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东阳木雕的生命

2023-03-02忍冬

中华瑰宝 2023年3期
关键词:东阳木雕艺术

忍冬

黄小明在东阳木雕行业中以敏锐的艺术嗅觉和多元的创作主题而闻名,他继承传统,衔接现代,融汇中西,保持开阔的视野,坚持寻求东阳木雕在技法、主题与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创意无限,是他对『匠人精神』的理解,也是对其四十余年艺术生涯的精确注解。

今年58岁的黄小明是东阳木雕行业六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个,“中西合璧”“创新无限”是他身上的标签。他早年在东阳木雕厂学艺,师从老一辈手艺人,后又接受系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其作品体现着他作为传统与现代衔接者的明显特性。

做一只“井口之蛙”

谈起传统与时代的关系时,黄小明做了一个有趣而形象的比喻:“当代手艺人不能做井底之蛙,而要做井口之蛙。”立于井口,既要向上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要能回首来路,看到传统之路如何一步步走来。

回首自己的艺术之路,黄小明认为在木雕厂学艺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技法基础,工艺美术学校的学习则让他开阔了视野,尝试在传统中融入更多现代美学元素和文化理念。用他的话说,他迈入了艺术的自觉阶段,开始对东阳木雕从传统工艺向现代艺术转型进行探索。这可以概括为一种内驱力,即寻求对传统和自我的超越与突破。

于是,黄小明在技法、题材、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大胆尝试,推陈出新:用《古镇系列》探索速写木雕的独特效果,增强木雕画面的明暗与虚实表现,从而提升了木雕的动感与立体感,尤其擅长表现古建筑斑驳沧桑的肌理质感;用《宝月金荷》探索造物木雕的生活美学,以木雕塑造中国传统庭院摆设荷花缸及舒卷的荷花,搭配竹丝镶嵌装饰手法,将木雕自然融入生活的风雅之间;用《春意扬州》探索建筑木雕的和谐共生,将中国传统建筑构件屋檐、窗格、砖墙等与立体垂缀的柳枝以及生动的木雕画面结合起来,用超写实木雕技法刻画细腻逼真、温婉灵动的江南小景。

外界之所以认为黄小明的创作特点是多元化,正是因为他始终走在创新之路上。

跟着木雕去旅行

很多人问黄小明,他源源不断创新的灵感源自哪里,他的回答是行走,是无数次旅途中的感悟与思考。在他看来,“旅行是不断地离开生活的原生地点,又不断地回归。这是我创作的积淀,也是我创新的前奏”。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匠人或艺术家而言,行走是沉淀和激发灵感的重要路径。

黄小明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创立了一个专栏,名为“跟着木雕去旅行”,里面记录了他在世界各地行走的故事,高原、雪域、海滨、大漠……各地迥异的风景和人情使他沉迷,也让他喜爱用木雕凝固旅途中的记忆与感受。在他心中,木雕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展示自我思想的绝佳载体。他自谓:“这些作品不是为他人、为了被收藏而创作的,而是我真正发自内心的呈现。”因而,黄小明的作品总是通透的,鲜明的,富有生命活力的。

《情归自然》摹写我国云南西双版纳雨林蔽天、溪水漫流、竹楼静伫、群象嬉戏的自然风光,以彩云之南的植物为雕刻对象,再现傣族人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悠闲时光;《石窟印象》用贴片雕和大写意的造型表现石窟佛像,以现代审美理念追求佛像的神似,以拉近宗教造像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企鹅》用椴木精心雕琢形态各異、憨态可掬的南极企鹅,以及雪地纹理、滩涂褶皱,表现世界净土的纯净美丽;《盼》以细腻写实的刀法,再现埃及漫天黄沙中一只可爱的白猫乖巧地卧在头裹纱巾的女孩怀中,一人一猫一起用纯真的眼神打量异域来客的画面。

“美好的艺术是从我们和生活的真切相处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把灵感融入木雕,作品才能具备灵魂”,黄小明始终认为提升思想性、艺术性是东阳木雕向现代转型的关键。

以匠心致敬初心

201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2018年在浙江省博物馆,2019年在中国美术馆,黄小明举办了三次个人艺术展。三次大展对于黄小明而言,不仅是个人40年成长历程的总结,更是东阳木雕工艺为时代所认可的写照。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写:“我的技艺成就不仅在于我创作了什么样的木雕艺术品,更重要的在于我为世人展示了我所养成的技艺,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在我身上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延续,以什么样的风格体现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木雕艺术的发展。”

三次展览主题各异,中国国家博物馆“寄情与木·明志匠心—黄小明木雕艺术展”聚焦“总结”,综合展出黄小明艺术生涯中各时段的代表作品,如时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所言,是“对东阳木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发展成就的具体展示”。浙江省博物馆“缘木问道—黄小明木雕艺术精品展”聚焦“传承”,讲述竹编艺人黄树银与木雕艺人黄小明父子之间亲情与技艺的薪火相传,开幕式上黄小明曾动情地说:“这是一场献给父亲的展览,致敬他这一辈人的匠心和良知。”中国美术馆“明心慧木—黄小明木雕艺术展”聚焦“艺术”,集中回顾黄小明在木雕艺术层面的探索实践,黄小明认为“展出的《永恒的丝路》《胡杨之韵》等作品更能代表我在东阳木雕呈现上的自我思考”。

《胡杨之韵》区别于以往东阳木雕的表现形式,脱离了对原型的复制和模仿,抽离出胡杨的筋骨枝柯,集中强调线条效果,通过线的粗细变化来表现胡杨向上的精神,表达生命永恒律动的主题;《永恒的丝路》选用一段被白蚁吃空、饱经沧桑的樟木树根,随形而雕,两支立体逼真的驼队仿佛穿过时空隧道,从远古的丝绸之路走向当下的“一带一路”,从沧桑到新韵,一进一出间彰显了中华文化从古至今走向世界舞台的光辉历程。“创作就是跟木头对话,唤醒它,赋予它新的生命。”黄小明总结道。

木雕应回归建筑

东阳木雕在全国木雕工艺品类中以应用广泛著称,它不同于黄杨木雕以装饰摆件为主,也不同于剑川木雕以板雕为特色,其取材与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山水花鸟、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题材的建筑装饰曾被广泛应用于东阳地区传统民居营建之中。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东阳木雕不再延续农耕社会的光景,和现代人的生活越离越远,人们只能在古建筑和古家具上看到它被时光打磨的沧桑痕迹。东阳木雕行业是否已经落幕?

面对东阳木雕的发展困境,黄小明始终强调“木雕应该回归建筑”,并萌生了自己营建一座木雕楼的想法。他认为:“东阳木雕是建筑上的艺术,使木雕艺术回归生活,就是让人在木雕建筑中诗意地栖居。”

于是,黄小明花了四年时间设计、建造属于自己的个木园。个木园的起名颇具缘由。个取自竹,木即为木雕,个木园就是指一座坐落于竹林之中的雕花楼,同时也寓意父亲的竹编工艺与黄小明的木雕工艺之间的薪火相承。

个木园白墙黛瓦,分为三進,采用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又在传统基础上作出适合现代生活的创新。主房与两侧厢房借助廊檐沟通,构成一座精美典雅的二层雕花楼。南面是一座易地而建的清代厅堂,厅前空地设有一座移建的清中期彩绘戏楼。各处巧妙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技法,雕刻山水、花鸟、戏曲人物、福禄寿等图案,无不工致精巧、生动传神。整体空间层次分明,富于变化,玲珑剔透,美轮美奂。个木园是黄小明木雕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对乡愁记忆和工艺传承的鲜活记录,他希望借此“让人们重新审视木建筑的美好,重拾对传统工艺的自信”。

近年来,随着黄小明设计雕刻的木雕作品惊艳亮相于G20杭州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国际会议场馆,以及杭州雷峰塔、安徽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等大型文化景观内,东阳木雕开始在建筑装饰领域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释放出非凡的魅力。

开枝散叶不能断

2023年春节前夕,适逢浙江省金华市政协会议召开,黄小明在会上就东阳木雕的行业发展和传承问题献言献策。技艺传承的断代现象在许多工艺美术行业普遍存在,东阳木雕亦不例外,黄小明反复呼吁政府更多关注和重视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东阳木雕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正是在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下走到今天的,”黄小明表示,“近年来,东阳木雕行业虽然在缓慢复苏,但人才断层危机并未根本解决,开枝散叶是必由之路。”

自2003年当选为东阳市政协委员后,黄小明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思考如何讲好东阳木雕故事,积极为业界发声。他发起搭建“工艺中国”网站,致力于打破信息孤立的壁垒,凝聚力量,传递声音;他在大中小学校开展木雕艺术专题讲座,致力于让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木雕工艺,在他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他在网络上公开招徒,致力于建立技艺上的代际传承关系,为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黄小明常说:“美丽而有思想的木雕才是美好的艺术品。”他对年轻一代的衷言始终是要多存储文化养分和生活感悟。“时代的脚步如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的作品与艺术都跟当代的文化息息相关”,在他看来,顺应时代的浪潮,用作品发时代之声,用审美传递精神的价值,做好传统与现代的承接者、沟通者,是时代的要旨,也是传统的通途。

猜你喜欢

东阳木雕艺术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纸的艺术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木雕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爆笑街头艺术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