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环境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2023-03-01雷晓辉

关键词:构建策略管理模式

雷晓辉

摘 要:在当今全球面临环境挑战的时刻,重新审视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环境智慧,对构建现代环境文化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遗产,它涵盖了道德观念、人生哲学、艺术创作、科技发明等多个领域。在当今日益全球化发展的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人共同面临的挑战,从气候变化到资源枯竭,从环境污染到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问题对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构建有效的环境管理模式,既是当前的迫切需要,也是对未来的长远考量。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环境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环境文化;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X324;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2-0049-04

环境文化管理模式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手段或行政措施的叠加,更重要的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管理思维和行为习惯。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平衡。这种文化既有实用的价值,如农耕技术、医药学说,又具有深邃的哲理,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通过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智慧,为现代环境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观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哲学思想,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和基本的和谐关系[1]。这种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日常生活中,早在《易经》《道德经》和孔孟思想中,就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例如,《道德经》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揭示了从人到自然到宇宙的一种层次递进的关系,其中人类与自然保持和谐是基础[2]。“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人类的生存、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的稳定和健康也需要人类的维护和保护。在“天人合一”的哲学下,人们认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或改变自然,这就要求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持有敬畏之心,避免过度开发,保持与自然的平衡。在现代环境保护中,“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不仅是从技术或经济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文化和哲学的高度,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3]。

(二)“道法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遵循自然的规律,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道”在这里代表着宇宙的根本规律或原则,是指导一切存在的基本法则[4]。“法”是遵循,即一切事物的行为和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之道。“自然”则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即不违背自然的本性,不进行强行干预。遵循自然规律即不违背自然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不强行改变或控制自然,而是与之和谐共存。尊重生态平衡需要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确保生态的稳定和健康。“无为而治”则强调避免过度干预和人为调控,让自然按照其固有的方式发展和变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避免过度消耗和污染。例如,遵循自然循环,采用有机农业、生物农药等,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强调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理念,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5]。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管理的结合策略

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为现代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古代的实践经验,如农业的轮作、宫苑和园林的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等,也为现代环境管理提供实际的操作经验。当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相结合时,便形成全新的、更为高效的环境文化管理模式。

(一)融入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

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中华传统文化理念融入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关人员可以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到古代风水观念,强调与自然地势、水文地貌的和谐。例如,优化城市绿地、水系布局,确保城市空气流通,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6]。借鉴中国古典建筑的节能理念,利用天然材料、注重建筑的导向性、促进自然采光和通风等。例如,利用院落式布局,以提高建筑物的热舒适度,减少对机械通风和空调的依赖。通过参考古代城市的步行文化和非机动交通方式,鼓勵现代城市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路,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压力和减少污染[7]。另外还可以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优化现代城市的公园和绿地设计,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互动。例如,创建多功能的城市绿地,既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又能够起到调节城市微气候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也值得现代人借鉴,政府可以鼓励城市实施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策略,例如,推广雨水收集和再利用、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食品垃圾转化为肥料或生物能源等。也可以借鉴传统村落的社区治理方式,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强化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的社区环境。如,开展社区环境保护和绿化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加强社区内部的沟通和合作[8]。

(二)在教育管理体系中弘扬传统环境观

教育是塑造未来社会的关键,也是传承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主要手段。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观,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对环境的尊重、珍惜和合作的观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如小学、中学,要增加与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环境观相关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从小对传统环境观有所了解[9]。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课程,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环境管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实践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访问古典园林、古村落,参与传统农耕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或者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项目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加强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环境观的理解和认知,确保其在教学中能够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学生。还要鼓励教师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与环境管理相关的研究,提高教学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必要的时候,与社区、企业、家庭等合作,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其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家长作为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学校应该鼓励家长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环境观,与学校一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10]。

(三)在能源以及资源节约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关于珍惜资源和持续利用的智慧。在当今面临能源短缺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为现代能源和资源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例如,通过深入挖掘传统节俭文化中的理念,如“惜粮如金”“一滴水入土成金”等,可以加强公众对资源价值的认识,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普及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的知识和技能。人们可以学习古代如何对物资进行循环利用,例如旧衣物的再利用、废物的再加工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广和应用古代循环利用的理念,如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另外还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重视人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关系,例如在能源开采和利用中,注重人的需求和福祉,尽量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11]。在教育、媒体和公共宣传中,也要加强节约资源、珍惜能源的教育,政府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比赛和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行动中。

(四)在环境保护意识管理中的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有着天然的联系,融合两者,可以有效地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人文动力。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珍视,这为现代社会在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理念和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保护教育中,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理解和体验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动性[12]。通过教育、媒体和公共宣传等方式,普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让公眾明白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身。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如何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进行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讲座、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并感受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积极分析中华传统节令如清明、重阳、端午等与环境、农耕、四时更替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在这些节令期间,组织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清理河流、节约资源等,鼓励公众参与[13]。

(五)建筑中的绿色建筑管理理念应用

中国古典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如位置选择、布局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地形、水系、气候和风水等自然因素。例如,庭院中的水池和假山、植物配置,都是为了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和气候调节。古代建筑在设计时充分利用了自然光和通风,减少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如明清建筑中常见的天井设计,既可以提供采光又能促进通风,房屋的屋顶设计、窗户的位置和大小等都考虑到了夏季的遮阳和冬季的取暖需求[14]。在选材上也注重使用当地的、可再生的、有机的材料,如木、砖、石、土等,这些材料都是生态友好的。施工过程中,古人注重手工艺术和技巧,避免浪费材料,实现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古典建筑注重建筑的持久性和维护,使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耐久性。当建筑出现损坏时,会采用修复而不是替换的方法,确保建筑的长久使用。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相关人员可以参考古典建筑的自然和谐原则,实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村镇的建设管理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村镇着手进行生态建设,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纳入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代生态村镇在建设中,可以借鉴这一理念,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15]。例如,生态村镇的规划设计可以参考传统村落的布局,将住宅、农田、水系、绿地等有机结合,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传统村落中,很多生活方式都体现了循环再生的原则,如农作物的轮作制度、家畜的粪便用于农田施肥等,现代生态村镇可以引入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如推广有机农业、鼓励废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等。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传统技艺,如土木建筑、手工纺织、传统农艺等,这些技艺都是基于对自然的深入理解和尊重,生态村镇可以结合这些传统技艺,同时引入现代技术,如绿色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创造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气息的村镇[16]。生态村镇建设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注重文化传承,可以开设文化活动中心、手工艺品展示馆等,让村民和游客都能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同时,也要鼓励文化创新,结合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活动。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何有效进行环境管理与保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回顾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智慧,其中的许多理念和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环境文化管理策略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还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展望未来,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环境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社会能够找到一条既尊重传统又具有前瞻性的绿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漆晓雯.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J].建筑科学,2023,39(09):191-192.

〔2〕刘达.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23,41(07):394.

〔3〕张博文.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价值及其对生态环境设计的作用[J].环境工程,2023,41(07):289-290.

〔4〕刘尧.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共生共荣——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基于中国的经验与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23(07):135-136.

〔5〕黄汀,李卓群.文化认同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价值、生成与进路[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04):177-181.

〔6〕张宇飞,吕从娜.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23,41(06):332.

〔7〕张力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3):48-56.

〔8〕常志永.歷史地理条件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3):93-94.

〔9〕胡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0):81.

〔10〕崔咏莹.《建筑和环境的艺术设计与创作构思》: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融入与传承[J].建筑学报,2023(02):123.

〔11〕贾林铭,张博,韩学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生态环境创意设计——评《“文化创意+”生态环境产业融合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23,36(01):138-139.

〔12〕苗淼.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入与体现[J].环境工程,2022,40(08):332.

〔13〕马征杰,余广俊,程琳杰.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文化发展短板与创新策略[J].农业经济,2022(07):54-55.

〔14〕吕春华,王子彦.生态管理的伦理化与生态伦理的实践化及其中国观照——卡洛琳·麦茜特的生态管理伦理思想[J].社会科学家,2022(10):32-38.

〔15〕刘刚.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环境支持[J].广西民族研究,2019(02):111-116.

〔16〕周建波.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与社会环境的情境机理[J].北方论丛,2013(01):137-14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Culture Management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EI Xiao-hui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At a time when the world is facing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examine and absorb the environmental wisdom from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building a modern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model.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fers to the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formed and passed down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It covers multiple fields such as moral concepts, philosophy of life, artistic cre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ventions. In today's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a common challenge for all. From climate change to resource depletion, fro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biodiversity loss, environmental issue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refore, building an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odel is not only an urgent need at present, but also a long-term consideration for the future.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model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nvironmental Culture; Management Mode; Build Strategy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管理模式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