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优质专用小麦绿色高效简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
2023-03-01济源市农村能源管理站邢帅军
济源市农村能源管理站 邢帅军
豫北地区位于河南省黄河以北,包括安阳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鹤壁市、济源市六市的32 个县(市、区),含豫北平原、豫北山区两个亚区。该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600 mm 左右,小麦抽穗后降雨量相对较少,光照充足,土、肥、水以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黄河故道沙地除外),被划定为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适宜区。豫北地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13.33 万hm2左右,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21.33 万hm2。
豫北地区小麦的丰产丰收对河南的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豫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产业大而不强、产量多而不优、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现代化水平不高、品牌众多杂而不亮、结构性矛盾突出、投入产出比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突出问题。同时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过程中存在耕地污染严重、盲目施肥打药、重复投入多、生产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换代慢等问题,影响了该地区优质专用小麦产业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推进小麦产业的持续向好发展,政府部门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核心,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企业带动、技术推广等举措,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积极推进小麦绿色富硒标准化生产、高效生产和简化生产,逐步实现种植结构从普通小麦向专用、绿色、高效小麦转变。
本项目以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专用小麦绿色简化高效生产技术为载体,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目标,通过专用小麦品种筛选、绿色简化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体系的示范推广,实现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同时,创新实施了“企业+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良种联合攻关机制,形成了“标准化示范基地+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推广模式,以全面推进以优质专用小麦产品为核心,以绿色高效简化生产体系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订单回收为纽带,搭建“营销宣传+产品销售”一体化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双重销售模式,加强产前、产中、产后联合,建立产供销联合体,对豫北区域小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技术体系构成
(一)绿色富硒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在项目推广区通过绿色标准化生产体系的运用,结合开展富硒生产研究,创新形成了小麦绿色富硒标准化生产技术。
1.绿色标准化生产。第一,选择绿色生产区域。选择小麦的最佳适宜区,要求生态环境优良,远离工矿区、公路和铁路干线,环境无污染。第二,制定绿色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规定体系中肥料和农药的选择。所用的肥料应符合《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394—2021)的规定。在农药的选择和使用上,应符合《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20)的要求。第三,建立全程质量管控体系。通过制定不同生长期的质量管控措施,进行小麦绿色标准化生产,实现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稳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不断优化提升品质。同时建立完善的绿色标准化生产档案,并妥善保存,以供查阅,保存记录 2 年以上。
2.富硒生产技术。硒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通过试验示范,小麦采用叶面喷施外源硒生产富硒小麦是比较经济高效的途径,对开发生态高值功能小麦产品和改善传统膳食结构意义重大,具备极大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试验证明,在土壤符合绿色指标的前提下,随着喷施次数和施用量的增加,小麦籽粒硒含量也随之增加。叶面喷施3次适量的外源硒获得的籽粒硒含量最高。叶面喷施适量的外源硒,可以达到小麦优质高产的目的,所生产的富硒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湿面筋、稳定时间等主要指标符合《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GB/T 17892—1999)中二级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硒可抑制小麦对汞、镉、砷的吸收,也能拮抗铅、铬等重金属元素。
(二)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在项目推广区通过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病虫草害精准防控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小麦高效生产的目的。
1.精量播种提高生产效率。俗话说“七分种三分管”,小麦要高产,播种是基础,是关键。技术要点包括:第一,培肥地力。施足底肥,使用配方肥(N-P-K 配方比为20-20-5)或使用小麦专用复合微生物肥,每667 m2一次掩底施肥40~50 kg。第二,选用良种。选用丰产潜力大、适播期长、稳产性好的优质强筋半冬性小麦品种。第三,适期播种。该地区半冬性品种播期应掌握在10 月10—15 日,不能过早和过晚;第四,控制播种量。一般每667 m2用种量为10~12.5 kg,每667 m2基本苗控制在15 万~20 万株,播期延误或整地质量差的地块应适当加大播量。第五,培育壮苗。播后最好镇压,做到随播随镇压,要掌握镇压力度,减少墒情散失,促进麦苗生长,培育冬前壮苗。
2.精准施肥提高生产效率。第一,精准施肥。针对小麦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利用率,结合土壤化验结果,本项目采用N:P:K=20:20:5 复合肥或采用小麦专用复合微生物肥,达到了提质、节肥、增效的目的。第二,改善提高施肥技术。同时选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节约人工成本。第三,高效施肥。推介使用种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新型施肥技术,3 月20 日左右即小麦拔节中后期进行追肥,氮肥中基肥和追肥的比例控制在5:5。试验示范表明,此项技术可增加小麦产量15%左右。
3.病虫草害精准防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病虫草害准确及时监测预报,精准施药、适当提高防治指标、适期用药等,降低了用药次数。试验示范表明,通过运用此项技术,项目推广区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为94.59%,农药施用量降低15%,防治用水量减少90%,防治成本降低20%。施药由传统的5~6 次降低为3 次,农药施用量大大减少了。
(三)简化生产
通过运用小麦减蒸控灌、减少物化投入、简化管理措施等,达到科学精准管理,增加种植效益、实现小麦生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1.小麦减蒸控灌技术。第一,节水灌溉。要在拔节至孕穗期、扬花至灌浆早期两个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灌水,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及灌浆后期为水分不敏感的生育期,控制灌溉,能不浇就不浇,减少灌溉水的浪费,实现降低灌溉用水量而维持冬小麦产量的目标。第二,降低植株蒸腾。积极选用节水型小麦品种,通过合理灌溉,提高冬前有效分蘖,减少小麦春季无效分蘖,加速分蘖两极分化,有效减少小麦植株蒸腾耗水。第三,减少地表蒸发量。通过宽幅匀播技术的运用,增加植株间的密度,减少间隙度,提高和植株冠层覆盖度,有效地减少地表蒸发量。第四,采用节水保墒耕作技术。采用小麦节水保墒灌溉技术,同时结合播种前深翻或深松及适当轮耕,达到节水保墒的目的。试验示范表明,小麦减蒸控灌技术的应用比传统小麦生产节省灌溉水10%~30%,节肥15%,并维持稳产、节水、增效。
2.减少物化投入。第一,通过农业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减少肥料、水分和地力的消耗,提高肥料、水分利用率,降低成本。第二,通过对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降低农药的施用次数和施用量,提高利用率,简化措施,降低成本。第三,科学运用田间管理措施,简化不必要的措施,综合减少物化投入和劳务投入。如秸秆还田、隔年深耕、施用配方肥、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措施的合理运用,可减少用工,降低投入。
3.简化管理措施。通过科学诊断,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措施。同时,不能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地开展管理,要因时、因地、因苗开展管理,最终实现轻简化管理。
二、效益产出
(一)经济效益
通过豫北优质专用小麦绿色高效简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建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绿色生产试验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区等技术研究推广示范基地。截至2022 年3 月,豫北优质专用小麦绿色高效简化生产技术体系示范与推广面积达8.4 万hm2,小麦平均每667 m2增产44.9 kg,每667 m2新增纯收益147.77 元,示范地总经济效益达18 618.65 万元。
(二)社会效益
1.提高了豫北区域优质专用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并达到绿色简化高效的生产目的,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了当地小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通过绿色高效简化技术体系的研究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等得到快速推广,进一步提高豫北专用小麦的生产能力,满足了市场多样化、专用化的需求。
3.创新了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当地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提供模板,对当地优质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推广区域的生产环境,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对化肥和农药的减量使用,缓解了化肥农药带来的土壤肥力退化现象,降低了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通过小麦减蒸控灌、简化管理等技术的实施,减少了水的浪费,节约了水资源;通过小麦绿色标准化生产、富硒生产技术的推广,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和品质,并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生态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