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智促治”:融媒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逻辑探赜

2023-03-02

社会主义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话语媒介中国共产党

于 欢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意识形态领域视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承载着情感意蕴与价值诉求。在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中善用话语的天然载负功能,以话语逻辑赢得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科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意义链接”的崭新赋型方式。新的历史方位下,媒体融合加速发展的运作模式助推媒介之间的更新、联合与共通,意识形态的技术化与技术的意识形态化相互交织,架构起话语作用与实践的全新活动空间,融媒时代已悄然来临。动态媒体环境的生活嵌入与场景普及带来了万物互联的“数字神话”,却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而成为影响、改变甚至操纵个体的现实力量,根源于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挑战从未缺场,并在融媒时代中演变出新特点与新样貌。为此,要厘清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逻辑理路,深刻把握媒体格局、技术手段、舆论环境之“变”与意识形态工作根本任务之“不变”,坚持“以智促治”,着力在静态“意识形态”耦合动态“话语”中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满足融媒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可管可控的现实要求,并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战略支撑。

一、融媒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何以需要

融媒时代,媒介不能仅被视为解构思想的工具,更应成为建构思想的手段。面对不同于以往的社会需求变化,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技术化转变新情势已加速构建起当今社会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媒介话语结构,赓续着话语实践的真理性优势与实践性特长,推动着主流意识形态叙事形式从精英走向民间。“融媒”进程中网络化、可视化、数字化等技术变迁印记深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官方话语”理解方式,对消解异质思想、营造清朗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推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提质升级提供可能。

(一)场景塑造环节——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智慧升级”

在由融合媒介构建起的社会生活基本场域中,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能够将现实元素与虚拟实践、理性表达与感性体验、文化符码与审美意趣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主流意识形态“象征性环境”。在此情境下,借助流行文化、潮流艺术等包装形式和全天候、全自动、全过程的话语信息编码、解码与转译活动为受众沉浸式场景体验带来更为真实生动的感官刺激,这种“智慧升级”助推话语真正参与到媒介信息内容生产、分发、交流和反馈的全过程,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以象征形式实现了超地域、超链接的革命性嬗变。

技术的高速迭代使得纯粹的现实话语正逐渐被“融媒”带来的象征符号所融合,在由媒介打造的社会空间中,音频音响、图形图像、影视动漫、品牌标识等不单被指称为概念与物品,而独具价值传达的“多模态”话语功能,表现出的“沉浸体验”、“联接用户”新特色使其“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2《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82页。。相较于以“传者本位”为核心的传统逻辑而言,融媒时代“合而为一”的崭新媒介生态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已有意识形态话语“传”与“受”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了话语同外部世界的充分契合,由此产生的话语“升温”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辐射版图,表征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自身魅力。“融媒”加速了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的有效联结,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不仅在宏大叙事中作用于社会结构与权力系统,更以微观叙事潜隐于受众日常生活实践,借助AR/VR/XR/MR等新兴数字技术创设话语“拟态环境”,并以听觉、视觉、触觉多维一体的“立体化”呈现打破二维空间局限,赋能中国共产党话语实践进程中的深度沉浸、超强社交与灵活创造,推动话语内容可“听”、可“看”、可“试”、可“用”,“亲临现场”的用户体验有效发挥象征符号的价值隐喻和引导作用,间接生产着受众的精神世界,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符号在用户端的自主接纳与意义认同。此外,融媒时代更加注重塑造主客体乃至客体间的交往关系,“联接用户”的社交环境拉近了话语与受众间的距离,党利用大数据分析可实现用户群体的“精准画像”,并通过实时反馈全面了解受众状态、习惯与喜好,助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制更为贴切的“象征空间”,适时调整话语理念、内容与形态,提升其在受众群体中的适用性与欢迎度,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情境浸润中将党的建设创新成果内化为人民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人民的实践遵循。

(二)具象表达环节——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智能传播”

融媒时代,科技创新所释放出的变革性动力已然打造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传播结构,即“智能传播”。其“去中介化”“移动优先”的传播特征,突破了以往中心化的线性传播方式,拓展了信息扩散的时空范围,助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在智能条件下实现“快捷传播”。此种话语“智能传播”是媒介融合的产物,能够将议题、算法和舆论合并介入传播机制,通过创建有形、有色、有声、有情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持续发挥价值导向功能,使得“媒介—传播”关系在技术逻辑驱动下真正运用于话语实践,以更为“接地气”的话语表达“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3页。。

区别于传统以“事件”为导向的话语传播方式,算法推荐赋能下的话语“智能传播”建立起受众导向的“用户+事件”内容设置模式,能够从实质上破解不同个体的“兴趣DNA”,挖掘潜在需求,并将其应用于持续更新“用户模型”,量身定制“兴趣标签”“知识图谱”,使得“智能传播”话语内容与形式的受众精准匹配成为现实。基于此,融媒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在算法加持下构成了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智能传播”把控舆论导向、引领价值选择,有效降低意识形态场域话语噪声,已成为塑造大众思想观念的新兴权力。具体而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智能传播”所搭乘的“算法快车”主要包含采集、生产与分发三个单元。其中,采集为“输入单元”(内容池与数据集),用于搜集并记录用户的行为数据与差异需求,同时进行过滤、聚类与赋值,以此清晰了解和预测不同用户思想现状及其趋势走向;生产为“运算单元”(模型架构与深度学习),即对用户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参数分析,计算出已有信息与用户潜在需求之间的相似度,同时在算法“深度学习”中动态调整计算模型与输出结果,使其更为贴合用户实际;分发为“输出单元”(内容榜单与推荐列表),即将运算结果转化为高度匹配用户的话语内容和场景适配,“把关”用户话语获取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在实现“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根本性转变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针对性与实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党媒算法”通过提高热门议题的推荐权重、采用多元叙事方式、增强话语“时效度”等手段,保持了良好的用户粘性,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更加符合大众价值需求、情感倾向和心理期待,使党的话语更易形成自发的情感共鸣。

(三)风险防范环节——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效果保障”

社会话语实践活动的技术转向使得媒介生态治理作为一项崭新的时代课题被提出,以创造性思维、合理性方法和空间性理念整合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内外部有效资源,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已成为融媒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性建构的“源头工程”。面对媒介环境新形势、新面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利用“融媒”环境强化技术赋能“效果保障”,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持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不断强化精准施策、提升宣传实效,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融媒”搭建而成的信息平台持续运作,人类社会渐渐进入某种泛文化的表意时代,不同价值立场与文化资源皆以立体化、分众化意识形态话语符号形式存在于大众视野之中,以此开启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视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载于《求是》2019年第6期。,面对资本裹挟、“技术利维坦”、不良社会思潮侵袭等内生与外生风险,意识形态领域极易在狂欢主义话语的流行喧嚣中形成瓦解大众政治认同的潜在隐患。此时,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出场发声、进场批判、在场规范为融媒时代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的落细和落实提供可靠保障。在党的顶层设计之下,融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协同运用“硬约束与外约束”、“软约束与内约束”,3华锋、王永贵:《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创新逻辑》,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建立起风险预警、研判、规约、治理等体制机制体系,做到了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具体来说,运用智能场景还原技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宣传活动可实时监测漏洞威胁、网络恶意程序、数据潜在隐患等安全风险,动态掌握、分析与评估AP T、DDOS等网络攻击,并利用信息系统迅速定向定位风险点和攻击源,果决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做到守住“底线”与“红线”,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同时,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交往活动充分吸收和借鉴“培养理论”“把关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传播学理论,将主流价值取向融入“技术代码”设计与运算优先级排序,着力制定以“主旋律”“正能量”话语为核心的内容分发规则与配比,持续强化融媒时代话语受众“流量加持”,从而在风云变幻的意识形态场域角力中抢占先机、规避风险,做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效果保障”,奏响时代最强音。

二、融媒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何以可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彰显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价值既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必要前提,也是融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之义。针对“融媒”环境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实践和探索,各类媒介同话语活动之间“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助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突破实然状态,迈向应然目标,为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筑牢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宣传与互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情感交融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实效的取得与话语定位的调整、话语思路的设计、话语方式的选用密不可分。其中,“怎么说”、“说什么”等问题是体现主导性的先决条件,而利用灵活的叙事方式在社会中贯彻价值理念则是一个技巧。不同类型的话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应用规则,将作为一般意义的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语境和场景适配下灵活转换为特定的话语输出,主动融入信息圈层,针对性引领大众思想与行为,有利于在刚柔并济、情感交融的和谐氛围中达成话语目标。因而,融媒时代,党领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树立起“大宣传”工作理念,借助媒体的价值附加功能找准话语生产的重点和方向,改变了以往宣传话语的单向灌输,更为注重主客体间话语互动效果的双向转化,使意识形态工作能够准确及时地作出必要的调适与变更,更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6页。。具体来说,融媒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呈现样态的系统设计,侧重于在坚持原则与立场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化话语类型同频共振来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入情入理入心。为达成这一点,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意识形态话语,充分关注群众的流动性与媒介融合的多态性,不仅内在要求话语主体层面的“图景—话语”生成,更着力改善话语客体视角的“话语—图景”转化,不断探寻“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之间的互动契合点,将人民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形式和风格“接不接受”、“满不满意”、“认不认同”作为重点考量,及时掌握人民对话语体系的真实评价,并通过“参与互动”建立情感连接、产生价值共鸣。宣传与互动的双向破壁化解了“官方话语”同“民间话语”各居一隅的“巴尔干化”倾向,二者间触发的“连接性作用”将广泛宣传党的理论与处理个体性或群体化思想认识有机结合,喜闻乐见的话语叙事能够焕发人情味与烟火气,彰显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独特魅力,以此进一步推动先进文化的传导、社会风尚的引领、科学理论的浸润与个体心灵的涵养,助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壮大。

(二)教育与感化: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场景互融

个体对于意识形态的认同,除了基于逻辑思维和知识概念形成的理性认知部分,还包含着以主观情感体验为基础的感性理解部分。融媒时代所构筑的多维交流场域重塑了社会意识形态景观,不断放大的“脱域机制”重构了人民对价值取向的认知模式。全媒体生态下,“感性共情”的影响力充分迸发,促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从“符号世界”转向“生活世界”,高度关注受众情感流动趋向,坚持以现实的人为主体构筑心理“共意”、情感“共鸣”,进而达到主观认同的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坚持“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充分与“融媒”环境相适应,既遵循宏大叙事的理论性与严肃性,也结合微观描述的生活逻辑,以“沸腾”的社会生活为中心,用“情”实现教育与感化之间场景互融,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说得出”“传得开”,在熏陶感染中赢得广泛共识,成为人民“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惯习和方式。从内在技术环节而言,通过媒介终端同步控制AI中台、技术中台与数据中台,运用语言模型(LM)和文本分词工具精准映射话语本意,并将其有序嵌入“词向量空间”,随后利用Text Rank算法分解“知识元”、掌握关键词,搭建知识图谱“相似性函数”,精准描绘受众情感“风向标”,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智能“柔性叙事”提供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底层支持;同时,党注重将降噪自编码器(DAE)的预训练模型与文档向量(Doc2Vec)方法等“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话语创制,全面把握受众情感体验与社会情感流动,提高话语分析的精准度与实用性,从而有效强化意识形态话语价值引领力。从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强调意义阐发与情感寄托的高度统一,坚持“从生活破题,以生活立论,用生活质证”4袁堂卫、张志泉:《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将增强亲和力作为核心诉求,推动“理论话语”走向“大众话语”、“历史话语”走向“时代话语”、“严肃话语”走向“生活话语”,以“情感”为突破口营造出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立体化话语氛围,着力在教育生动性与感化沉浸性互构中进一步拉近融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与群众社会生活间的距离,真正将有“生”有“气”、接“天”连“地”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作用于受众心理结构,真正满足其精神需要,筑牢其思想之基与信仰之魂。

(三)规划与布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视界汇融

融媒时代,媒介平台打破了时空隔阂与物理界限,其特有的交互性特征创设出了一个跨国界、跨区域、跨领域的全新话语流动空间,并逐渐成为全球媒介产业与文化产品最丰富、最庞大、最复杂的集散地与输出地。在此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已然注意到意识形态“软实力”的强弱是当今话语场域中国家地位与底气的重要表征,并强调融媒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舆论环境是一项“形于中”而“发于外”的双重任务,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此,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着力兼顾“内宣”与“外宣”两个方面,坚持“内外联动”“视界汇融”,构建起国内与国际“双场域”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共同体”。从国内来看,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话语“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8页。,利用融合媒介唱响主流意识形态最强音,着力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领导和更有效的举措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基垒台,为“中国梦”的实现凝心聚力;从国外来看,针对国际环境下中国形象“他塑”而非“自塑”以及“西强东弱”的话语舆论困境,党坚持“全球一张网”,利用“融媒”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强化中国实践话语支撑,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阵地,推动国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成效外溢”,不断解决对外话语传播中“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40页。困境,主动诠释中国价值追求与思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2页。,使中国话语更多的被世界理解与支持。质言之,融媒时代,中国共产党从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规划与布局,在找准中外问题共通点、利益交汇点和情感契合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融媒”组成“议题群”“传播阵”,积极主动阐述中国话语、阐释中国主张,做到立足中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40页。,从而为国内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为全球治理贡献务实求真的中国智慧。

三、融媒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何以强化

科技赋能背景下,媒介融合新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由其创制的崭新业态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强化提供战略机遇。融媒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页。,善用“融媒”所蕴含的主体性力量,将其在传播时效、信息渗透和辐射范围上的优势作用于话语实践,着力在引导力、阐释力、影响力、公信力“四力并举”中构筑交叉联动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作用机制,不断将“融媒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场域永葆“中国红”、唱响主旋律、释放正能量。

(一)适应“智时代”,保持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引导力

“融媒”带来的“符号革命”广泛作用于意识形态场域后,社会性交流与探讨被赋予了“公认意义”,致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及其注释体例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复杂景观。为积极适应“智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科学描绘“融媒”环境中意识形态话语“时空具象”,全面把握时代之问、时代之困和时代之需,明确融媒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在形式、思想、目标等方面上的链接作用,发挥党的“元治理”功能,在技术适用中追踪社会发展潮流、接受媒介生态改造,主动构建民心民意“同心圆”,保持意识形态话语引导力,使其既“合于时”,又“合于事”。

在“融媒”空间中,意识形态引导力的呈现不再依靠“硬性命令式权力”,而转向“软性同化式权力”,这种“新的权力存在于信息的符码中”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16页。,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心灵世界,逐渐形成“择善而从”的意见互动方式,并生发出更为开放自由的话语场域。融媒“智时代”,要想从“众声喧哗”的多元价值话语中脱颖而出,赢得受众的自主认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要遵循“融媒”传播规律、联动多元传播渠道,构建正向引领机制,完善信息“收集—共享”链条,着力在“去中心化”传播格局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再中心化”阐扬;要把握议程设置主动权,预先进行信息采编,科学研判话语环境,运用“引”与“疏”相联合的方式设置正向话语议题,抢占意识形态引导先机,防止官方主导议题失焦、做到主流价值“控场”;要善于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打破“茧房效应”,精心策划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框架和导向,构建由“敏感节点+桥梁中间节点+长尾节点”2杨慧民、陈锦萍:《网络意见领袖建构网络意识形态的逻辑理路及其应用》,载于《理论导刊》2022年第4期。组成的链式、多元共生话语信息流,多方发力促成“优势意见”长期在场,从源头上解决“数据孤岛”困境,化解意识形态空间再组织化风险。由此,党真正掌握融媒时代话语“软权力”,有效生成党在大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与说服力,有利于引导其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是非界限、理顺情感情绪、坚定前进方向,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舆论引导和文化支撑。

(二)利用“智思维”,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阐释力

融媒时代,意识形态的意义链接呈现多样形式,使得思想在探寻“寄托场所”时越发离不开媒介协同,话语在探索其作用发挥方式时也离不开媒介支撑。在意识形态话语的媒介化转向下,中国共产党要利用“智思维”,顺应“融媒”赋能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时代趋势,打造“去概念化”媒介话语结构,并借助情节化、在场化叙事方式精准满足受众所需,推动媒介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双剑合璧”,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在现实阐释力、理论供给量、大众普及化等多维度上的同步增强。

“话语在场”“身体缺场”的“融媒”场域中,无论是理性知识话语、故事象征话语,亦或是情感共振话语,皆要遵循“受众本位”的基本原则,采用符合受众话语习惯的表达来满足其心理需求与客观需要,才能实现话语同生活信念、价值规范的相互“扣合”,达到话语阐释力的功能性构建。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话语阐释层面上的强化离不开“智思维”下“受众本位”的体现,要利用“融媒”技术进行信息实体抽取、属性抽取与关系抽取,迅速聚合全网数据、抓取重要关系、提炼网络碎片,获得多源、多态、多构的受众动态实测数据,并通过快速精确运算导出多维度、全立体“数据镜像”,实时呈现受众整体形貌与表征样态。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标签关联技术做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靶向投放;同时要以“数据蜂巢”打牢技术底座3王贤卿、吴倩倩:《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智能化治理: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搭建“知识信息库”,全景式展现“融媒”空间意识形态话语适用的流变性,剖析受众在话语交往过程中潜在矛盾点与风险点,以积极辩证的态度对受众群体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相应的进行浸润式话语互动。当蕴含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符号在受众生活世界中有效引发共鸣时,一个分享共同生活体验的“群像”便逐渐清晰起来。在此语境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和受众极易产生情感共通,促使其自觉达成对党的价值认同,从而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阐释力在信度、效度与强度上的提升目标,做到既表达“社会正理”“沧桑正道”,又减少话语错位及不对称现象的产生。

(三)打造“智队伍”,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

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融媒时代,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创新“融媒”空间中意识形态工作办法,优化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99页。。这一过程既要强调政治引领和吸纳,同时也要将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作为人才选拔的核心指标,最大限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此打造高素质意识形态话语“智队伍”,持续扩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辐射版图和影响力。

融媒时代打破了以往意识形态话语宣传的条块分割思路,要求中国共产党完善人才“续航保障”,构建智能化和一体化意识形态传播格局,即需要在秉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树立“一元主导、多元参与”的意识形态话语“大主体观”,组织动员多主体协同发力,构建“融媒空间命运共同体”。从整体而言,“智队伍”的打造对内要构建一支娴熟掌握“融媒”技术的拔尖人才“国家队”。一方面,要充实关键岗位与重点领域的人才力量,形成融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架构的研发队伍、管理队伍与网评员队伍,担起“融媒”环境话语治理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08页。,树立“融媒”思维、克服“本领恐慌”,强化对媒介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主动创新意识形态话语实践;对外要遴选一批能够“懂舆意”“析舆情”“引舆势”的网络意见领袖,尤其需要吸纳既具备智媒操作技能又谙熟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网络“红人”与“大V”,使其成为坚定的“红色意见领袖”,其“非官方”身份更易同人民“打成一片”,能够在“粉丝互动”中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更快更好地传递出去。这种强强联合制造出主流意识形态“意见气候”,能够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推动社会舆情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正确回应并引领民意,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融媒”生态。

(四)构建“智格局”,巩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

“媒体融合是一场自我革命。”2《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7页。能否在“融媒”场域中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温暖民心,处理好人民关切的焦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融媒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下话语传播形态的深刻变革,打破思维定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推动传统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构建“融媒矩阵”,使其共同致力于打造契合人民现实需要的媒介环境,“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进一步来说,以治理思维贯穿全媒体“融媒矩阵”话语传播的“智格局”,能够做到话语资源优化整合、领导机制共建共通,有利于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新飞跃。

“融媒”作为信息社会发展演进的崭新表现,构成了影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媒介场域,这里汇聚了大量的舆情和民意,尤其聚焦于社会现实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融媒矩阵”构建综合治理的“智格局”,利用多元合力,对重点、热点话题进行有效回应和阐释,掌握话语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是巩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的关键。为建立起一体化共享融通的现代传播体制机制,促进媒体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合理配置,要着力将党刊、党报、党网、党台与“三微一端”相衔接,构筑内容互鉴、技术相加、终端连通的主流全媒体平台,“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01月26日。,通过党媒与自媒体、商业平台的联合发声,实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能的最优化,巩固其公信力,进而帮助受众打破“过滤气泡”、走出“回音室”,接收更为广泛的主流价值信息;要借鉴国际媒介平台治理FATE 理念,督促融媒市场“去黑箱”“透明化”,同时结合UGC、UGB、UDC参与式传播,积极开展多渠道服务式、体验式、互动式话语实践,不断扩大“红色地带”、转变“灰色地带”、消弭“黑色地带”,使人民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接纳在媒体传播矩阵中养成。借助多元化“品牌媒体”立体发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能够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思想宣传和舆论斗争,坚持回应民生关切,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正本清源,有利于端正民众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巩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

猜你喜欢

话语媒介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