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研究
2023-03-01王淑锐
王淑锐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高技术产业凭借知识密集性、高附加值等优势,逐渐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主要阵地。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抢占科技创新的先机与主动权,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至2020年,高技术产业的经费投入总量达到4649.1亿元,是2000年的40多倍。然而,与大量的资源投入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成果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规模,更要注重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配置效率。
目前有关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使用最广泛的为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范斐(2013)等人[1]利用改进的DEA的模型对我国各级城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发现各城市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且区域差距逐年扩大。梅姝娥和陈文军(2015)[2]运用链式网络DEA模型衡量我国副省级城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并详细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等环境因素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夏清华和乐毅(2020)[3]运用SBM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份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效率非有效省份存在R&D冗余、销售收入不足等现状。
以上文献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传统DEA模型并未消除环境因素以及随机误差对效率的影响作用,导致效率的测度存在误差[4]。因此本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配置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以期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及变量的选取
1.1 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Fried(2002)[5]提出的三阶段DEA方法,通过剔除环境因素、随机误差对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以期获得更为真实、准确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过程如下:阶段一,利用投入导向且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测度配置效率值;阶段二,构建以投入松弛为因变量,环境因素为自变量的SFA模型,计算管理无效率所导致的投入冗余;阶段三,采用调整后的投入变量再次进行效率评估。
1.2 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作为科技创新的投入指标,并运用永续盘存法将两种财力资源转化为相应的存量指标。选取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并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进行平减处理。
本文选取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生产总值作为代理指标;劳动教育素质,以就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作为代理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作为代理指标;政府支持力度,以R&D经费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作为代理指标。此外,为了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不可公度性,本文对环境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本章数据来源为2011—2021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同时考虑数据的完整性,选取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
2 效率的测算
2.1 第一阶段传统DEA的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DEAP2.1软件,选取BCC模型进行第一阶段传统DEA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地区的广西、青海、宁夏、新疆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配置效率值远超东部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多次实现效率有效。这表明传统的DEA测算结果存在偏误,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吻合。为进一步提高效率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考虑我国各地区的环境差异,剥离环境因素以及随机误差对效率测度的影响。
2.2 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及分析
将第一阶段DEA得到的各松弛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劳动教育素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持力度四个环境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利用Frontier4.1来实现SFA模型的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LR值以及、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环境因素是影响效率值的主导因素,利用SFA模型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较为合理。同时,环境变量对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强度略有差异,大部分数据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且4个环境变量对R&D经费内部支出以及新产品开发经费松弛值的影响十分显著,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环境因素对于各省份的创新资源投入冗余存在着显著的影响,通过SFA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十分必要。
通过进一步考察模型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素质对三个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劳动教育素质的提高可以降低创新资源的冗余。这可能是因为高技术产业是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为特点的,因而其发展一般选择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使得劳动教育素质越高的地区,对科技创新资源的需求也就越多。基础设施建设对三个投入变量松弛变量的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越有利于减少创新要素的浪费,这可能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加深了区域之间的开放程度,打破了创新活动的地理分割,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快速流通整合。从回归系数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利于减少科技创新资源的冗余,这可能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研发经费的投入会随之加大,过多的资金并未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造成资本浪费。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大量人才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集聚,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冗余。政府支持力度提高会导致创新资源的投入过剩,说明政府的支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政府的资金支持会使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减少,产生挤出效应,而政府支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也会导致企业产生寻租行为。
2.3 调整后的DEA结果及分析
基于SFA模型结果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值进行调整,剥离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到新的配效率值。从全国层面来看,2010—2020年,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具体见图1,效率均值由2010年的0.52增长到0.69,但与效率前沿面仍有较大差距,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同时,配置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且远低于纯技术效率,说明规模效率低下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图1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动趋势
如下页图2所示,从区域层面来看,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均值达到0.768远高于中部地区的0.440和中部地区的0.282,三大地区间的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变化,各地区配置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配置效率的上升趋势较为缓慢,但已稳定在0.85左右;中部地区的配置效率增长迅速,个别年份甚至达到0.804,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年缩小。西部地区的配置效率虽有增长,但仍在0.5以下,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缩小,与中部地区的差距却在逐年扩大。
图2 各区域配置效率变动趋势
具体到省域,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利用其技术和经济优势,实现了高技术产业的率先发展。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河南等地在周边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下,逐渐实现效率有效。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不甘落后,在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支持下,达到较高的配置效率。然而,仍有14个省份并没有达到全国配置效率均值,如东部地区海南省的效率均值仅为0.278,西部地区的青海、新疆效率均值不及0.1,说明这些省份高技术产业不发达,科技创新水平十分落后。见图3。
图3 各省份科技创资源配置效率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结论
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阶段DEA模型,测度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劳动教育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环境因素都会对投入冗余产生影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效率水平不高,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地区间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配置效率远低于东中部地区。
3.2 对策建议
1)降低资源投入冗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科技财力资源,要建立有效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一方面,对科研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项目的创新性、立项的必要性,提高资金投入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强化科研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对项目的产出成果、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为下一阶段的经费调整提供依据。
2)提高劳动教育素质,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一方面加大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强化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的财政支持政策,实现教育、创新资源的精准扶持。另一方面深化户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落户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鼓励人才跨区域就业。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承载力。一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及人员流动成本,加速区域间要素流动,促进区域间产业合作创新。二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打破信息壁垒,促进知识溢出与资源共享,提高国民科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