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协同视野下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策略
2023-03-01祁隽
祁 隽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一、产融协同视野下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模式
(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发展形态。构建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对科技服务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需持续性地优化顶层设计,依托PAM 模型等对业务组件、业务分层进行定义,并使企业的价值链、业务链得到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规划模型[1]。其次,强化资产与资金之间的匹配,建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系统以及金融供给系统,涵盖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要对产业链交易规律有科学清晰的认知。再次,优化针对客户的运维和运营服务,加强运营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使客户基于产品、业务等方面的精准性和个性化需求得到很好地满足。最后,开展积极的协同建设,助力企业提高融资效率,要建立综合性科技服务系统,使金融机构资产管理、风险管控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促进资产形成数字化样态,高效组织匹配资产与资金。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以混合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石,将供应链、场景、智能技术、产业整合在一起,由此来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全链融资,助力企业形成业务闭环,压缩了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使产业链得到了高质量的发展。
(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模式的应用场景
1.生产型核心企业应用场景。生产型核心企业在业务数字化升级、稳定供应链、优化报表等方面有个性化的诉求与需要,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可助力其整合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业务逻辑,在动产、应收等业务场景中可设计动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设备融资等业务,以不同类型业务的精准需求为引导对接相应金融机构。这一模式在优化金融服务等方面优势凸出,它使资金管理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并能为多元化供应链场景提供采购贷、发薪贷、票据付等金融产品,由此助力企业实现快速供货回款,减轻企业在采购订货、发薪加盟等环节中的资金压力。金融服务在全产业链路中皆发挥积极助益,它使供应链的内生活力得到激活,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能。
2.大型企业内部集采场景。大型企业涵盖了诸多职能部门,这些部门要想保证良性运作需不断补充资源,由此生发了多样化的采购需求。传统模式下,这些采购活动以分散形式进行,存在成本高、流程失序等问题,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针对供应商的考评分级也无法做到客观公正。鉴于此,很多国企央企转变了采购模式,由分散采购升级为集中采购,通过代理采购或撮合的方式实现企业采购目标。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建设为此提供了支持保障,它推出了相应的采购贷产品,助力小微经营者、经销商等高效解决进货难题,借助采购贷,经销商可无忧进货,在销售回款后再还贷,这对于扩大进货规模大有裨益。这一模式整合了多种数字信息技术,如识别与验真、大规模图计算等,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企业的增信维度得以拓宽,信贷数据更加完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交互关系也更为清晰,由此实现了更加精准的风险防控,小微经销商的融资困难得到缓解[2]。
3.大宗交易业务场景。大宗商品交易场景通常涉及到的业务有代理开证、集销定采等,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体系为这些场景赋予了更多智慧化特点,它通过数字化交易网络而使交易流程更加规范标准,风险管控更加精准及时,结算机制更加合理高效,由此提高了针对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品质。该模式强化了供应链与金融之间的协同,为供应链企业建构了稳定的产业生态环境,供应链企业所面临的存货压力得到进一步释解。以分月付等经典金融服务产品为例,它在赊销售场景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用户只需在线提交相应资料即可获得授信,为买卖双方交易提供了有力担保,买家可分期进行货款支付,卖家则能提前收款。与传统贷款产品不同,分月付不仅面向企业提供服务,个体、工商户也是其重要的服务对象。
4.产业交易一体化平台建构运作场景。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模式能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供助益,在其支持下,区域性优势产业得以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物流、仓储等产业链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3]。这一金融系统为供应商提供了更为精准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使其能快速回笼资金,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在央企国企等的采购场景中,招采供应商据此可得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随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优质民营企业、上市企业等也将成为其核心的服务对象,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将在供货贷、合同贷等产品基础上得以大幅丰富拓展。
5.面向政府的产业金融服务场景。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模式与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可有效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使产融协同达到更高的水平。在此机制下,企业数据增信维度得以拓宽,金融业务生态也更加平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之间形成协同化的业务样态,金融机构对于贷后风险防控的能力不断提高,精准获客得以实现,其决策制定和执行也更能贴合市场实际;企业则可获得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有效压缩融资成本,这对于提高资金周转率、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有积极助益;政府在协同化的业务生态中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对金融服务的引导效用增强,促进金融服务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此构建高质量、有序化的营商环境,助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一)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随着数字化商业的迅速崛起与蓬勃发展,经营链路的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渠道链路则日益呈现出下沉样态,需求链路对精准化、个性化要求愈加凸显,为了促进全商业链路的良性运作与高效发展,需构建能快速应变的供应链[4]。当前,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针对快消渠道的管理效能较低,快消品行业目前正值上升发展阶段,其涵盖的分销层级分散而多元,各种营销渠道齐头并进,在市场空间中无序并存,流通渠道众多,电商平台、经销商、商超便利店等销售终端所关涉到的中小微企业对于资金变化的敏感度高,产品销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资金实力。
一方面,相比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超40%的企业为小微企业提供10%以上的融资利率。从我国银行历史数据来看,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相对较高,也缺乏较好的控制手段。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为:考虑被融资企业还款能力占比为7.04%,主要考虑被融资企业的行业风险的占比为4.93%,其他主要考虑被融资企业的管理能力、被融资企业的财务报表、被融资企业的信用度、被融资企业的政府政策支持、被融资企业的经营数据是否完善、被融资企业的核心企业信用、被融资企业的担保物控制、被融资企业是否有第三方兜底、被融资企业的回购处置的占比分别为14.79%、9.86%、17.61%、4.93%、10.56%、10.86%、9.55%、4.93%、4.94%。
另一方向,诸多核心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金融服务质量,它们结合自身实际建构或引入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但由于经销商运营风险存在较大变数且信息不对称状况凸显,导致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的运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客群覆盖率也难以得到大幅提升[5]。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助于稳定供应链及优化供应链管理,相形之下,商业银行在资金成本方面占据更大优势,但商业银行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却动力不足,这与风控流程较长、尽职调查成本过高等问题有直接关系。虽然诸多中小微企业可以由核心企业进行担保而实现融资,但核心企业发生逾期的风险也很高,银行因此而缺乏对违约风险的足够掌控力,对供应链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差强人意,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品牌供应主体较多,不同场景融资乏力。品牌商供应链中所涉及到的主体比较繁多,既有供应商、经销商,也包括终端零售商等,这些主体在不同的经营场景中皆会遇到程度不同的融资困难问题,资金对其规模性发展形成了较大阻滞,这对于品牌企业而言是成长进程中的“拦路虎”。品牌商供应链中小微企业遇到的融资发展难点是多样化的。首先,银行提供的相关产品以标准化的状态呈现,这些产品之间同质性问题凸显,然而企业的需求却是基于自身特点的、有更多个性化方面的考量,由此形成了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其次,银行服务上游团队更多针对对公客户,零售客户则由下游团队来负责,这种割裂状况的存在对于银行服务效能的提升是不利的,此外核心企业从多个维度来标识和区分经销商,对经销商的画像是多元化的,但银行对于很多信息是忽略的,其只需一年或两年内的交易数据,这就使得数据割裂的状况时常存在,银行对于核心企业的信息数据需进行结构化处理之后才能加以使用[6]。最后,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更多关注企业是否存在过度融资等问题,需要对资金的安全性作出有效评估,使逾期等违约风险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对经销商数据信息的管理不善会导致各种数据安全问题的发生,而经销商在融资中的非信用行为也会对核心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三、产融协同视野下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策略
(一)强化力量赋能,促进系统融合。随着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体量的不断增长,一些问题与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部分行业存在逾期违约行为,信用度降低,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支付环境等。为此需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产融协同的发展格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有助于促进信息的共享流转,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由此来实现对风险的高效防控。传统的金融模式只能关注到企业发展的部分问题,数字化模式则实现了对供应链金融的充分赋能,其提供的金融产品既具备融资功能也兼具支付功用,这对于核心企业优化报表、拉长账期等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它使企业具有了更为灵活便捷的支付工具,提高了支付效能,企业的财税模式也因此而得到改进优化。借助系列金融工具,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其他企业间对于融资成本的分担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可协商解决分担比例等问题,随着产融协同的不断发展及供应链金融智慧化程度的日益提升,企业的支付环境必将得到大幅改善,供应链金融行业也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二)践行双轮驱动,推进产融协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构建为多元化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它促使产业及金融协同实现数字化转型,在此双轮驱动机制之下,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7]。首先,央企国企肩负着供应链链长的角色职责,其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立足全局高瞻远瞩地引导产业发展成长,在补链、强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核心企业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是其政治担当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市场环境与格局。目前国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基础。2021年7月和12月两次降准各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2.2万亿元。2021年前11个月,新增贷款18.8万亿元,同比多增4384亿元;11月末M2增速为8.5%,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0.1%。此外,持续释放LPR 改革潜力,2021 年12 月一年期LPR 下行5 个基点至3.8%。2021年前11个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61%,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11 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54%,为有统计以来新低,这对于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产生了较好的促进意义。其次,核心企业对于完善产业链构建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既有利于自身的规模扩大与市场份额的占有,也符合社会及时代的要求。企业数字化升级使产业链具有了更加凸显的智慧化特点,由此也夯实了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体系建构的基础,使建构环境更加适宜。诚然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可助力于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产业及金融同向的数字化转型对于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强化数字赋能,实现智慧协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建设使产业、科技、金融实现了有效整合,其建设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智慧化发展水平,供应链数字化程度越高,供应链金融才能与数字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当前发展产业互联网、为产业进行智慧化赋能,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规划高度,供应链金融转变固有模式、推进数字化升级是无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是未来必然趋势。金融科技因嵌入更多的数字化元素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与特点,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与产业对接时的种种困境,如投资回报率低、基建设施发展滞后等。事实上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优化完善,数字化赋能需以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为前提,供应链金融的智慧化建设可通过打造产融共同体、组建产业互联网公司等实现。由此,科技、金融、产业形成协同创新格局能够不断加大金融对实业的反哺力度,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也能得到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建设保障机制,延伸协同效果。
1.整体性、安全性、多元性同步机制。首先,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构建应秉持整体性原则,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应形成协同合力,共同推动整个系统的高效运作。比如,针对央企的金融服务,要立足全局合理规划,在开户、开发票、客户体验等各个环节,设计最优实践方案、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重视安全机制的建设,构建数据安全防火墙,以确保重要数据不外泄,规避隐私泄露可能带来的风险。要对实业客户资源、供应链金融客户资源相关信息进行保护,以防止客户流失,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最后,应形成多元化机制。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应与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多样化的服务商相适配,由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潜能,实现大幅度的价值增值,使各参与方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2.高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在供应链金融系统构建及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与危机,如贸易真实性存疑、核心企业信用问题等,为此即需具备系统性、全局性的思维,持续优化系统模式建构方案,对交易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违约成本,加强风险监控,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要不断夯实金融数据基础,全面评估企业的履约记录数据、融资行为数据等,当发现隐患企业时尽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3.全方位的力量赋能机制。信息技术、科技手段以及合作商资源等皆可实现对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的力量赋能,使价值实现最大化。首先,要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对数据资源的利用率,深度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以数据为依凭对潜在的风险和危机进行预警防控。其次,要积极拓展和丰富合作模式,强化数据确权,尽可能地压缩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最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擅于借助外力,利用第三方机构来处理非核心性的工作事宜,比如建设数字化平台、客户运营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在减小资金方与产业方之间的分歧、把握客户需求等方面更具优势,它们的参与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综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