监控设施;在重点保护的遗产处布设监控探头,以免造成损坏。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运行管理单位)要不定期开展对已损坏遗产设施隐患问题的排查。
3)强化工程措施。由管理单位多渠道争取经费,对损毁严重的水利遗产设施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加强防护。由工程所在地人民政府牵头,研究处理洪水河水库建设对明清洪水河洞子渠部分遗址的影响问题;四是深入探寻历史水工程原貌。根据现有历史记载,清理1959年讨赖河渠首施工中被废弃的讨赖河北干渠引水口工程原貌;充分利用有条件的地形地段,探寻显露最早期的讨赖河北干渠原貌。工程管理单位负责对发掘恢复的渠道遗迹实施就地保护。
5 结 语
讨赖河流域水利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凝聚着流域历代水利人的创造精神,蕴含着推动流域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艺术文化价值,其智慧与魅力体现在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管理制度等方面,是流域先辈智慧及创新能力的实证。有效保护传承讨赖河流域水利遗产,不仅对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先进水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解决流域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