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文旅力量*

2023-03-02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文旅中华民族

王 磊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济南 250014)

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主题教育,今年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开展主题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扛牢政治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着力推动省直文旅系统主题教育全盘联动、上下协同、落细走深。 特别是厅党组自觉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最重要必修课,在铸牢政治忠诚、强化政治担当上下功夫,示范带动广大党员干部持续向更深处领悟、向更实处践行,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灵魂、熔铸于血液、贯通于实践。

文化关乎国本、关乎国运。 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最强音。这在中华文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 今天,我重点围绕“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文旅力量”这个主题,与大家分享几点感悟体会。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贯通古今中外,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提出的又一重大新思想。 早在2022 年10 月28 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总书记到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考察时就指出,“我们要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在6 月2 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鲜明提出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要求,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战略部署。 在6 月7 日给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 我们应全面领会、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加深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解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结合近期学习思考,我体会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与文化“两创”、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坚持文化“两创”为我们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提供了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通过“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既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还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进而形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

基于以上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认识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针

现代文明不等同于传统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等同于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传统文化、陈旧形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取舍,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是辩证取舍的典范。 2013 年11 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对适合于调整任何时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等等。”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 年9 月,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总书记在辩证取舍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阐发为15 个思想(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强调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精炼概括提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10 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论断,强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6 月2 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在深度辩证取舍的基础上,进一步高度凝练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0 个重要元素,即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强调,这些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方针的首创者,也为我们推动实施这一重要方针树立了光辉典范。 这启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必须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2.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科学缜密的历史思维和宏阔深邃的世界眼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特性,这5 个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创新拼搏的进取精神、国家民族统一的核心利益、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合作共赢的和平气度,为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这启示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文化品格、价值追求,不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源有流、有根有脉的自立之本,光前裕后、开放包容的自信之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自强之道。

3.“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两个结合”作出进一步阐述,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作出了更为系统的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在价值观主张上的高度契合性,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根基、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打开了理论创新空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深沉的文化自觉意识,将“一个结合”原创性地发展为“两个结合”,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这启示我们,“两个结合”是我们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

4.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要求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秉持开放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就是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从理论发展的脉络上,我们不妨把“坚定文化自信”视为是对“不忘本来”的丰富与发展,把“秉持开放包容”视为是对“吸收外来”的丰富与发展,把“坚持守正创新”视为是对“面向未来”的丰富与发展。 这三条实践要求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开放包容才能永葆生机。 这启示我们,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

二、积极展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担当作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要求,阐述了“以14 个强调”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深厚。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对山东文化工作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山东视察,多次对山东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视察,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 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014 年11 月,总书记对山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山东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018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2018 年6 月,总书记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在山东考察调研,视察刘公岛、蓬莱阁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 2019 年9 月、2021 年10 月,总书记两次专门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体现了对山东的殷切关怀,包含着对文化的深切情怀,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了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 我们一定要深学笃用、坚定践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大省的担当、作出大省的贡献,以一域的出彩,为全局增光添彩。

实际工作中,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山东文旅实践,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国家版本馆考察古籍收藏研究工作。 强调,“我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要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专程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了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并不时询问相关研究工作进展。 总书记指出,“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山东是文物大省、考古大省、古籍大省、非遗大省,具有厚实的资源家底、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工作基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理应肩负重大使命。 省委、省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高度重视,强化战略指引、进行全局谋划。 近年来,我们坚定扛牢文化强省、现代文明建设责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可喜成绩。 在文物工作方面,连续2年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加大资金、人才保障力度,文物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6 月9 日,林武书记专门拿出1天时间调研文物工作,充分肯定文物工作取得的成绩,勉励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省考古工作成果丰硕,革命文物工作得到加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文物保护利用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在非遗工作方面,不断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中国非遗博览会越办越好,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助力扩内需促消费成果丰硕。 在古籍工作方面,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阵地,全面加强普查、收藏、修复、研究各项工作,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被授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获得全部上述荣誉的单位。

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山东文化遗产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问题,制约着在现代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一是“海岱考古”品牌效应不明显、影响力还不够大。 山东考古在全国占有特殊重要位置,但是知道和了解的人并不多。 四川的三星堆考古遗址响彻国内外,而山东的城子崖遗址、焦家遗址虽在考古界久负盛名,但在社会上影响力不大。 考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 浙江良渚考古遗址公园,把考古与生态水系、景观打造、博物馆展示等结合起来,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成为网红打卡地。 山东一些考古遗址公园有“遗址”无“公园”,有“公园”无“看点”。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力量不足、有效利用不够。 基层文物机构队伍、人员编制、资金保障方面虽有加强,但仍比较薄弱,考古、文物修复、古籍修复、古建筑修缮等专业人才匮乏。 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还有差距,大量的馆藏文物放在库房里,得不到展示机会。 非遗保护经费缺口大,一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传承困难,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思路不活、路子不宽。 文物、古籍研究阐发力度不大,全方位、深层次服务现代文明建设不够。 例如,古籍工作。 山东是古籍大省,收藏古籍约12 万多部、近200 万册,占全国总藏量的4%左右,位居全国第五,列北京、江苏、浙江、上海之后。但目前全省仅有古籍工作者200 多人,专职的古籍修复人员不到20 人。 目前山东137 家收藏单位中,仅山东省图书馆等少数单位有专门古籍修复人员。山东省图书馆现有近40 万册古籍需修复,如今全馆才有8 名修复人员,在不增加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完成修复任务需要数百年。 由于力量不足,古籍研究阐释也有差距,加强古籍整理编纂、从古籍中提炼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转化为现代文明滋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 月份,国家文物局在山东召开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加强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这体现了国家文物局对山东的厚爱,也是我们的重大发展机遇。 省委召开了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作出安排部署。 下半年非遗工作也有一系列重要活动安排。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探源中华文明,寻绎齐鲁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深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彰显中华文明“吸引力”。 持续推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夏商西周考古研究,继续实施一批重要考古发掘项目。 整合现有考古机构资源、人员力量,高标准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深入开展多学科考古研究,开展考古国际交流合作。 依托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规划建设山东考古博物馆。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到2025 年实现20 个以上的考古遗址公园对公众开放。 二是打牢基层基础、强化工作保障,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撑力”。统筹推进重点文物、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和田野文物保护管理,强化执法监督,压紧压实文物安全责任。 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统筹推进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加强省级古籍保护中心等工作机构建设,提升整理、研究、修复能力。 构建多层次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文化遗产工作队伍。 三是推进有效利用,讲好文化遗产故事,凝聚新时代文明建设“向心力”。 实施“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和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推进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古籍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高标准抓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 培育孔府非遗、山东手造品牌,设立一批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大力办好“河和之契:2023 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 推进“博物馆之城”试点、“一县一馆”工程,健全完善博物馆体系,创新举办“山东省红色文化主题月”。

2.关于艺术创作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精神力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用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增强人民力量,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近年来,全省艺术事业持续繁荣,一大批精品剧目不断涌现,不仅形成文艺创作的“高原”,还进一步塑造精品力作的“高峰”。 2019年以来,全省有3 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2 部作品荣获“文华大奖”,5 个作品获“群星奖”。 涌现出民族歌剧《沂蒙山》、京剧《燕翼堂》、吕剧《一号村台》、柳子戏《老青天》、杂技剧《铁道英雄》、话剧《孔子》等一批精品力作。

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繁荣艺术创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总结近年来艺术创作的成功经验,继往开来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近期,通过梳理回顾民族歌剧《沂蒙山》等剧目创作演出历程,有以下几条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一条经验:坚持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接受三者高效协同。 通俗的讲,就是要处理好行政管理部门、创作团队与观众的关系。 当前艺术创作生产还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完全放手,打造剧目像布置作业和任务派单,出好题目,安排好资金,就交给主创团队去打理,不参与具体过程;另一种则是管的过多、过细,强调创作意图而忽略艺术表现;第三种则是重视创作管理环节而忽略接受反馈环节,不注重观众评价和文艺评论,不善于吸收采纳批评意见。这三种倾向都不利于优秀作品产生。 《沂蒙山》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正确处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旅厅、主创团队、艺术评论家一开始就聚集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启迪,集中力量攻关,开展集体创作,形成高效统筹的沟通机制、协调机制、打磨提升机制。 第二条经验: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有机统一。 思想精深,讲的是文艺作品要有深刻的思想价值,有灵魂;艺术精湛,讲的是要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有感染力;制作精良,讲的是要有精致用心的制作水准,有观赏性和美观性。 我们打造的精品力作都是“三精”有机统一的作品。 一部精品力作如同一个人一样,只有心灵美、长相美、服饰美才是真的美。 第三条经验:坚持深入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三者相互贯通。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创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深入生活就是要沉浸式走进生活、感悟生活,汲取营养、激发灵感。 提炼生活就是在获取创作素材、灵感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形成规律性认识,明晰创作方向等。 表现生活就是要拿出好的剧本,积极组织排练,将作品立上舞台,以艺术形式呈现给群众。《沂蒙山》《燕翼堂》都是反复深入生活采风体验,反复打磨提升,反复排练演出的典型。 第四条经验:坚持传承育才、开放聚才、实践成才三者持续衔接。 人才是艺术事业发展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打造精品剧目靠人才,演出演播靠人才,院团发展靠人才。传承育才,就是以老带新、薪火相传,将老一辈的艺术经验、表演能力,一代一代传下去。 开放聚才,就是打破地域限制、行业限制、身份限制,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加强人才引进,扩大人才交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实践成才,就是注重强化实践锻炼,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以戏出功、以戏出人”。 《沂蒙山》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最大限度激发调动人才积极性,通过人才成就艺术价值。

我们要秉承这四条成功经验,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推动山东艺术事业持续繁荣,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精神力量。 下半年要全力推进京剧《大运河》、柳子戏《大河粮仓》、吕剧《大道直行》等重点剧目创作,提升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水平。 着力叫响“好戏山东”品牌,构建艺术作品传播推广体系,让更多优秀作品走近百姓身边、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健全省直艺术院团演出奖励办法,做好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演出服务工作,升级“齐鲁云剧场”等网上演艺平台,扩大优秀作品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关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兴、百业旺,文旅强、增长稳,文旅活、百姓富。 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区域协调的“润滑剂”、生态建设的“催化剂”、对外合作的“新桥梁”,文旅产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支撑。2021 年,我省文旅产业增加值超过5400 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6. 5%。 无论是增加值总量还是占比,均居“十强”产业首位,是名副其实的支柱型产业。 三年疫情,文旅行业遭受重创,但我们顶住压力,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文旅行业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转型升级塑成了新优势。 今年1-5 月份,全省实现旅游收入2960 亿元,接待游客2.9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8%和40%,文旅行业走出阴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文旅消费全面复苏的基础还不坚实,还有许多制约消费持续释放的因素。 年初在全省文旅工作会议上,我对今年形势概括为三句话:“复苏势在必行、过程路阻且长、提振行则将至”。 目前看,文旅行业发展的态势,印证了我们之前的预测。 虽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没有变,文化和旅游在强省建设中的地位没有变,文化和旅游行业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但是文旅行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时滞性特点,受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人们消费意愿、政策调整和市场规律等多种因素影响,复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付出艰辛努力,主动出击、善作善成,全力做好文旅产业发展各项工作。

一是抓消费扩容提质。 这是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 要持续放大后旅发大会效应,抓好提振文旅消费“双十条”措施落实。 统筹推进研学旅游、度假旅游、滨海旅游、工业旅游等专项实施方案制定工作,出台入境游奖励办法,强化政策供给和措施保障。实施千家景区焕新工程,拓展夜间文旅消费空间,搞好旅游必购品开发,推进美食街等“四个一百”工程,持续丰富产品业态。 创新举办乡村旅游节、生态旅游节、国际旅游周,开展趣玩消夏、尽意品秋、祈福贺年、骑遇黄河、欢乐自驾等节事活动,办好2023“畅游齐鲁 乐享生活”主题旅游年,打造四季不断、近悦远来的活动体系。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良好形象,保持消费流量与热度。

二是抓文旅融合发展。 旅游是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游览名山大川可以放松身心、激发家国情怀,参观文物古迹可以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神韵,走进异域他乡可以博闻广识、体察多样风情,瞻仰红色圣地可以接受教育、得到灵魂洗涤。 要大力推动文旅深融合,发展旅游演艺、博物馆游、考古游、非遗游等,做好文旅资源转化利用文章;要积极推动跨界大融合,实施“文旅+”工程,主动走出去,与各行业、各部门沟通对接,拓展新空间、打开新格局。

三是抓重点项目推进。 强化精准服务、要素保障,落实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抓好省委《意见》部署项目、旅发大会签约项目落地。 持续跟踪对接在谈项目,布局一批文旅融合、景区建设、交旅融合、旅游住宿业发展等优质项目。 下半年,将组织对全省16 市重点文旅项目进行现场观摩,督促各市比学赶超、进位争先。

四是抓市场主体培育。 持续开展“百企领航”和“百亿惠千企”行动,推动100 亿元旅游发展基金落实,更好支持企业发展。 加大中小微文旅企业扶持力度,在数字文旅、乡村旅游、旅游策划、旅游文创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单项冠军。 继续实施文旅“助企暖企”工程,支持企业挂牌上市,打造山东文旅大产业集群发展体系,评定推出30 家领航型、50家骨干型、100 家成长型文旅企业。

4.关于加强文化和旅游服务管理

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旅市场监督管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意。淄博烧烤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优质贴心的服务、高效快捷的管理、主客共享的空间,不仅擦亮文旅品牌形象,也彰显现代文明气度。 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好客服务”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全省创建一批“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最美城乡书房”,山东“规范好客山东旅游服务全链条管理”工作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照现代文明建设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主要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既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存在公共服务效能不高,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一些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与浪费并存,文化服务内容与群众需求相脱节。 在市场管理方面,主要是创新不足覆盖不全的问题比较突出。 文旅行业发展快速代际跃迁,密室逃脱、剧本杀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私设景点等问题时有发生,以网吧、KTV 等传统文化娱乐场所为重点的监管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关注行业动态,创新监管方式,扩大监管的覆盖面,提升市场管理水平。

现代文明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服务。 我们要着眼提升效能、保障公平,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润心工程、市场管理创新行动,为现代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在公共服务方面,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化镇村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城乡流动文化服务。 深化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有效覆盖。 广泛开展“村晚”“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提升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水平。 支持文艺院团、重点美术场馆、大型演艺剧场完善服务功能,打造集观演(展)、美育、休闲、社交、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城市艺术综合体”。 在市场管理方面,继续深入推进“好客服务 全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常态化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双随机、一公开”,加强私设“景点”专项整治,探索剧本杀、电竞酒店等新业态管理模式,规范文旅市场良好秩序。开展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推出一批省级文旅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

5.关于推进文化传播交流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文化交流传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山东着力打响“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深化文旅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齐鲁文化国际国内影响力传播力不断提升。 在央视品牌强国工程中“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持续发力,我省新媒体传播力指数始终位居全国首位,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运营步入正轨,海外旅游渠道商建设等工作有声有色。 特别是今年来,抢抓疫情平稳后行业复苏机遇,持续开展赴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以及港澳的推介交流活动,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下一步,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加强文旅交流合作,把“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擦得更亮,把“山东故事”讲得更加生动精彩,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传播力。 一是更好地服务融入国家战略。 要服务融入黄河国家战略,聚力打响“沿着黄河遇见海”文旅品牌,以巨大的包容性串联沿黄九省区,深化品牌内涵、强化内容支撑、丰富产品业态、凸显线路特色,构建系统完整的品牌体系,助力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国家战略中发挥龙头作用。 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文明对话大局,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 近年来,我们连续成功举办旅发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邀请海内外代表参会,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话语权。 对这些成功有效的做法要认真总结,进一步扩大品牌活动影响力。 二是更好地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 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力强,互动体验更好,传播方式更灵活,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要树立大宣传、大推广意识,不仅在资金投入上进一步倾斜,还要在精准营销、传播效能考核上下功夫,进一步巩固山东新媒体传播优势。 要补齐海外新媒体传播的短板,搭建平台、畅通渠道、丰富内容,把海外新媒体传播板块做起来。 三是更多运用大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 不论是国内宣传推介、还是国际传播交流,都要接地气。 近期我们赴西班牙、奥地利宣传推介,在致辞中,运用两国文旅资源比对的形式进行推介,引起海外人士共鸣。 宣传推介不能自说自话,要认真把握听众需求,架起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中国更好走向世界。

三、切实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合力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力量,要求省直文旅系统强化“大格局、贡献度、内涵建设、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铭记嘱托、团结奋进、创新实干,凝聚智慧力量、书写精彩华章。

1.把牢政治方向

党的领导决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性质,直接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要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不偏离航向、不走岔路。 一是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把牢政治方向。 增强政治意识,筑牢政治忠诚,严守政治纪律,自觉对标对表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创新思路举措,满怀激情地展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东文旅实践。 二是在强化理论武装中把牢政治方向。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把握新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系列指示要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中不断开辟现代文明建设新赛道,塑造文旅发展新优势。 三是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把牢政治方向。 坚定扛牢主体责任,压实责任链条,发挥好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共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2.建强干部队伍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是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素质能力的干部人才队伍。 省直文旅系统干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但面对新使命新任务,还存在不适应、不习惯的问题。 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抓专业训练。 针对文旅系统各板块工作专业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组织专业化培训,提升干部人才的专业素养,组织开展专业大比武、大练兵,争做各自领域“行家里手”。 二是抓实践锻炼。 通过重要会议筹备、重大活动组织、重要文件起草,以及“四进”攻坚、挂职交流等方式,注重在基层一线、重大任务中磨砺干部,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困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本领。 三是抓激励淬炼。 树好选人用人的“风向标”,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文旅厅成立以来,我们树立了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最近,我们又调整一批干部。 希望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起点要有新作为,新征程要有新突破,新期待要有新贡献,坚定扛牢新的文化使命。

3.增强本领能力

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对在主题教育中以学增智,提高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出深刻阐释。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三个能力。 一是提升政治能力。 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前进方向和实践要求,着力在深化内化转化上走深走实,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文旅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提升思维能力。善于以科学的思维把握科学的命题,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谋划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东文旅实践,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提升实践能力。 坚持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实践发展,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问题解决,以检视问题整改促进能力提升,在实践中寻求现代文明建设破解难题之道、成熟发展路径。

4.守住廉政底线

党风廉政建设是聚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东文旅实践的坚实保障,必须持之以恒抓紧抓实。 一是坚持挺纪在前。 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既要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要让干部警醒、知止。 二是从严监督管理。 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和专项整治,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健全全链条监管体系。 要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对文旅惠民消费券发放、政府采购、第三方机构委托事项等,要切实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确保监督管理更加有力有效。 三是狠抓作风建设。 紧盯“四风”新问题、新动向,抓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整治。 在全系统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秉持“总体工作走在前列,单项工作勇争第一,规定动作做到最佳,自选动作体现特色”的工作标准,强化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执着追求,突出敢想敢干、敢于突破的创新意识,弘扬迎难而上、勇于攻坚的斗争精神,保持一往无前、永不懈怠的昂扬姿态,展现一抓到底、善作善成的工作韧劲,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中立新功出新彩。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华民族文化蓝图与文明前景的宏伟擘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也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根本遵循。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文化蓝图,立足文旅实际,发挥文旅优势,强化文旅担当,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山东文旅新贡献。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文旅中华民族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