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影响力活动

2023-03-01郭娇

大学生 2023年2期
关键词:巅峰本科生影响力

文/郭娇

“高影响力活动”(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是对大学生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的五到十项课内外教育实践活动。

本科高影响力活动理论框架

在过去十余年里,国内学者对高影响力活动的研究从具体的活动内容、弱势群体的参与以及结果变量的选取这三方面进行了本土化尝试。以活动内容(即“是什么”)为例,国外文献对本科生科研(Undergraduate research)这项高影响力活动仅有笼统表述,国内学者则将该项活动细致地划分为参与教师的课题或项目、参与各种学术竞赛、向学术期刊(或会议)投稿、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等。国外高校提供的新生研讨课、写作强化训练等高影响力活动在国内高校则较为少见。可见对国外高影响力活动的直接套用或简单模仿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

从学生背景(即“对谁有效?”)来看,除了大龄非传统学生,国外文献里常见的弱势群体还包括非裔或拉美裔、难民或非法移民、低收入阶层、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等。国内学者同样关注父母职业、收入以及学历,但除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户籍所在地带来的城乡差异这一宏观结构要素也不可遗漏。

从结果变量(即“对什么有效?”)来看,根据美国教育部2015年的统计数字,只有半数的美国大学生能在六年里毕业。与之对应的指标包括大一到大二的新生巩固率、四年毕业率以及六年毕业率等。对国内高校管理者与研究者而言,学生流失、辍学或延期毕业尚未形成群体现象,反而是在校期间的厌学情绪以及临近毕业的就业压力更需重点关注。

现阶段,国内的高影响力活动研究仍以学生的参与行为为主,尤其是结合家庭背景、自主学习以及职业规划来展开分析。对学业表现、学生满意度、校园归属感、综合素质提升等结果进行考量时,国内文献多是单独分析一项高影响力活动(例如本科生科研、师生互动、实习等),而非综合考察多项高影响力活动。

本科生高影响力活动的理想类型

通过研究分析,国内高影响力活动具备的四个核心类属分别是:真实挑战、(师生或生生)合作学习、巅峰体验以及根本改变。这四个核心类属可根据逻辑关系整合成一个对本科生在校经历具有解释力的理想类型。

巅峰体验的主要特征是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学习投入。除了沉浸感之外,巅峰体验还具有排他性、持续长度、情绪感知、计划明确、执行坚定、自我审视、峰值凸显等属性。曾经沉浸于巅峰体验的学生在访谈时提及的标志性感知是时光飞逝如电。这种沉浸感或投入度在学生行为上表现出排他性,即与其目标或计划无关的日常活动时间被挤占。如有同学参加暑期实习经历,白天实习回来后,“吃完饭哪儿都不去,就在电脑跟前开始啪啪啪地打结论”。这种高强度投入,可以长达一年,也可以短到一天。有同学回忆大一的计算机考试“早上先考两小时热身,下午又坐了五小时”,“在机房里坐了一天”“题也做不出来”的煎熬让她印象深刻,并随后决定从计算机改学财务管理。

真实挑战指本科生在陌生、复杂、难以控制或预测的现实情境下去分析与解决问题。从物理空间而言,这种情境通常发生在校园之外,包括学生去校外实习、当志愿者、社会实践等。这种空间的转换伴随着文化的冲击,学生从熟悉的校园文化一头扎进陌生的职场、群体、社区等。除了文化陌生感外,与求职密切相关的简历准备、兼职实习、校园招聘等活动让学生不仅面临时间管理的挑战,更切身感受书本知识与课程内容在实用性上的欠缺。就业导向明显会抑制其他核心类属(巅峰体验与根本改变)。如某同学在校期间曾任学生会副主席与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却未描述任何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学习投入,并且认为自己“从简历上来看,经历不是那么丰富多彩”“没有什么改变人生轨迹的大事发生”。另一核心类属(互动学习)在真实挑战里则类似“双刃剑”,既可成为学生适应陌生环境的支持网络,也可能施加压力令人不堪重负。

师生互动除了常见的时间长度、空间范围、正式程度等属性之外,从访谈对象的描述里出现的情感属性及其维度(从冷漠疏远到感同身受)值得关注。小娜同学在异国他乡的小学里实习,她与当地的带教老师长时间(一整天)身处同一空间(待在教室里)。期间她观察并协助老师“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把老师当作“替代父母”(Substitute parents)并体谅老师工作的辛苦。这反映出本科生乍离父母之后的心理“断乳期”较长,尤其在陌生环境里,他们会下意识地寻找对自己表示关心与善意的成年人(尤其是教师等长辈)。如果这种投射落空,那么学生对教师会敬而远之,甚至在师生互动里感觉到巨大压力。

与师生互动相比,生生互动在本科期间更为频繁,形式更为松散,而且呈现出一种“言语胜于行动”的模式。令人难忘的同辈交流多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观点碰撞,从课上针锋相对的辩论到课下天马行空的闲聊,这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经历或许是本科生与校外同龄人的差异。校园氛围、课程培养、教师示范以及学生自身刻意训练让演讲、辩论、写作等书面或口头表达在本科阶段的重要性凸显。

根本改变是学生在认知、态度、性格等维度上发生从未有过的、彻底的、且通常不可逆转地变化。离家求学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都是第一次,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脱离父母、邻居等熟人社会的庇护进入陌生的校园、社区、城市乃至国度,也意味着他们开始形成、持有并强化独立判断、迅速调适与自我管理等能力。本科期间的根本改变既可以是一次决定,例如转专业,也可以是思想、言行、生活习惯、待人处事等多重改变的叠加。而后者对本科生的成长影响更为深远。根本改变可被视为其他三个核心类属共同作用的一种“化学反应”的产物,真实挑战是“培养皿”。巅峰体验是可以观察到的火光四溅等现象,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则是加剧或减弱这种化学反应的“催化物”。

整合四个核心类属而成的本科生高影响力活动理想类型(Ideal type),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挑战中,通过与教师或同学的互动,体验持续一段时间高强度投入的巅峰经历,从而实现认知、行为、态度等多重变化叠加的转型。

围绕高影响力活动的四个核心类属重新设计本科经历

高影响力活动的理想类型在用于不同高校时呈现差异。“双一流”高校的课程考核更为严格,有的理科生认为“科学是高淘汰的精英教育,一将功成万骨枯”。有的文科生认为老师更为青睐“学术继承人”“只关注那些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能与老师对话的学生。对多数普通学生,对想就业或转专业的同学,老师不太注意,甚至不太看得起”。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更早进行规划,学生观察到身边同学无论是想做学术、进投行,还是选择仕途,“共同特征是最早就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四年里只干这一件事”。可以发现,本科高影响力活动的参与效果落差在“双一流”高校更为突出,包括考试挫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师生在毕业论文阶段的疏离和过于实用主义,而感觉简历不够丰富多彩等反例。

从真实挑战来看,大学校园可被视为学生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的“训练场”,既要任其探索与历练,又要防止学生过于看重简历书写或求职结果的实用主义。学生面临的挑战并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校园空间,而是延伸到实习、公益活动、国外交流等与校外不同群体及其文化的接触。

从师生或生生互动来看,该类属的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背景下更为突出。学生背景更为多元,教师从中找到能跟上自己思路并展开对话的“学术继承人”更为鲜见。学生考试失利,毕业论文进展缓慢,求职受挫等关键时点,教师在学业进展与职业规划方面提供的专业指导不能缺位,且要直接联系与及时反馈。学生也需适应心理“断乳期”,逐步减少把教师或辅导员等视为“替代父母”的依赖性。

从巅峰体验来看,“科研的创造性正是由大量的、艰苦的、日常的劳动作为支撑”。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学习投入是本科生巅峰体验的表征之一,其间他们需要教师的鞭策与鼓励,也离不开身边“学霸”同学的示范。否则由于课程考核严格,师生关系的疏离等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学生过早放弃,转换专业或学业倦怠等。

从根本改变来看,高等教育普及化意味着我国半数以上的18~22岁人口要在大学里完成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需要学生从一张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换到另一张纸(用人单位的录取通知),更需要他们形成独立人格,学会自我管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能够作为团队成员以及社会公民履行责任。

猜你喜欢

巅峰本科生影响力
巅峰对决,四海争霸
丛珊 巅峰过后
天才影响力
巅峰之上的身影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