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年谋开局
2023-03-02万宏蕾
万宏蕾
1月31日,上海,黄浦江两岸
1月29日,上海发布了《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以更大力度助力企业发展,以更实举措扩大需求强化供给,以更高水平夯实支撑保障,推出十项行动32条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此前一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2023年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提出持续发力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将上海建设成为国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扩需求、强主体、增动能,是新年伊始出台‘32条’的重点和初心。”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在今年开局起步之际,上海抓紧谋划推出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协同、接力和创新,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
为更好实现2023年GDP增长预期5.5%以上的目标,上海放了哪些大招?
《行动方案》在许多消费细分领域都提出了相应举措, 环环相扣,既抓住了自然人消费,又抓住了法人消费,相互触发、相互牵引,相信必定会走出好行情。
《行动方案》毫不避讳地指出,在疫情防控措施调整转段期,上海部分行业和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仍存在一些阶段性瓶颈和结构性障碍,特别是2023年一季度经济实现平稳开局面临较大压力,需要延续、拓展和优化实施助企纾困政策,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帮助企业克服阶段性困难。
2022年,上海曾出台三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当年末还出台了支持上海市相关行业和企业稳岗留工有序运行若干政策措施,市区两级配套出台了细则近500项。
与2022年相比,“32条”延续了有良效的举措,同时结合中央新规进行了迭代更新;通过拆解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了强指引性的措施。
“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首要任务就是稳,稳预期、稳政策、稳人心;重要举措就是‘提振’,要大力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何万篷说。
这也是《行动方案》把“助企纾困行动”放在首位的重要考量。
“助企纾困行动”第一条就是“全面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等;对于因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到期小微企业贷款,鼓励按市场化原则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在援企稳岗扩岗行动上,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2023年2月,上海计划举办三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线下招聘会,将有1000家企业参与、提供超过1万个岗位。据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赵永峰介绍,“对招录登记失业三个月以上人员或本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按每人2000元给予补贴。”
“一系列举措,为中小微企业及时推一把、托个底,解决燃眉之急,为其输送能量,激活造血能力,帮助他们恢复竞争能力和产量水平。”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学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根据《行动方案》,在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上,上海对个人消费者2023年6月底前置换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车1万元财政补贴,对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给予支付额10%、最高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还有对零售企业、餐饮企业的直接奖励。如对具有市场引领性的创新业态、模式及创意活动和對消费市场增长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适当予以支持,每年奖励上限为零售企业100万元/家、餐饮企业50万元/家。
“政策制定得十分精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2023年春节提早和新能源汽车‘国补’结束,两大因素透支了年初车市销量,《行动方案》实施补贴政策能够提振消费者信心。上海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没有变。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基础性作用。它对于产业链的带动作用能够跨越多个场景,就像是火车头,把生产、投资、流通、贸易等各环节牵引起来。”何万篷说。
“《行动方案》在许多消费细分领域都提出了相应举措,环环相扣,既抓住了自然人消费,又抓住了法人消费,相互触发、相互牵引,相信必定会走出好行情。”周学强分析,上海是一个人口、货物、资本、信息汇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就国际经验而言,纽约、伦敦、巴黎、迪拜等城市的经验就是大力推动消费业态形态的更新,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融合,最大程度地将自然人的购物活动,渗透到新场景、高级场景、复杂场景、多跨场景中,从而转化为法人的创新创业活动,让消费不但“黏”住自然人,也“黏”住更多法人(市场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行动方案》还对“支持会展行业恢复重振”进行了再次部署。就在《行动方案》发布后的第二天——1月3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便发布了十项举措支持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浦东新区会展业复苏。
1月8日,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作业一派繁忙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会展业具有1︰9的产业带动效应——如果会展业的直接收入为1,其对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带动收入则为9。”何万篷分析,“会展兼具开放性、共享性和包容性,会展活动又關联城市各方面,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会展的背后是交往、交互、交易等商务功能,而蓬勃发展的会展业又将进一步赋能城市营商环境,促进要素便利流动,持续提升要素‘可贸易性’,进而孵化、转化、深化出更多具象而生动的新业态、新形态。”
“推动会展业重振与能级提升,对于促进上海贸易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开放升级,提升会展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周学强补充。
“给钱、给地、给服务,给是必须的。好的营商环境,是给可持续、且不可逆的制度环境。对市场主体而言,政府部门行胜于言,才有稳定预期,才能提振信心。”何万篷说。
1月28日,春节后开工首日,上海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上海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切实抓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各项任务举措的落实。
从“1.0”到“6.0”,上海的营商环境历经数轮优化行动,取得显在成效。《行动方案》则是2023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后的又一项务实行动。
除了延续此前提出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奖励等政策,“行动方案”还新增了一批政策。如要求制定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重点面向三大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开办费、房租和经营奖励,并在高价值专利培育、人才引进、创新产品采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便利。
《行动方案》让市场主体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市场导向、大城担当。
聚焦税费、金融、人才,可以说抓住了维持企业生命周期的“命门”。“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需要抓大不放小,有效呵护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不一定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撒胡椒面’,而是要普惠降低营商成本,让中小微企业自己活下来并长大。”周学强说,“更低的利率、递延或减免税费、更宽松的贷款政策,都可能起到帮助中小微企业在市场需求低迷时期生存下来。”
此外,《行动方案》还将“外贸保稳提质行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行动”单列出来,提出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市场,按照国家要求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等。
“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外贸外资在推动上海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中起到重要作用。”何万篷分析,“力度往往来自角度,上述稳外资外贸相关措施的角度主要体现了‘三个直’:第一,直奔场景。开拓市场、出口退税、金融支持等许多场景是复杂的多跨场景,需要职能部门系统集成,形成合力。第二,直击痛点。包括加快实现商务人员正常出入境往来、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等。第三,直达人心。包括完善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加强全流程跟踪服务和全方位要素保障等。这些政策非常有温度,体现了大上海营商环境的优势和软实力。”
为了帮助企业准确、迅速对税费支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上海市税务局还利用税收大数据实现“政策找人”。得益于政策精准推送,道生天合材料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获得了增值税留抵退税600万元。
“好的营商环境,要接‘四口气”——接地气、接天气、接洋气、接人气,即要符合市场逻辑、政策逻辑、国际逻辑以及人与人交互的社会逻辑。这其中,市场逻辑排第一位。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宁可让职能部门受累,也要让市场主体受惠。”何万篷说,“在上海生存扎根的企业,很多都具备核心价值和国际竞争力,就像是一个个优质弹簧,只要政策为他们解开结,铺平可以有所作为的通道,相信市场主体很快能实现反弹。”
根据《行动方案》,上海将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制定新一轮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实施新赛道和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由各区对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别给予不低于10万元和30万元奖励;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上限提高至1亿元。
“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的重要特征,是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当前,全球城市社会和经济形态正面临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低碳化、强创意、高智能、精生产、优服务、强链接、漫生活(美好生活)。”何万篷认为,“《行动方案》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创新提升行动’之首,其意义可见一斑。”
“加快布局新赛道,关键是要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中心与产业发展的链接,要把创新要素聚集起来,形成全周期创新链。”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博导、研究员权衡说。
“城市产业正呈现新生产、新生活、新交易等新形态,上海在这方面拥有大量的场景、众多的人才、优秀的网络、充裕的资金、持续的创新……”周学强建议,“上海作为开路先锋、排头兵,可以打造一个实时在线的算力平台,提前布局6G网络、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芯片等前瞻性技术;培养和吸引大量跨行业人才来完成多个行业、多项技术的融合;协调好各行各业的合作,并制定一系列标准和措施。”
“可以在包容审慎框架下,探索以数字贸易带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带动货物贸易的动力新机制,发展各类外贸新业态、新形态。积极参与和引领数字贸易规则建设,率先实施针对数据流动的分类管理,研究跨境监管新方式,应用可交互操作的电子认证,有序双向开放学术频道等。”何万篷说,“挺身而出,代表国家在数字贸易领域开展相当强度的压力测试,上海责无旁贷、只争朝夕。”
1月8日,上海外滩都市观光车
“《行动方案》提到的一系列税费、稳岗、消费、招商、外贸、产业以及創新等方面的政策,都可以归结为‘积极的企业政策’,其目标打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市场生态。”何万篷说。
在这样的市场生态下,“大家做决策更有底气了,这就是预期稳住了。”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詹宇波说。
职能部门通过政策和服务,营造整体便利、相对便宜、本质公平、全面安全、自由竞争的宜商环境,让企业感到自在、踏实、放心,同企业建立起更好的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这是《行动方案》一系列政策精准发力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022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已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大关;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30.3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首发经济”新增首店数位居全国首位。
尤其是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出台了《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等一系列专门性政策文件,推动软硬实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建设,加速推动上海不断朝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
据统计,2023年首月,上海市已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60多个、总投资1000亿元,新开工重点产业项目60多个、总投资超700亿元,取得开门红。
“要理解未来的上海,可能需要把握上海城市功能的内在逻辑架构:在全球科创中心驱动下,在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支撑下,国际贸易中心日长夜大,持续迭代。在全球科创中心的驱动下,国际贸易标的物,渐次从原来的货物贸易升级到日新月异的服务贸易和方兴未艾的数字贸易上。国际贸易中心到位之日,就是国际经济中心建成之时。”何万篷说。
“上海的经济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全球交易中心和要素配置中心、全球高科技应用中心以及服务中心、流量中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
“《行动方案》让市场主体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市场导向、大城担当。”周学强说。“这种市场导向、大城担当,是由上海在全局大局中的特殊位置、特殊条件和特殊使命所决定的。是加油站,不是收费站;是重要的‘超级联系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者。转段之后的‘激涨’(sharp rise)不无可能,而且可能性越来越清晰。”何万篷分析,“这个‘激涨’,可能先表现在某个技术、某个产业、某个地区,但更是系统性的,其影响面之广、持续性之久,是前所未有的。要把‘激涨’这个可能性转化为现实,需要政策工具去触发,相当于‘扣动扳机’。这个扳机就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和以人为本。”
何万篷进一步建议:“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上海作为‘桥头堡’,如能进一步果敢实施高能级的对外开放新策略,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对未来开放、高水平开放、自主开放,相信一定能‘赢’来更大预期,‘迎’回更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