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Kano模型的地铁空间装饰艺术研究

2023-03-02宋海军1帅2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年1期
关键词:装饰公众满意度

宋海军1,邰 帅2

(1.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2.设计与社会创新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自1863年世界首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开通后,作为公共空间的地铁站装饰与美化工作也随即展开,地铁装饰艺术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我国地铁建设起步较晚,到2000年初全国仅有7条线路,而发展至今,我国地铁线路总里程已超7000千米。

伴随地铁建设与公共艺术的快速发展,地铁装饰艺术已从仅仅满足空间装饰与美化功能,发展到对公众身心产生多层次全方位的体验阶段,地铁装饰艺术是地铁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也是城市文化载体的重要角色[1],能被公众接受且高质量的装饰艺术作品也在推动地铁空间由功能型向人文型转变[2]。目前我国地铁装饰艺术存在同质化、模式化等问题,应结合本土优质文化符号与元素,形成自身的文化品格,一味模仿西方的艺术理念,缺乏本土元素的有效结合只能是无源之水[3]。

文章从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视角,借助kano模型与网络爬虫技术,探寻公众对于地铁装饰艺术接受意向的影响因素,为今后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与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网络爬虫

网络爬虫是一种自动抓取网络信息的脚本或程序。目前爬虫程序已拓展到各个领域,不再局限于搜索引擎,成为大数据时代语境下一种重要的信息收集方式[4]。使用爬虫程序进行数据收集更为理性、客观,可有效避免人为遗漏等因素。

本次研究根据地铁装饰艺术语义的特殊要求,重新编写了爬虫程序,将编写后的脚本投放到地铁装饰艺术相关的网站进行语义词汇的检索,这些网站的信息包含了获奖作品的评语、大众的点评、作者的设计说明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最终得到语义词汇3373字。利用词频分析程序将收集到的语义词中的句子、段落、短语等,拆分成独立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等词汇,最终绘制词汇图(图1)。

图1 词频重置图

1.2 kano模型

1984年,日本教授野纪昭结合赫斯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激励保健理论后,提出一种研究受众满意度因素的模型,即卡诺模型,Kano模型将服务设计的需求主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必备型需求、魅力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反向型需求5种类别具体模型关系图[5](图2)。

图2 kano模型关系图

必备型需求:受众认为该功能是服务设计或产品设计必须具备的基础属性,该属性的存在不会提升受众满意度,但当该属性不完善或缺失时,会导致受众的满意度急剧下降。

魅力型需求:指超出受众预期的属性,当该属性不存在时并不会引起满意度的下降,但具备这些属性时,受众的满意度会大幅上升。

兴奋型需求:属于服务设计或产品设计的附加属性,设计本身不具备的属性,但受众希望得到这些属性或功能,当该属性存在时会提升受众的满意度,而缺失时满意度也会随之下降。

无差异型需求:对公众的满意度不造成明显影响,公众体验基本不受该属性影响。

反向型需求:当具备该属性时,公众的体验或满意度不会提升反会急剧下降。

目前该方法已应用于产品设计、App优化、家具设计等方面,主要对用户满意度、接受意向等问题进行研究,地铁装饰艺术与上述设计类型在服务受众方面具有共性,因此本次研究引入kano模型具有一定合理性。

2 地铁装饰艺术需求构建

2.1 确立需求列表

地铁环境空间可概括地分为八个系统,且各部分间并非独立存在[6]。设计作品的接受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永久性公共装饰艺术又是地铁空间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然而在整个接受活动中,不同接受个体对于召唤结构有着各自的补充。建立需求列表的目的在于获取公众对于地铁装饰艺术的需求内容,给创作者提供参考,使得作品在传达创作者设计理念的同时又能满足公众的期待,并在创作的进程中注意创作者与公众的沟通,让公众的思想参与在作品创作之中,使得作品更具“公共性”与参与性[7]。在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后,本文将地铁装饰艺术的创作维度分为可视化、内容体裁、作品导向三个方面,并将其定位为A级需求。

在词汇图中只挑选出形容词进行分析,去除关联度较低、出现频数较低、语义不准确等词汇,最终得到7组形容词汇,将其定位为B级需求,与创作三维度相对应,最终得到需求列表(表1)。

表1 需求列表

2.2 kano问卷设计

依据需求清单,结合Kano分析法设计问卷,对B级指标下的各项属性进行调查,为测试公众对于每种需求属性的多角度评价,本次问卷调查所有问题划分为正反两个维度进行提问,要求被试者对每种属性的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回答,答案选项分为五级,分别为:我很喜欢、理应如此、无所谓、勉强接受、我很不喜欢(表2)。为了便于公众在进行问卷调研时对地铁装饰艺术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在问卷前端设置了五张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地铁装饰艺术案例图片,供被试者参考。

表2 kano问卷形式

本次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专业问卷平台“问卷星”进行投放,线下通过概率随机抽样,面对面填写问卷并将所有数据汇总进行第一次数据清洗。共投放问卷73份且全部有效回收,其中男性48人女性25人,每周乘坐地铁频次在3至5次的人数占总体的81.55%,问卷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数据整理后为进一步明确权重关系,对Better-Worse系数进行计算,参考王军锋[8]等人使用的满意及不满意影响力公式计算值,具体计算公式为

3 数据分析

3.1 需求类型分析

依照kano的评判标准(图3)将本次调研数据正反两个维度代入后得到(表3),得分最高的为该需求维度的类型。陆明琦[9]等人将需求按照重要度排序为:必备型需求(M)〉兴奋型需求(O)〉魅力型需求(A)〉无差异型需求(I)。

图3 kano模型评判标准

表3 kano问卷形式

研究表明在可视化方面,色彩柔和(Q1)和轮廓清晰(Q2)为必备型需求,当缺失这几项需求时,公众的接受度或满意度会大幅下降,在进行设计创作可将其作为底层逻辑进行参考。在作品导向方面,纪念性(C1)、标志性(C2)为魅力性需求,当作品不具备这些因素时,公众的满意度虽然不会下降,但具有这些要素时公众的满意度会大幅提升。在内容体裁方面正能量(D1)为魅力型需求,丰富的精神内涵(D2)和城市文化(D3)为兴奋型需求,该类因素与公众满意度关联性较强,当存在和缺失时都会对公众满意度产生影响。

3.2 需求功能分析

3.2.1 必备型需求——设计的底层逻辑

纯度较低的颜色有助于提升空间感,明度及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也常被用于小范围的指示。具有象征性的色彩则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地铁装饰艺术的欣赏具有瞬时性特征,除特殊情况外,公众不会面对一件作品进行长时间停留,柔和的色彩以及轮廓清晰的作品使得公众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投入的时间成本更少,能更快地被公众所理解和辨认,因此在进行设计实践时可将以上因素作为底层逻辑进行参考。

3.2.2 魅力型需求——设计的终极目标

地铁装饰艺术的魅力型需求分别为纪念性、标志性、正能量三个因素,地铁空间的装饰艺术应具备一定的情感性[10],作品应跨越物理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壁垒,具有纪念性、标志性的艺术作品可以减少公众对于作品的陌生感,例如北京市关于冬奥会的系列地铁装饰艺术,在表达主题情感的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这座“双奥之城”的美好祝愿[11]。南京地铁一号线的《金陵揽胜》就将南京的中山陵、中华门等十几处有名的风景和名胜古迹作为主要内容融入进来[12],通过标志性的内容和体裁来提升公众的关注度,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该类影响因素可以大幅提升公众对于地铁装饰艺术的满意度。

3.2.3 兴奋型需求——设计的关键节点

地铁装饰艺术的兴奋型需求表现为作品对城市文化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的表达两个因素,从某种程度来讲作品的精神内涵可以理解为作品的“艺术意蕴”,旨在有限的作品中看到无限,在偶然中看到必然,城市文化是地铁装饰艺术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内核,地铁装饰艺术的建设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在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站特色[13]。例如苏州地铁就以城市文化为主体脉络,强调了苏州文化传承与记忆的同时也延续了现代城市精神动态[14]。

4 基于功能需求的方案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结论,展开了地铁装饰艺术的设计实践,参考并结合Cross的《设计师式认知》将地铁公共艺术分为三个层域,分别为设计认识层、设计行为层、设计现象层。设计认识层强调公众的心理感受与设计作品自身隐含的意蕴,通过城市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等方面提升设计作品的设计价值。设计行为层强调设计作品与公众的互动,包括作品的触感、材质等方面,使得作品在与公众交互时更能引起共鸣,进而提升公众对设计作品的接受度。设计现象层强调设计作品予人的初始印象,通过造型、色彩、主题等因素提升公众对于设计作品的关注度。通过三个层域结合kano模型的分析结论,将各类需求因素转换为具体设计行为(图4)。

图4 需求层次转化关系图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草原文化特征鲜明,文化符号资源优势明显,且地铁刚投入运营,公共艺术的置入有待完善,基于以上考量,本次设计方案以呼和浩特市青城地铁一号线将军衙署站,作为本次设计实践的目标空间。

在设计现象层方面,以将军衙署博物馆建筑体为元素,通过线性演变得到建筑轮廓,经过删减细节、凝练概括、阵列偏移等构成手法处理后,形成高度简练又特征鲜明的将军衙署视觉造型符号。再结合现场调研数据确定其比例与尺度,配合色彩柔和、轮廓清晰等需求设置整体色调,按照渐变的审美法则构成阵列,最终得到完整的作品造型。在整体设计活动中将历史元素用现代化设计手法进行整合,用新型材料及现代化工艺进行可视化表达,以使公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唤起文化记忆,消除陌生感,最终使得设计作品更容易被公众所认可和接纳。

在设计行为层方面,以“古与今”作为设计的主题贯穿整个设计实践过程,结合丰富的精神内涵、城市文化两项需求要素,将归绥县(现呼和浩特市)地图进行符号化提取,并与当代呼和浩特市将军衙署为原点辐射到周围五公里的地图进行并置(图5),构成作品基本内容,以2.5维的墙面浮雕形式,将历史与当代视觉元素用现代设计手法、结合新型材料完成整件作品的设计与呈现。地铁空间内柱面及墙面是地铁下层的侧立面,是公众行动时视觉最大的接触面[15],因此作品依托于将军衙署站里一面乘客必经的长墙置入,方便受众欣赏体验。

图5 将军衙署站站内设计

在认知层方面,结合正能量、标志性、纪念性三项因素,挑选草原传统文化元素中象征祥和的哈木尔纹运用到本次设计中(图6),“哈木尔”是蒙古语中鼻子的意思[16],因造型酷似牛的鼻子因此而得名,哈木尔纹在民间有着幸福吉祥的寓意,还有和谐团结、幸福绵长等含义。在设计过程中尊重纹样原有造型,灵活运用形式美的构成法则,将不同形态完美组构,运用新材料完成作品的最终效果表达,使作品在深刻反映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让公众获得艺术美的愉悦体验,产生历史与当代的对比效果感受,并对作品表达的“古与今”主题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作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与城市精神内涵,形式新颖且当代感强,有效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与社会价值。

图6 将军衙署站地铁口设计

5 结语

本文从艺术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角度出发,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相关语义词汇,构建公众对于地铁装饰艺术的需求列表,在此基础上引入Kano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设计的三个层域,阐述了公众需求因子到具体设计行为的转换过程,利用kano模型可较为精准的把握公众对于地铁装饰艺术的设计需求类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及相关理论以将军衙署站为例进行了设计实践探索,在结合了公众需求的基础上,反映草原地区历史文化内涵,完成设计方案。

研究初次将Kano模型用于地铁装饰艺术方面理论与设计探索,在是否完全适用方面还需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公众对于地铁装饰艺术的满意度还会受到感知价值、自我效能等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并未涵盖全部影响因素,后续将继续在该领域进一步完善同类型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装饰公众满意度
公众号3月热榜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鲤鱼旗装饰坠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装饰圣诞树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