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是双相!
2023-0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涌动,“抑郁症”频频被报道。抑郁症这个疾病已经成为纷繁复杂的精神障碍中被公众熟知的“最亮的那颗星”。
一个人抑郁时,会发现自己整天陷入悲伤之中、没有活力、对什么都没兴趣,知道去看医生,在就医时也能把这些不适作为重点讲给医生。这些不适的确都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也很容易让患者自身和医生都想到抑郁症。
但是,你知道吗?抑郁并不是只存在于抑郁症中,有一种叫作“双相情感障碍”(以下简称“双相”)的疾病也常常以“抑郁症的样子”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我国,每1000 人中至少有6 人患双相。双相患者的心情就像过山车,忽高忽低,患者难以正常学习和工作,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幸福感。然而,双相常常被误诊为抑郁症、青春期叛逆和精神分裂症。有调查显示,双相首次就诊的误诊率为69%,超过1/3 的患者需要历经至少10 年才得以确诊。欧洲一项纳入1000 人的大规模临床调查显示,双相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时5.7 年。我国一项研究纳入的191 名双相患者中,他们确诊所需经历的时间最短为2 个月,最长为22 年,平均为3.9 年。
为什么双相确诊这么难?患者们都怒了:精神科医生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作为一名重点关注双相的精神科医生,我只能感叹一声:不是我们不努力,是“敌人”太狡猾。
举个例子,2021 年2 月,我接诊了一位23岁的患者。在此之前两年左右的时间,他已经先后看过5 位医生,其诊断基本一致:焦虑、抑郁,所用的药也都是常用的抗抑郁、抗焦虑药,但一直效果不明显。
我询问了这名患者的病史,觉得以往的诊断没问题,给他定了新的治疗方案,也是抗抑郁药。当年3 月复诊,他告诉我自己的症状减轻了,我也跟着松了口气;到当年5 月,他告诉我自己基本恢复到生病前的状态了;到当年9 月,他一进诊室我就觉得苗头不对——他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对我有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热情劲。
我们对话期间,他说自己这一个月充满活力,学习效率很高,信心爆棚,思维敏捷,说话滔滔不绝,大肆购物,胃口特别好,整天都想吃东西,一个月就胖了十斤。再一问才知道,几年前他就有过这种间断出现的莫名其妙的“好状态”,一般持续一两周,每年1~2 次,这次稍长些,他自己从来不觉得这是问题,而且一直期待自己能找回这种“好状态”。之前虽然多位医生反复问过他“有没有过分的兴奋”,但他一直不认为自己的这些表现就是“兴奋”,所以一直都说“绝对没有”。到这里,我给他修正了诊断:双相情感障碍。
这位患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确诊双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不太幸运;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在自己正处于轻躁狂状态的时候走进了精神科医生的诊室,被“逮了个正着”。还有多少人实际上患的是双相但却被当成抑郁症或别的疾病在治疗?没有具体的答案,但所有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都需要保持警惕。
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科学还没有发达到让我们拥有随时看到底牌的能力。对于双相这种变化多端的“狡猾”疾病,不管是患者还是精神科医生,都需要认识它的复杂性,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患者也应及时向医生反馈自己的状态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