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菜用型甘薯新品种桂菜薯1号及其栽培技术
2023-03-01李慧峰陈天渊李彦青滑金锋黄咏梅
李慧峰 陈天渊 李彦青 滑金锋 银 捷 黄咏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7)
桂菜薯1 号为菜用保健功能型甘薯新品种,茎尖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烫熟后颜色翠绿,食用有甜味、香味和滑腻感,食味品质优良,平均每667 m2 茎尖产量为3 203.9 kg,适宜长江中下游及南方薯区种植。
菜用型甘薯是以茎叶作为蔬菜食用的一类甘薯,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效益好、营养丰富、保健功能突出等优点(杨汉 等,2017;黄雨 等,2021;袁蕊 等,2021),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现有的茎尖菜用型甘薯品种在产量、外观品质、口感、保健等方面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亟需选育新品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旱粮作物)研究所甘薯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甘薯新品种研发工作,经过多年培育,育成了广西首个菜用保健功能型甘薯品种桂菜薯1 号,目前已在广西地区累计推广种植890 hm2。
1 选育过程
2013 年以叶菜和鲜食两用型甘薯品种莆薯53为母本,采用放任授粉获得杂交种子。2014 年对收获的杂交种子进行播种,开展实生苗鉴定试验,从实生苗中筛选出1 个优良新品系。该品系长势强,茎尖无绒毛,顶芽和顶叶黄绿色,成熟叶片嫩绿色,烫熟后颜色翠绿,口感脆滑爽口,综合品质优于莆薯53,暂定名为桂薯菜14-7。2015—2017年在广西多地进行小面积试种,桂薯菜14-7 品质、产量均表现良好。2018—2019 年参加在徐州、武汉、南昌、重庆、海口、杭州、长沙、福州、广州等地开展的国家菜用甘薯联合鉴定试验。2019—2020 年开展DUS 测试。2022 年定名为桂菜薯1 号,并获得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登记编号为:GPD 甘薯(2022)450005。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2018—2019 年参加在徐州、武汉、南昌、重庆、海口、杭州、长沙、福州、广州等9个试点开展的国家菜用甘薯联合鉴定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畦作,株距约30 cm,行距约20 cm,每小区种植90 株以上,对照品种为福薯7-6。试验结果表明,2018 年桂菜薯1 号平均每667 m2茎尖产量为3 115.4 kg,比对照福薯7-6 增产9.17%;茎尖食味品质评分80 分,高出对照10 分。2019 年桂菜薯1 号平均每667 m2茎尖产量为3 292.4 kg,比对照增产13.23%,茎尖食味品质评分78.33 分,高出对照8.33 分。两年桂菜薯1 号平均每667 m2茎尖产量为3 203.9 kg,比对照增产11.22%,茎尖食味品质评分79.17 分,高出对照9.17 分。
2.2 抗病性 2019 年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进行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桂菜薯1 号与对照福薯7-6 均高感薯瘟病和蔓割病。
2.3 品质 2018 年委托广西益谱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桂菜薯1 号茎尖总糖含量1.0%,可溶性糖含量0.5%,脂肪含量0.9%,膳食纤维含量3.5%,粗蛋白含量2.9%,维生素含量250.0 mg·kg-1,钾含量6 349.0 mg·kg-1,钙含量951.0 mg·kg-1,铁含量13.0 mg·kg-1,锌含量3.21 mg·kg-1,硒含量24.7 μg·kg-1。
3 品种特征特性
桂菜薯1 号株型直立或半直立,基部分枝5 个以上;茎绿色,茎端无茸毛;顶叶绿色或黄绿色,成熟叶片绿色,叶形深裂复缺刻(图1);单株结薯少,薯块长纺锤形,薯皮黄色,薯肉白色。整个生育期可采摘4~5 次,平均每667 m2茎尖产量为3 203.9 kg。茎尖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硒含量为24.7 μg·kg-1,达到了广西地方标准DB 45/T 1061—2014《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中的富硒标准。茎尖烫后颜色翠绿,食用有甜味、香味和滑腻感。高感蔓割病和薯瘟病。适宜在徐州、武汉、南昌、重庆、海口、杭州、长沙、福州、广州以及广西等地区种植。
图1 桂菜薯1 号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地块选择 宜选择城郊无污染源,地势开阔平坦,排灌方便,土壤微碱性(pH 7.8~8.0),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块栽培。
4.2 田间管理
4.2.1 种植模式 一年四季均可栽培,春、夏、秋季宜采用露地栽培,冬季宜采用温室、大棚栽培。壮苗标准:苗龄40~45 d(天),苗长20 cm 以上,茎粗5~7 mm,节间长4~5 cm,节数6~8 节,叶片肥厚且大小适中,茎上无气生根,全株无病虫害。起畦栽培,一般畦面宽100~120 cm,畦高15~20 cm,沟宽30 cm,栽插株距20 cm、行距30 cm,每667 m2种植约1.11 万株。
4.2.2 肥料管理 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N-P-K 为15-15-15,下同)20 kg、商品有机肥50 kg 作基肥。栽插后7~10 d(天),每667 m2追施尿素5~10 kg;栽插后20~25 d(天),每667 m2追施复合微生物叶面肥(氮 +磷+钾≥ 7%,有机质≥ 30%,氨基酸≥ 10%,腐殖酸≥ 5%,有效活菌数≥ 0.50 亿个·mL-1)5~10 kg、三元复合肥25 kg;在每次采收后5~7 d(天),每667 m2追施三元复合肥40~50 kg。
4.2.3 水分管理 可以采用喷(滴)灌设备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栽插后1~3 d(天)及时喷灌,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薯苗生长,提高成活率。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根据天气、土壤湿度掌握浇水次数,晴天每天浇1 次水。采收前5 d(天)及时喷水,保持畦面湿润。采收前1~2 h(小时)喷水10~15 min(分),保持叶面湿润。
4.3 采收运输 栽插后25~30 d(天)开始采收,每隔15~20 d(天)采摘1 次,整个生育期一般可采摘4~5 次。采摘时注意采收茎尖12~15 cm 部分,并在茎基部留3~5 节,以利于新芽生长。大面积种植及长距离运输时,宜在16:00—19:00采收,采用冷藏车运输,温度保持在5~8 ℃;小面积种植及短距离运输时,宜在5:00—6:00 采收。
4.4 病虫草害防控 桂菜薯1 号病害主要有病毒病、蔓割病和薯瘟病,虫害主要有夜蛾类、蚜虫、白粉虱、蓟马等,一般很少发生病害,需重点防控虫害。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4.4.1 农业防治 选用脱毒种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销毁;采收后及时清洁田园,清除杂草,冬耕灭虫;合理轮作,不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
4.4.2 物理防治 每667 m2悬挂1~2 盏频振式诱虫灯诱杀夜蛾类成虫;采用可降解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等,可降解蓝板诱杀蓟马,黄板、蓝板每667 m2分别悬挂30~40 张。
4.4.3 化学防治 预防薯瘟病,在种苗移栽前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浸苗10 min(分),晾干后栽插。预防蔓割病,在种苗移栽前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苗10 min(分),晾干后栽插。夜蛾类幼虫宜在3 龄前防治,可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 000 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 倍液喷雾,共喷3 次,每次间隔5~7 d(天)。
4.4.4 草害防治 危害菜用甘薯的田间杂草主要为禾本科杂草,起畦后宜采用96%异丙甲草胺(金都尔)乳油喷施地表封闭除草,按照说明书指导用量使用,或栽插薯苗后人工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