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教学的一个切口:有效建构“大概念”
—— 以《促织》《变形记》群文教学为例
2023-03-01颜庆林
颜庆林
以“大概念”为切口,在不同文本之间搭建起融通与迁移的桥梁,驱动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生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促织》《变形记》群文教学为例,探究以建构“大概念”为切口的群文教学方法。
一、立足文本,把握锚点,提炼“大概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都配有单元学习导语和学习任务,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探求多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寻找其内在逻辑,立足文本的特点和内容多维度思考,寻找共通之处,建立连接点。
《促织》与《变形记》是统编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组课文,单元导语明确:“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据此,可设定学习目标,在文本学习中关注人与社会的共生、互动关系,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之后立足文本多维思考,《促织》与《变形记》两文虽然一中一西,时代不同,但都属于“变形”母题的延续,“人化为虫”的故事表现人被异化的主题,但其异化的程度、结局有所不同。两小说有很强的可比性,关联点很多,可以设计群文教学,锁定锚点,提炼出“人的异化”这一“大概念”。以“人的异化”这一大概念作为切口,既可以关联两篇文本,也可以统摄两篇文本的内在意旨。以此为切口可以很好地关注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引起学生对作品的社会批判性的关注,从而实现作品的文学性与哲学性、社会性之间的互相迁移。
二、立足学情,在“大概念”视角下创设情境
1.把握学情,寻找情境创设的切口
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对学情的分析。高一学生已能基本把握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但对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把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大部分学生对小说文本内容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对主题的思考与探究可能还不够深刻。《促织》是文言小说,《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小说,采用“荒诞”手法,加上两篇文章都比较长,学生学习可能有难度。但两篇小说都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如《促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神神道道的内容,《变形记》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等,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只要恰当引导,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恰当任务,学生会有学习兴趣。
2.创设“大概念”统筹下的有效情境
群文阅读的情境创设可以分为局部情境创设和整体情境创设两种。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很多,不同的情境设置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指向。例如局部情境创设,可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代入情境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情景再现式的增强体悟。而整体情境创设,可以让整个课堂更有机统一,让学生一整节课都沉浸在某一种情境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情境设置有效的前提是不能脱离“大概念”的统筹,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在大概念视角范围之内,情境的体验或任务的完成都要对本节课的“大概念”负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促织》和《变形记》两篇小说文本的特点和联结情况,可以把“变形”作为情境创设的切口。可以设置一个引入课堂的虚拟情境:如果某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动物,你希望自己会变成哪种动物?这是一个假设性情境,学生会很有兴趣地分享自己到底想变成什么动物,以此情境导入,既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也能为接下来探究文本做好铺垫,顺利过渡到对“人的异化”概念的理解上。
三、以“大概念”驱动教学的发展与生成
以“大概念”为切口的群文教学要求整节课的内容都能围绕某个“大概念”展开,这个“大概念”要贯穿始末,将相关内容组织起来,让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围绕“大概念”展开,最好让“大概念”的关键词成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例如本课可以从思维、审美、文化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①比较两篇小说中人物异化的异同,分析造成人物异化的原因,认识到小说中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②把握小说中表现人物异化的荒诞手法,理解小说借荒诞写现实的主旨意图。③通过对“人的异化”行为的理解与分析,思考新时代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不脱离“大概念”的范畴,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相互配合补充,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大概念的意义,实现教学由“具体—抽象—具体”的高通路迁移。
其次,各个教学环节要在“大概念”统筹下循序渐进。情境导入之后,即进入教学主体部分,首先明确概念,抓住本课探究的关键,先呈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表述,进一步阐释“人的异化”在广泛意义上的理解,以此为切口,精准进入对“人的异化”这一“大概念”的探究。之后可以布置课堂任务,重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本课主要设置两个任务:
任务一:观“异化”之状,析“异化”之因
该任务由两个课堂活动完成。活动1.比一比: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促织》与《变形记》中“异化”的情状进行比较,完成比对表格的填写。重点比较“异化”结局的不同,分析原因得出“人的价值被物的价值所决定”。活动2.议一议:小组交流与讨论,根据文章内容思考造成各自异化的原因。教师可以提供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三个研讨角度,以便课堂讨论更加高效。之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原因,认识小说中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和作者的主旨意图。
任务二:脱掉“异化”外衣,审视“现实”悲剧
设置一个教学活动完成该任务,即活动3.“说一说”:让学生去掉小说“异化”的成分,说一说假如没有“异化”,故事会是什么样子?①假如格里高尔没有变成甲虫,只是生了一种怪病,结局会不会还是一样?②假如成名的儿子没有魂化促织,故事会怎样发展?重点厘清《促织》喜剧结局,悲剧实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个体的自我否定是一种更大的悲剧”。
之后补充小说“荒诞与真实”的关系,提升学生认识水平。这里达成前两个教学目标。然后再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小说中虽然主要在写“人的异化”,但有些东西却“没变”,什么没有变?以此加深学生对“人的异化”的理解。最后通过对“人的异化”的理解,让学生谈一谈人在社会的生存与生活中,如何避免被“异化”?以此进行大概念的知识迁移,体现知识的有效性。
整个教学过程,既是以大概念“人的异化”为切口进行群文教学的设计,也是以“人的异化”这一大概念驱动课堂的发展与生成,教学中既有对哲学层面“人的异化”的理解,也有对社会层面造成“人的异化”的探究,更有对文学层面“人的异化”表现手法的赏析。这种以“大概念”为切口进行的群文阅读教学会让课堂目标更明确,主线更清晰,训练更有针对性,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