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独居青年群体的疗愈产品设计研究

2023-03-02澳门城市大学张倩玲邢亚龙通信作者

工业设计 2023年1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群体情感

澳门城市大学 张倩玲 邢亚龙(通信作者)

时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消费习惯。因此,设计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需要解决人们心理上的压力问题。同样,这也为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新的机遇。作为对人心理情感慰藉着重关注的产品设计方向,疗愈产品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在此之前,国内与此相关的应用与研究、研讨主要围绕在病患和肢体有缺陷的人之中,缺乏借鉴或学习的直接经验。如何通过疗愈产品的理念对产品进行再设计,以缓解独居青年群体的心理压力,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及日常社交的需求,是人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1 疗愈产品概述

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势追随功能”这一设计理念,认为设计应该以实用为主。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基本需求层次的现代,公众开始逐步追求精神上的需求。通过疗愈文化和疗愈经济推演而出的“疗愈产品”,亦是设计在环境推演下创造的新路径。“疗愈产品”是根据用户的内心情感需求来塑造产品,可以满足当代独居青年群体精神慰藉和身心休憩的需求。用户选择一个产品,通常最初考虑的是这个产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是基于产品性能本身的功用价值,抑或是基于产品所衍生出来的情感价值[1]。在多重高压下生活的独居青年群体,产生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内心需求。需要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产品作为忙碌日常后的情感寄托,“抒压抚创、情感慰藉”便成了疗愈产品的核心理念。疗愈产品的服务方向可划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心灵慰藉类、生活陪伴类和自然情景类,如图1 所示。

图1 疗愈产品类型和服务方向

1.1 心灵慰藉类

作为疗愈产品最主要的一种表现类型,这个类别涉及的领域包含了很多方面,内容涵盖广泛。主要是通过产品赋予用户情感,使人拥有轻松自在的心态。达到为用户排解个体压力,增加实体社交激励以弥补独居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主要的内容包括注入情感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数码智能产品、办公产品、儿童玩具等[2]。

1.2 生活陪伴类

生活陪伴类主要包括当代流行的虚拟宠物饲养及周边服务,如电子机器人、电子宠物等。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不断延长,也在影响着产业的更新与产品的创新。当然,对于社会的构建和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消费价值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陪伴的需求不再是老年人的独有专利,而是不断渗透到社会的不同层面中。同样,疗愈产品的对象也不再限制在年轻人的范围内,还将扩展到社会的不同阶级中。

1.3 自然情景类

这一类主要属于情景烘托型,通过产品与环境的互融,给予用户沉浸式的氛围体验,例如野兽派、祖马龙等品牌所售卖的制造情调的产品,如蜡烛、熏香等。通过产品制造特定的环境氛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温暖的体验,让用户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缓解情绪,使情绪得到宣泄,从而发挥出解压、疗愈的作用。

2 独居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

2021 年社会蓝皮书预测我国正迈向新经济社会的转型阶段,也预示“独居青年”群体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当前学界对于独居心理特征的研究多数处于对独居老人群体的研究上,缺少针对独居青年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独居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包括缺乏归属感、注重自我建构、焦虑、抑郁症状三类,如图2 所示。

图2 独居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

2.1 缺乏归属感

我国的家庭结构正逐渐由“四世同堂”转向“城市青年独居”的形式,并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享受独居与被迫独居的青年群体。这种情况也迫使大部分的独居青年需要独自去承受生活、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虽然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为独居青年带来生活上的便捷,但是长期无人陪伴的独居生活,还是会使独居青年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3]。个体焦虑与社会转型的日益演变,更是逐渐演变成大范围的社会焦虑。

2.2 注重自我建构

大部分独居青年注重独立的个人隐私,向往个性的生活方式,注重自我建构[4]。媒体传播的加速也为更多青年提供了新的机会。家庭结构的转变,更让独居青年群体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个人爱好的领域中。充分展现其个人价值,重视个人感受,实现自我建构。

2.3 存在焦虑与抑郁的症状

长期的独居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人与人之间开始缺乏社交,从而产生“孤僻、抑郁、社恐”等应激反应,公众多数处于难以自愈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情感纠纷、学业论文、就业定向等不稳定因素成为独居青年产生焦虑的导火索。透过“丧文化”“佛系”“空巢青年”等词[5-7],也可看出独居青年群体的焦虑感。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让不少独居青年出现吸烟饮酒、失眠、作息失调等情况。研究表明,吸烟、饮酒等行为更容易使青年群体产生焦虑或抑郁心理,这与青年依赖香烟、乙醇缓解负面情绪有关[8]。青年群体的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症状的产生呈正相关,两者具有因果关系[9]。

因此,我国逐步扩大了对于独居青年群体心理健康工作发展的范围,倡导通过了解独居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释放焦虑情绪,减少社会的消极影响,稳定社会的和谐秩序。

3 独居青年群体对疗愈产品的需求

当前疗愈产品的研究成果尚未成熟,重心多数处于对疗愈环境或疗愈空间的研究上。并且疗愈对象普遍集中在空巢老人中,缺乏针对独居青年群体心灵疗愈的产品开发设计。针对以上问题,关于独居青年群体对疗愈产品的需求,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安全感

随着教育比例的大幅度提升,更多的青年群体将生活的目标归于工作,从而选择独居生活。但伴随独居时长的增加,容易产生害怕、紧张、失眠等不安全情绪[10]。针对独居青年群体焦虑、抑郁症状的心理特征,在设计疗愈产品时候,更应重点满足用户心理方面的安全感需求。

3.2 私密感

独居青年群体不选择合租或同居,往往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条件上。且这类人群更注重生活的隐私性,享受私人空间。独立的决策能力掌控个人生活,因此对于生活的私密感需求也更多。在此类相关的疗愈产品设计时,应注重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及防追踪等功能。

3.3 实用美观性

独居青年群体往往属于收入稳定类,这类人群对于生活水准的需求较高,那么对于产品的品质具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在产品功能使用的情况上,必定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且造型简约且现代,具有个性化。

3.4 智能便携性

独居青年群体的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智能化的产品更易于满足该类群体对于功能的期待,在此基础上,还要轻便易于携带。

3.5 安全性

除了心理需求上的安全感,还包括产品造型、功能等实质上的安全性问题。一半以上的青年独居用户表示依旧会担忧独居群体的安全问题,对于安全防护功能的需求比重较高[11]。因此,在此类疗愈产品的设计中,应加入实时监控、远程操作、自动报警等功能。

4 面向独居青年群体的疗愈产品设计方法

文章主要探讨独居青年群体的疗愈产品设计研究,为达到研究目的,首先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解释疗愈文化、疗愈经济和产品设计的相关文献。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分别探讨国内外的疗愈产品设计案例。

4.1 内容分析法

当前疗愈产品的研究成果尚未成熟,重心多数处于对疗愈环境或疗愈空间的研究上。以内容分析法探究,通过对收集文献的回顾,探索目前关于疗愈与产品设计相关联的研究主要在“疗愈文化”“疗愈经济”“情感慰藉”“身心康复”等方面。此外,通过对目标用户“独居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疗愈文化”的体系发展,以及 “产品设计”相关理念等进行分析。对于后续的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4.2 案例分析法

目前,人们逐渐意识到疗愈产品的重要性,但是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都属于挤压类解压产品。例如众所周知的尖叫鸡、捏捏乐、解压气泡等都是通过用户挤压产品,使产品柔性形变或发出声音,让用户产生情绪上的释放、舒缓快感,以达到疗愈的目的。但是目前国内的这类产品已经过度饱和,太过单一。当然国内除了挤压类的疗愈产品设计,也还有其他类型的疗愈产品。例如,以植物为设计元素,设计衍生产品的超级植物公司,主推的宣传语就是“植物总是最先给人以希望”。超级植物能给人超级能量,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疗愈感。除了产品之外,他们还有许多有趣的推广语,比如“放青松”“不梨不气”,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娃娃摆件,如图3 所示。搞怪的形象却带给人一种独特的舒适感,不自觉地让你挣脱生活的束缚,贴近自然的生活。通过这种疗愈产品的衬托,渲染出一个让人放松的空间,逐步放下焦虑,达到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

图3 超级植物公司“放青松”娃娃摆件

在国外,尤其是“疗愈”的兴起地日本,也将“疗愈文化”这一因素运用在了设计的多个领域中。在注重产品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同时,还注意它的美观性,让产品的外形看起来具有设计感,像艺术品一样放在家里。除了感官上的体验效果,疗愈设计在交互方面也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日本智能机器人公司“Yukai Engineering”就推出了一款布满感应器的毛绒抱枕型机器人,如图4 所示。区别于以往机械化的造型,这款毛绒抱枕机器人具有一条可以通过触屏、拥抱动作做出反应的尾巴,是整个疗愈机器人的本体。这款猫尾机器人,不仅抚慰了每颗不能养宠物人的心,也慰藉了独居青年群体孤独的心。设计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用户生活中的需求,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用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4 Yukai Engineering 猫尾机器人

5 面向独居青年群体的疗愈产品设计思路

优秀的产品设计应该达到能正确引导用户的作用,使用户可以将情感寄托在产品上,从而释放情绪、宣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向用户表达感情[12]。同时,对于产品的形象要仔细思考研究,通过柔和、温暖的外表形象影响用户的心理情绪,给予用户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产品设计的时候通常包含着很多不同的设计方法,在加入疗愈因素后,可以将疗愈产品的设计思路再细分为外观语义、模拟反馈、情感附加三个方向[13]。

5.1 外形语义

第一方面体现在外观语义上,即通过对产品外观造型进行设计。从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符号语义元素,达到对人的本能刺激效果,满足预定的语义,从而给予用户心理暗示,达到疗愈的效果。此外,还应留意产品造型设计上的安全性问题,竭力避免过于锐利的造型问题。要让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有安全感,只有在物质方面让使用者感受到舒适的体验,才能放松身心,舒缓情绪。从而接收到疗愈的信息,舒缓情绪,达到情感慰藉的效果。

5.2 模拟反馈

第二方面体现在模拟反馈上,即对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设计。通常和交互在一起,通过模拟场景和符合用户需求的反馈达到疗愈效果。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功能性的表现,也是必然会产生的。应该保证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简易上手,保证产品的操作简易,不烦琐,从而减少用户操作时的压力,减轻用户的焦躁情绪。

5.3 情感附加

第三方面体现在情感附加上,即通过对产品情感语义进行设计。应该思考如何提高用户的安全感与私密感,给予用户心灵上的慰藉。具体体现在设计师将设定的情感注入在产品中,通过说明注释和传播宣传,以有意识的形态引导用户感受附加的感情,达到自我慰藉的疗愈目的。

为了达到疗愈的宗旨,除了需要达到以上的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设计师把握好对于情感慰藉的“度”,切不可“过度设计”,需要透彻地了解研究本身的原理,以及把握技术成本、工期制作等一些列问题,避免出现其他的漏洞和瑕疵,寻找最佳的契合点,掌握完整的设计方法,充分体现出疗愈产品的作用。

6 结语

新独居时代下,国家与大众都慢慢开始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更着重关注人们心理上的健康。产品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疗愈的功能属性也再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重新审视目前历史上说的疗愈产品类别、功能、造型与作用,可知大众对疗愈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高。疗愈产品设计的研究不仅是对疗愈文化的传承、疗愈经济的促进发展,更加重要的作用是给予大众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慰藉与疗愈,经由包容、接纳大众的负能量与压力,最终达到缓解、释放大众精神与身体上的压力。不只是疗愈产品设计,任何其他类型的设计,都将在这一目标下,与用户建立需求联系,再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以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持及审时度势的前进性,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其中,面向独居青年群体的疗愈产品也将继续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广泛服务、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中。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群体情感
智能产品设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冷·暖》
《教堂之夜》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失落的情感
情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