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生学习动机的契合度研究

2023-03-01张燕园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新生思政

张燕园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一、新生学习动机不足的现状

(一)适应性较差和目标世界缺失导致学习动机模糊不清。新生异地生活体验感觉无所适从,在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变化的大学校园,摆脱高考压力、抛开家长监控、缺少必要的自律和他律,一些新生没能积极调适,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不喜欢钻研,遇到困难很快放弃、逃避,导致一年级新生两级分化明显,一部分新生学习目标明确、热情高,一部分学习缺乏学习动力,得过且过,不注重自我管理,把迟到旷课当做家常便饭,期末考试“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学习动机的缺失,导致很多新生迷茫,不知道奋斗的意义所在。据报道,曾经有高校做过一个以“大学最后悔的事”为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近40%的人选择了“虚度大学光阴”“大学没有好好学习”。新生知行难以统一,有些学生学习愿望强烈,但目标不明确,思想上有学习意向,但行动上缺乏动力,学习随意性大,呈现无聊状态、无意欲、无气力倾向。《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调查,84.7%新生坦言课堂逃课现象严重,课堂效率低;57.87%学生适应不良,对学习环境不适应。[1]

(二)独立意识和能力较弱,责任意识较淡薄。当下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各种物质需求常被无条件满足,并对索取习以为常,未能体验奋斗和追求的艰辛及幸福。新生进入大学,突然没有了家长的时时督促,再无教师的严格监督,犹如挣脱缰绳的野马,自然也放松了学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未体验到对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缺乏明确而可行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缺乏学习动机。对于新环境的恐慌,好比未学会游泳却被扔进大海,茫然失措。加之,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新生极易趋利避害,学习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新生判断课程设置的意义和价值标准很直接、粗暴,即是否“有用”。所谓的有用,倾向短期的、物质的衡量标准,更多选择与专业有关,即将来找工作能否派上用场、增加筹码。他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学习自主能力较弱,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波动,对大学生涯迷茫,缺乏对未来的规划。

(三)多媒体资源不合理使用,缺乏时间管理和自我监控。不断推陈出新的电子产品被称为“最牛钉子户伴侣”,可以说无处不在,如影随形,霸占了新生生活和学习时间,对新生产生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众声喧哗”成为舆论常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不正之风及外来的错误思潮充塞了大学生的头脑,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辨别与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大学生的心性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容易受不良因素的诱惑,喜欢上网“冲浪”,部分学生甚至严重沉迷网络、微信、微博,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刷朋友圈,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进程,影响了大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二、思政理论课在新生学习动机引导方面的缺失情况

(一)思政课程曾被边缘化,提升学习动机现实效果不佳。有学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有不同程度的排斥。[2]一方面,这固然与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有关,从小学开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堂不受重视,经常被主科占用,思政课就变成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另一方面,新生对思政课存在漠视和排斥心理,学习需要意识呈现出被动性。对思政课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新生对思政理论课表现冷漠,没有意识到学习思政课的价值,在情感上表现出淡薄,学习意志力偏弱。

(二)教学内容转化和教学方式的落后,思政教学实效难以提升。传统课堂,思政教师上课轻轻地来,下课悄悄地走,师生关系较疏远,融入感不够,带入感不强,教师与学生关系若即若离,情感纽带脆弱,大多未能做到走进学生,助推学生。思政课堂内外忽视学生的感受,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疏忽了为学生答疑解惑、情感共鸣环节,育人的温度就落不到实处。应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聚焦新生关注点和兴趣点,引导学生自我表达,强化学习“有用”感和成就感,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需要意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教会人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积极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思政理论未能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思政课应注重根据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将政治宣讲与人文关怀、传授理论与注重体验、赋予责任与关照生活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就能更富生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思政教师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需求,贴近学生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并加以引导,培育正确“三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满足新生成长需求和期待,实现思政理论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多媒体资源还未与思政课堂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借力网络平台开展积极心理培育,使用新生能接受、受欢迎的话语方式,从网络资源中挖掘新的课堂组织模式。多元媒体世界鱼龙混杂,信息流通速度快,涵盖资料和素材范围广,思政教师不能简单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因势利导,规范手机课堂运用,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引导新生将手机等作为辅助性学习工具,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通过树立范例,深挖多媒体的助力学习的功能,引导新生学会明辨是非,筛选,消化知识,体验学习和运用多媒体资源的快乐,新生才会有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生学习动机的契合度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翻转传统课堂,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大数据算法推荐和人工智能等方法,最大程度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新生眼界和知识面。运用网络载体,如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客户端、学校网站等,以图、文、声、像等形式生动形象展示教学内容,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既投其所好又与时俱进,推出一批有深度、接地气,有思想性、又有观赏性的可视化教育资源,情感性、故事性呈现和互动式体验方式,让教育富有感染性和吸引力。抓住最好的时间节点,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利用丰富思政教育载体和优质的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端正学习动机,提升学习乐趣。恰逢建党一百周年,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隆重推荐短小精悍,史料丰富,生动活泼的相关纪录片,如《百炼成钢》《这就是中国》《山河岁月》等;适时推出紧扣重大节日短视频,契合建团一百周年,如五四期间推出《奋斗》《寄望青春》《梦想》等,主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贴近新生需求的学习平台。鼓励新生打开视野,利用VR技术,参观重要会议纪念馆、网上主题展览、革命烈士故居和革命旧址等,使学生身临其境,让思政理论更直观地与现实场景结合,这种沉浸式体验教育效果触动更强,学习效果更佳。

思政课程要顺应新生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的新特点,挖掘新媒体的育人功能。微视频已经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手机软件之一,可以开辟一条学习思政的新途径。[3]一方面,校园微视频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和精神诉求,思政教师应及时推荐“短、快、精、互动性强”的校园微视频,引起新生学习兴趣,更快了解校园,融入大学生活;另一方面,迎合新生个人情感激烈、心理活动丰富及具有强烈表现欲的特点,鼓励新生积极参与相关主题微视频比赛。新生活学活用多媒体技术,既能当导演又能做演员,能在撰写和解读脚本中提升思想认识,又能在拍摄和剪辑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可见,灵活利用微视频技术,不但能因材施教,还能使新生的心态稳步走向成熟,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政课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辐射人文精神和情感能量。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是关照个体成长成才、前途命运和未来发展进步,彰显出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据相关调查,现在很多美国学生毕业后拥有了不错的职位,由于人文素养的欠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很快降临,而那些人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在职场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强。[4]思政教师通过“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中典型又接地气的案例,可转变新生对思政课的认知,认同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思政课应通过情感教育和道德规范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基本态度和基本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思政课教师可以搜集本校优秀毕业生、校内各大赛事的获奖者、本市先进个人等素材,发布在班级群,直观感受其内在人文素养和奉献社会的情怀才让生命熠熠生辉。近在身边的榜样示范,使新生看得到能“模仿”,学起来引“共鸣”。同时代鲜活的人物形象潜移默化,朋辈环境建设,更能浸润和影响新生的价值取向。新生通过榜样示范和激励,认同人文素养越高,对幸福感的把握越精准,对生命的价值认识越深刻。思政课作为提升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引发新生深层次认同,从而在内心倾向学好思政课。为此,新生能更主动地、真诚地学习思政课,从心里悦纳,就能转化为良好的学习行为。

(三)思政教育者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教育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言传身教。高校要对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思政课教学中自觉坚持“八个相统一”,当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5](P127),投身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伟大事业。思政教师应从课堂纪律抓起,树立威信,严肃课堂纪律,奖惩要分明,重视对约定的遵守,不能对课堂游离一族视而不见,应及时通过语言艺术地批评、提醒,既尊重学生又教育学生,结合平时表现考核细则,管理班级秩序;针对新生“一张白纸”可塑性强的特点,发挥正向激励功能,增设加分环节,体验“有努力就有回报”的成就感。遵循“种子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最朴实的道理,分析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学会对自己负责,逐步升华认识,将实现个人梦想融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思政课程担当教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思政教师应引导新生从个人情感升级到集体荣誉,从小家责任升华到大国意识,提升政治站位,激发新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实践教学中,重视理论宣讲与人文关怀、道德说教与言传身教、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结合,提高思政教育生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要从历史长河、世界风云出发,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价值,激发青年学生对现实的认同和情感共鸣,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增长本领,激励引导青年学生与祖国共奋进。

(四)思政教师积极运用心理学,适时教育和激励新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现实的个人,新生需要呈现出多样性,主要是求知需要、自我提升需要、适应需要、参与需要等。他们个性鲜明且自尊心强,求关注,他们格外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希望不同层次需要尽快实现。在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背景下,思政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必须要以理性、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抓住学生的根本需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和期待。关切新生个人发展、关心其学习生活、关心其权益利益等。思政教师要注重细节,遵守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律,尊重新生在已有经验、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因人而异,与新生培养稳定情感和认同感。事实证明,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好坏决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强弱,能识记学生名字的教师,更能赢得学生热爱和肯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能赢得学生信任感,给学生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学习主动性。

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对思政课的认知,挖掘思政学习蕴含的乐趣和美,发挥多媒体资源的工具性价值,思政教师综合运用多方面合力,切实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新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重获新生 庇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