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美育建设路径研究
2023-03-01张茹茹
张茹茹 王 丹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一、立德树人与美育的内在关联
(一)美育价值体现立德树人的本质。高校美育既是一种教育模式又是一种科学的育人理念,其教学过程具有直观、形象性特征,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通过艺术、文化等感性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在认知和理解表象事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追求真、善、美,其美育理念建构的重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其道德素养,实现以美养善,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价值体现出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的本质特征,其深层内涵正契合了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二)立德树人为美育发展确立方向。高校美育的发展不能脱离德育,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进行思想建构。要在立德树人思想的引领下,按照时代发展方向的需求确立美育发展目标和观念体系,突破实际困境,有效地制定美育建设规划路径,解决美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重点发挥美育的隐性教育,强化其自身在德育方面的价值意义和独特的教育特点,让高校美育体系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起来,逐步走向规范化,真正成为拓展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美育推动立德树人向前发展。德育的发展需要恰当的美育方法和可持续的美育活动的拓展与支撑,美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德育得以贯彻与实施。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思想、观念多元化,高校美育可以利用多样化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美育资源实施创新性美育教学实践,满足高校学生对不同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能力。重视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元素,通过美育载体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体验中深刻感知美的内涵,用美的教育打动学生,并获得道德层面上的共鸣,促进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发展,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身心净化。因此,美育以其自身独特的育人方式推动德育向前发展。
二、现阶段高校美育的价值意义
(一)美育提升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高等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高素质优秀人才创新驱动才能使其焕发生机与活力。高校美育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文化修养,提升其审美能力;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利用启发、关注、鼓励、参与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激发感性意识和力量,开发出大脑潜在的能力,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美育在协同育人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美育塑造品格、实现价值引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其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信仰的缺失、道德问题的凸显、精神世界的分崩离析无不体现出深层的人性危机。美育作为新时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环节,其内在的价值引领意义在于使学生在美育的引导下不断成长、发展并完善自我,培养完整的人格、提升道德水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可以借助美育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施以教化,正确地认识自我、社会与他人;立足现阶段学生实际情况与问题,摒弃不良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独立思想的新时代风貌的大学生。
(三)美育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高校美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传统“乐教”所蕴含的美育思想的延续。现代美育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一方面承担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美育主体美好心灵的重任;另一方面还肩负着推动美育主体探索文化创新、引领时代精神与价值观的使命。高校美育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深入建构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之间的联结关系,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美的体验和精神熏陶,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建立起广泛、深刻的文化自信,进而形成文化主体意识,主动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现从文化感知逐渐转化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全过程,高校美育发生了由形式到内涵上的实质性改变。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美育建设路径
(一)加强学科融合、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注重加强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课程框架体系”[1]。课程教学是美育传播的主要载体,科学地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高校美育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设置一方面要重视美育课程体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根据不同学科发展规律和相应的课程特,挖掘美育元素,渗透美育知识,考虑美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实现跨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专业知识与美育知识的协同教育。同时还可以打造一些文化艺术类特色选修课程,如文学、艺术赏析、音乐、舞蹈等,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建设美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美育教育要立足于实践,实践教学是美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要积极拓展美育的实践教学方式,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形式。在安排学生进行美育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丰富美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了解美、认识美,并能通过实践去体验美、实践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活力,实现认知、体验、创新分层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行合一育人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挖掘本校、本土的一些特有美育资源,如校史馆、各类博物馆、实验林场等开展具有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美育活动;或者和一些相关单位、部门开展合作,建立实践平台、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课堂,体验社会大课堂,推动实践教学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逐步建构起科学、全面、可持续性的美育体系,推动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文艺展演等多维一体的美育教育机制。
(二)营造浸润式美育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着眼点,而大学校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育,校园环境可以成为育人的第二课堂。蔡元培指出:“为达到美育实施之艺术教育,除适当课程外,尤应注意学校的环境,以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2]一个具有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更会给学生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构建具有美育价值的校园环境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全的人格,树立崇高的品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校园景观环境建设中,可以利用景观规划理念和一些具有教育寓意的艺术景观形象的呈现,从物质空间层面让学生发现自然美、环境美、生活美,为学生带来美好的景观空间体验、审美视觉感受。借助表层物质空间所传达的人文情怀,能够使学生与景观环境产生对话关系,唤醒学生的本体意识,引起强烈的精神共鸣,实现思想与行为上的转变,让美在无声中感染人的心灵,净化身心,实现“以美化人、以景育人”的浸润式美育教育体验。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还要从深度和广度上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美育环境,通过对学校的发展历史、特色文化、先进文化的挖掘,让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渗透到校园环境中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拓展美育校园环境的重要环节,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强化各类型活动的宣传、展示,能够营造开放、和谐的校园美育氛围。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校园艺术节、名人大讲堂、文艺社团、音乐会、绘画、书法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美和欣赏美的平台,激发他们对美的兴趣,提升对美的认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
(三)建构网络美育新形式。针对互联网对美育提出的挑战和机遇,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感知力强的特点,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以立德树人的价值观为引领,进行科学的美育建设,推动高校美育教育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实现立体化、动态化、全面化的教育模式。网络美育的构建要从多维角度实现育人目标,一方面要注重加强网络思想的引导与治理,营造文明网络生态环境。当代高校学生追求个性自由,要避免负面因素的误导,除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监督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在这个人人都能成为网络主体的时代,教育者可以借助互联网广泛的宣传力和强大的感染力,让学生学会分辨真、善、美,提高思辨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和思想观念,在浓厚的大学校园美育氛围中展现出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主体的能动性创造力;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互联网的科技力,加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探索新的美育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学习的行为规律上,注重启发与引导,使传统被动式的课堂教学由单向教育转向交互开放式的教育形式。建设在线开放学习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丰富网络美育课程的建设,通过对知识进行碎片化整理,实现由点及面的知识覆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灵活自由、高效,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为高校美育开辟了全新的教育平台,教育者不仅可以建设系列网络课程供学生学习、讨论、交流,同时互联网上大量丰富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以其生动的图像、文字、视频、音频、图书等形式呈现,让美育教学变得更为直观、生动形象,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展了美育教学实践的更多可能性。
(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文学、艺术、教育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众多中华文明成果,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美育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特色美育资源,发挥其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实现“以文化人”。所以,在美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知识的灌输和文化表层的讲解,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和文化情感的培育,其美育实践活动在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期待,在内涵上能够启迪他们自主思辨,实现深度认知;让文化美育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心灵碰撞形成价值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而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2],学生思想达到内化,逐渐形成自觉的文化传承和担当意识。与此同时,让学生在掌握文化艺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其立足文化内涵去创造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注入活力,让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形式持续传承与发展。
(五)依托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同类型的高校有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高校美育工作的组织与安排要保证顺利实施,要充分考虑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育目标的方向性,依托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本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完善美育的管理体制,健全美育组织机构;“让美育工作在高校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的渗透,按照总体布局与分工,制定各部门具体的实施方案,将校内外资源得到良好的整合”[3]。
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建设计划加大对美育工作的投入,科学配置有效资源。一方面保障美育教育经费的实际需求,用以提升高校美育科研水平和课程教材建设质量,配套教学设施、场馆建设、实践基地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高校美育教师培育的投入,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根据自身美育总体建设规划目标所制定的教学工作、实施方案由于不能及时获得相关专家、教师、社会的反馈和评价信息,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育人效果以及长效发展反应滞后,致使美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缓慢。高校要科学地制定美育评价标准,重视育人过程性和效果性评价,积极开展美育自评工作,发挥专家组织和社会机构在美育评价中的作用,积极探索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美育评价反馈机制。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不断深化的综合改革过程中,美育作为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水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高校美育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它关系到全人教育和育人目标的达成。我国高校美育现阶段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还是在美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美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从多层次、多角度探索美育建设途径,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充满活力、开放高效的美育新格局,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迈向新的高度,为我国伟大建设事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