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131皮肤伤口沾染动物模型制备与评价
2023-03-02姚国泉刁玉刚杨建常
那 琦, 姚国泉, 刁玉刚, 巩 顺, 郭 晨, 杨建常, 金 海
北部战区总医院1.神经外科;2.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16;3.解放军第32683部队,辽宁 沈阳 110000
放射性物质广泛应用于能源、军事、医疗等领域,同时也带来核泄露、核爆炸等核污染风险[1-2]。放射性物质可在皮肤及破损伤口沾染,放射性核素能够通过伤口进入机体,引起体内污染及内照射损伤等,同时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及其他人员沾染[3-4],因此,放射性沾染需及时洗消。实景洗消实践极少,且国内外缺乏相关动物模型进行训练。本研究旨在建立碘131(131I)皮肤伤口放射性沾染动物模型,为核沾染洗消实战化训练和考核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选取15头4~6个月健康长白猪为研究对象,体质量70~80 kg,雌雄不限。实验前,运至实验场地适应性驯养1周。将实验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碘伏组、洗消液组,每组各5头。3组麻醉方法、造模准备等步骤均相同。生理盐水组仅采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碘伏组仅采用碘伏溶液冲洗伤口。洗消液组仅用伤口洗消液(核辐射应急洗消箱,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制)冲洗伤口。3组造模后,每组2名队员开展试验。所有队员穿戴 C级防护服、手套、防水靴,佩戴电子报警个人剂量计和热释光个人剂量计,佩戴N95型口罩和眼罩[5]。采用50 ml注射器冲洗伤口,注意防止迸溅。去污次数≤3次,以免扩大损伤。每次伤口冲洗后,对洗消效果进行检测判断[6]。采用贴有塑料防护膜的表面污染检测仪(LB124型表面污染检测仪)在使用中需将探测窗距体表约2 cm,移动速度3~5 cm/s,注意不要接触皮肤表面[5]。目标是放射性污染低于当地本底辐射水平的2倍[7]。废水收集在专用容器中,密封标记后统一处理。造模30 min后进行洗消,记录3组伤口处的洗消清除率、洗消时间。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禁水12 h,肌肉注射氯胺酮0.05 mg/kg、盐酸赛拉嗪注射液0.20 ml/kg复合麻醉。麻醉前10~15 min,给予肌肉注射阿托品0.05 mg/kg[8-9]。
1.3 造模方法 麻醉成功后,用肥皂水洗净皮肤,实验猪取仰卧位,四肢固定于手术台固定架上,备皮。胸部贴电极片行心电监护,模型猪舌中部夹氧饱和度探头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利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记录动物模型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麻醉起效后,采用宠物剃毛器剃去右肩胛部10 cm×8 cm毛发;在无菌操作台下常规消毒铺巾;采用碘伏和乙醇进行皮肤消毒,用手术刀沿印记切出10 cm×8 cm创口,深度及全层皮肤,不伤及皮下筋膜层(图1);在创面均匀滴加配制的5毫居的碘(131I)化钠溶液2 ml;待30 min后,131I溶液被创面吸收后,用便携式辐射测量仪在距离创面1~2 cm处读取β值;开始洗消训练。模型评估:造模后侦检仪测量辐射剂量值与洗消后侦检仪测量值比较,计算出洗消清除率;记录3组洗消时间。所有训练与操作结束后,对动物模型给予丙泊酚与氯化钾注射法进行安乐死。
图1 造模创面
1.4 模型评价方法 研究者设计一种新的放射沾染动物模型评价方法。指标采用百分制评分,包括洗消真实感、模型标准化、造模难度、造模时间、造模工具、模型参数、动物麻醉与伦理、模型推广性、考核要素和训练效果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10分:好8~10分;及格5~7分;差1~4分。操作的受训人员在战伤救治训练和造模训练后进行打分。
2 结果
2.1 3组洗消清除率比较 生理盐水组、碘伏组、伤口洗消液组动物模型的平均洗消清除率分别为(44.3%±3.7%)、(61.8%±3.4%)、(99.2%±0.1%)。伤口洗消液组、碘伏组的洗消清除率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洗消液组的洗消清除率高于碘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洗消时间比较 生理盐水组、碘伏组、伤口洗消液组动物模型的平均洗消时间分别为(216.8±6.2)s、(212.0±9.3)s、(199.8±6.9)s。伤口洗消液组的洗消时间低于碘伏组、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伏组、生理盐水组洗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模型评价 伤口洗消液组中,受训人员对伤情真实感、模型参数、麻醉与伦理、模型推广性、训练效果5个方面给予动物模型评价较高(分数>9分)。对模型标准化、造模难度、造模时间、造模工具、考核要素5个方面评价较低(分数≤9分)。动物模型总评分平均89.4分。见表1。
表1 伤口洗消液组受训人员对动物模型评分情况/分
3 讨论
随着核能源与核武器的不断发展,核泄露与核战的危险日益增高。因此,各国将核应急医学救援的建设提升到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各种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时,去污、控污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的主要任务。洗消能够去除伤员体表和伤口的放射性沾染,避免身体沾染的放射性物质扩散,防止放射性物质长时间停留在体表及伤口对皮肤造成持续辐射损伤[10-11]。对于体表伤口放射性核素沾染进入体内的一般吸收规律:伤口创面越深越宽,吸收系数越大,伤口血管越丰富,吸收系数越大,相应的洗消也越难[12-13]。因此,对伤口放射性洗消有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核事故发生的特殊性,队员不可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14-15]。借助动物模型仿真,让队员置身于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洗消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加牢固地掌握洗消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放射性沾染洗消的能力[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平均洗消清除率最高为伤口洗消液组,最低为生理盐水组;平均洗消完成时间最短为伤口洗消液组,最长为生理盐水组。这一结果为放射性沾染动物洗消模型提供重要指标参考,同时为洗消训练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伤口洗消液组中,受训人员对伤情真实感、模型参数、麻醉与伦理、模型推广性、训练效果5个方面给予动物模型评价较高(分数>9分);对模型标准化、造模难度、造模时间、造模工具、考核要素5个方面评价较低(分数≤9分)。这提示,造模难度较大,造模准备较多,受试者对造模过程方面评价较低。本研究提出的动物模型尚存一定不足之处:在造模前准备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和麻醉知识的医务人员完成[18];造模方法和步骤较复杂,由于放射性碘化钠为严控放射性物质,需有核医学资质医师或技师帮助造模[19-20];本研究提出的动物模型仅包括伤口沾染,下一步考虑将模型进行皮肤表面沾染、内照射等情况相结合,更贴合放射性沾染的实际情况[21]。
综上所述,131I模拟放射性伤口沾染动物模型成功建立,能够满足洗消实战化训练和考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