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对不起”的话语功能和产生机制探析
2023-02-28石紫轩
石紫轩
(澳门大学,澳门 999078)
引言
“对不起”是表示歉意的客套话[1]。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演变为一个话语标记,如:
①对不起,我们误解了湿疹!(微信公众号,2021-12-07)
上例中的“对不起”是文章标题,已经没有表示歉意的含义,这种“对不起”是现代汉语的新兴话语标记,很有研究价值。
前人也很早就注意到“对不起”的用法具有独特性。一部分学者从“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的差异入手进行探究,具体阐明两者用法的不同(如宋先红等[2]、李晓华等[3]、金敏[4])。这两者的差异正是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的证明,也是对“对不起”这一个例进行单独研究的基础。但这些研究没有关注到“对不起”不表示歉意的现象。
还有一部分学者则单独考察“对不起”(如郝晓梅[5]、雷红波[6]、汪梦翔等[7])。其中,唯一将“对不起”作为话语标记来研究的是汪梦翔等[7],其文章首次具体界定了话语标记“对不起”的范围,认为“对不起”不表示歉意时即可归入话语标记,如:
②等你走到这个地方找这个公司的时候,对不起,这家公司已经关门不知道哪儿去了。(转引自汪梦翔等[7])
该例将“对不起”看作话语标记,但由于句中有“你”出现,是说话人在提示对“你”不利的事件即将发生,所以仍有歉意。而本文认为丝毫没有歉意的“对不起”才是话语标记。
此外,汪梦翔等[7]指出话语标记“对不起”在语用上具有“承上标异”和“启下引发”等两种功能,但事实上,这两种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区别开来。如:
③自己的建设队伍还吃不饱饭,这是明摆的事实。然而,对不起,工程质量要紧。于是,其他行业、其他地区的一支支劲旅还是浩浩荡荡开进了建设工地。(转引自汪梦翔等[7])
汪梦翔等[7]将该例归为“承上标异”的例子,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对不起”不仅是对上一结论的承接,也起着引出下一小句观点的功能。
基于此,对于话语标记“对不起”,还有如下的问题需要厘清。一是话语标记“对不起”的语用功能需要重新进行归纳。齐沪扬等[8]根据语言表达中的交互语气和实时交际功能区分交流性语言与非交流性语言。话语标记“对不起”的语用功能可以从语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此外,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也影响着“对不起”的相关语用功能,在探究时也应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二是厘清话语标记“对不起”的出现环境、形成过程和产生动因。尽管汪梦翔等[7]对“对不起”的演变过程有所提及,但未具体地谈论这一演变背后的动因,再加之对“对不起”功能的分类尚有缺憾,话语标记“对不起”的生成动因需要重新梳理。
文中的语料主要出自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中国传媒大学MLC 语料库的“对话”部分,以及微信、微博和网站,各语料后均标注具体出处。
一、话语标记“对不起”的话语功能分析
交流性语言要求具有现场性、实时性、交互性这三个特征[8]。是否存在于交流性语言中,最重要的差异就是交际双方是否存在即时互动,这对话语标记“对不起”的语用功能有一定影响。此外,王洪君等[9]从Eggin[10]的语域理论等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交际双方距离对汉语语法的影响。“对不起”的语用特征也与听说双方交际的主客观距离有关①。
汪梦翔等[7]认为“对不起”在不表示歉意时,就可以将其看作话语标记,本文赞同这一观点,但判定原则要更为严格:只有在毫无歉意的时候才能看作话语标记。在交流性语言中,由于交际场景中有具体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不起”始终都是有歉意的,不应将其看作为话语标记。只有在非交流性语言中,“对不起”才可以用于没有具体听话人的场景。没有了具体的受话者,便有了不表示歉意的基础。用“对不起”可以拉近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时双方之间由于不能进行即时的交流,是叙述者主观想象自己与读者在即时沟通,两者之间是主观近距的关系。
如果没有需要道歉的事实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自然也就没有了歉意产生的土壤,且此时又没有了实际的听话人,致歉的语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强调的功能得到提升。表强调的话语标记“对不起”共有如下话语功能。
一是表引起注意类的“对不起”。此类“对不起”经常位于句首,能吸引读者眼球。近年来网络媒体新闻为了吸引读者,常将“对不起”用于标题开头(如例④)。也可以用于其他场合,但较少见(如例⑤)。如:
④对不起!对这三个星座来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百度,2022-03-14)
⑤对不起!!!是信仰就要坚定。(微博,2020-01-01)
二是表顺承类的“对不起”。这种情况的“对不起”经常位于句中,没有了需要道歉的事实和听话人,作为独立小句的“对不起”便开始产生出语篇的衔接功能。一般“对不起”的后句内容是对“对不起”前句内容的进一步说明。如:
⑥……当关系没有那么熟的时候被人侵犯了自己的亲密距离真的无法忍受,哪怕是同性之间。对不起,我真觉得很难受。被人搭着肩膀啊,脸凑近了和我说话啊,全身都僵掉了,非常难受。(微博,2020-01-01)
⑦众所周知,由于采用了更便宜的三星5nm制程,骁龙888 高频功耗翻车了。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骁龙865 超频后,不仅性能可以媲美骁龙888,而且功耗还更低。对不起,骁龙865 可能才是货真价实的“5nm”神U。(知乎,2021-09-09)
三是表转折类的“对不起”。“对不起”还可以表示上一话题与下一话题之间存在着转折的逆接关系。如:
⑧……当模仿,成为全民热潮,当大家都想成为成功的别人。对不起,那是别人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不copy 别人,做原创的自己……(微博,2020-01-01)
⑨杨清柠和毛晨晨分手了?发朋友圈说在一起300 多天了,对不起,最终还是没守住!(微博,2020-01-01)
综上所述,话语标记“对不起”语体特征、语用功能、交际双方距离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话语标记“对不起”的话语功能
二、话语标记“对不起”的产生机制
话语标记用法的产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下文将从“对不起”的演变路径出发来探究其生成的机制。
(一)“对不起”在交流性语言中用法的扩散
“对不起”最初是交流性语言中说话人向具体的对象表示歉意的用语②。这时有具体的听话人存在,说话者客观上与受话人近距互动,说话人在发出话语之前在现实世界中存在某种不利于对方的事件,需要向对方道歉。这种“对不起”歉意程度较高。如:
⑩一个“钉子户”在他三次上门做工作后,终于懊悔地流下眼泪说:“陈书记,对不起,你是要俺干好事,现在我的思想通了。”(《1994 年报刊精选》)
一旦对对方不利的事件在发话之前没有发生,而是在发话之后发生,“对不起”的语用意义便发生变化,其所表道歉义的功能开始弱化,提醒听话人对其不利的某一事件即将发生之意(预警义)开始得到凸显,这时的“对不起”兼有道歉和提醒之意,即表示高程度歉意的“对不起”开始向表示低程度歉意的“对不起”演变。
表示说话人低程度歉意的“对不起”还可以分出四小类:提醒听话人即将发生的事会对其形成困扰(如例○1)、回避对方的问题(如例⑫)、言者虚拟规律对听话人不利(如例⑬)和提醒某一事件出乎对方意料(如例⑭)等。表示低程度歉意的“对不起”在发出之后,会发生对听话人不利的事件,是说话人出于礼貌原则对听话人的一种预警。具体的交际双方存在着即时互动,两者保持着客观近距的关系。如:
○1到了5 月27 日,杨收拾好书包刚从办公室出来,就被两位美方安全官员拦住说:“对不起,我们想看你的书包。”(《1994年报刊精选》)
⑫顾峰:说到美国呢,我问你,哆啦A梦有多少个兄弟姐妹?
王佳一:对不起,你去日本签证的时候问这个问题还差不多。(《一路畅通》,2011-07-12)
⑬宋鸿兵:……如果你不按照我这个来,对不起,你所有的进口关税增加27.5%……(《今日关注》,2010-03-24)
⑭“那你是谁呀?”夏雨问。“对不起,夏先生,请叫我福尔摩星。”刘星摆出一副绅士的派头。(《家有儿女》)
道歉语由高歉意向低歉意发展的情况,“对不起”不是个例。于素霞[11]指出,“不好意思2”可以分为对已发生事实的道歉(“不好意思2a”)和基于预防的道歉(“不好意思2b”)两种情况,这与“对不起”有相似之处③。虽然于素霞[11]没有具体分析“不好意思2a”和“不好意思2b”之间的演变成因,但从上文对“对不起”用法的分析来看,在真实场景中是否已发生需要道歉的事实正是“对不起”功能演变的重要动因。在道歉语中,道歉程度的演变可能是其语义开始扩散的普遍路径。
(二)“对不起”由交流性语言向非交流性语言用法的扩散
非交流性语言中的“对不起”不再具有即时交际的特点。如给对方写信,虽然有具体的交际双方,但不能进行即时的沟通,便是非交流性语言。叙述者在这种条件下使用“对不起”,是想在心理上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主观上创建一个交流的场景,如此,交际双方的距离便发展为主观近距的关系。由于语体和双方距离发生变化,“对不起”的用法得到扩展,从而产生毫无歉意类的话语标记“对不起”。
1.表高程度歉意“对不起”在非交流性语言中的扩散
交流性语言中的“对不起”随着交流方式的改变,还可以用于书面上向某一具体的受话人道歉。“对不起”发出之前,叙述方存在着某一需要向对方道歉的事件。由于不是即时交流,因此将这类“对不起”归入非交流性语言中。不管此时的听话人是否处在能和叙述者即时交际的客观近距内,叙述者用“对不起”都是为了在心理上将听说双方的距离拉近,听说双方距离已发展为主观近距。如:
⑮我在纸条上写了这样的话:对不起,我为以前的事向你道歉。
她立刻明白我的用意,讥笑地点点头,然后说:“你要的书我们这里没有,有这个书你看不看?”(CCL网络语料)
2.表低程度歉意“对不起”在非交流性语言中的扩散
当交际双方不再处于可以即时交际的客观近距时,“对不起”的语义便得以扩散。与交流性语言中表低程度歉意的“对不起”相同,如果“对不起”发出之后会发生需要向对方道歉的事件,即为低程度歉意(预警义)的“对不起”。
低程度歉意的“对不起”在非交流性语言中由于其语体的转变,不仅继承了交流性语言中低程度歉意类“对不起”的用法,还扩散出其他类别的用法。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只是和听话人不能进行即时交际,并不是不存在听话对象,也就是说这类“对不起”一定存在一个具体的听话人或者虚拟的听话对象。先看继承交流性语言中低程度歉意用法的例子,如:
⑯尊敬的布劳恩先生:对不起,我又要写信打扰您了。(《读者(合订本)》)
⑰有的公司就合同规定雇员不得对外(包括同事)透露自己的工资,否则后果自负。这条规定虽然不近情理,但也不妨当作一个招数:对不起,为保住我这泥饭碗,您别多问了吧!(CCL 网络语料)
⑱鼓山人对进投资区的项目要求很苛刻:一是项目必须是无污染、低噪音、高效益的;二是项目用地一亩注册资金必须在10 万美元以上。做不到这两点么,对不起,请君另谋高就。(《1994年报刊精选》)
⑲此外,他又指出,还有战争小说和风俗小说,至于泛滥书市、据称“也反映了现实的”侦探惊险小说,对不起,他没有列入龚古尔学院所代表的潮流。(《读书》)
在非交流性语言中的低程度歉意“对不起”还扩展出新的用法——对叙述者之前的反常行为或结论进行解释。如:
⑳他告诉我,因为那个原因(对不起,我要尊重顾老,永远为她保守这个秘密),顾小梦一直没有结婚,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与弃共投国的潘老结了婚。(《风声》)
㉑原来00 后已经开始读研了,对不起,是我老了!(微博,2021-07-12)
这类“对不起”既可以有真实的听话方,也可能有潜在的听话对象(例⑳)。有时还能用于自言自语(例㉑),叙述者和听话人两者是同一实体,叙述者在主观意识上将潜在的听话人置于与自己即时交际的场景中。从所表语义上来看,“对不起”表示的是叙述者由于自己反常的行为(如例⑳)或滞后的认识(如例㉑)给听话人带来不便,而对听话人表达低程度的歉意。
3.表提醒强调义话语标记“对不起”的产生
表示提醒强调的话语功能产生于非交流性语言中,叙述者将自己的主观想象反映到语言中,“对不起”的主观程度进一步加深。如果语境中没有真实的听话人,叙述者用“对不起”来拉近与潜在听话人的距离,即述听双方是主观近距的关系。这样的语体背景和述听双方的距离,加上在该语境中没有叙述者需要道歉的事实发生,歉意也就不复存在。前文提到交流性语言中表示低程度歉意的“对不起”,其预警提醒的语用功能凸显;而非交流性语言中的表提醒强调的“对不起”由于毫无歉意,仅保留了提醒强调义,提醒强调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话语标记的用法随之产生。
表示提醒强调的“对不起”是一个新兴话语标记。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不起”做单独小句出现的例子共有1880 例。其中,交流性语言中的“对不起”共有1704例(占比90.6%),而非交流性语言中的“对不起”仅有176 例(占比9.4%),这证明“对不起”的传统用法仍然占据着优势地位。在非交流性语言的“对不起”中,高程度歉意类“对不起”有47 例(占比2.5%),低程度歉意(预警义)类“对不起”有121例(占比6.4%)。低程度歉意(预警义)类“对不起”占比比高程度歉意类“对不起”占比大,这证明进入新的语体之后,虽然能表示叙述者对已发生事件的道歉,但是语体的变化和具体听话人即时交际能力的缺失,低程度歉意(预警义)类“对不起”开始占据非交流性语言中的主体地位。表示提醒强调的“对不起”仅见8例(占比0.4%),但这种用法的“对不起”在新兴交流媒介(如微博、微信等)中常见,证明话语标记的“对不起”是随着主观程度的逐步增强而产生的新兴话语标记。
综上所述,语体特征的变化和听说双方距离的变化影响了语言的语用功能,在语言主观程度加深的作用下形成了新兴强调义话语标记“对不起”的用法。
三、结语
研究发现,新兴强调义话语标记“对不起”出现于非交流性语言中,共有引起注意、提醒顺承和转折等三种语用功能。“对不起”话语标记用法的产生与语体特征变化、听说双方的距离都有紧密的联系。从发话之前是否有真实的需要道歉的事件发生来看,“对不起”由表示高程度歉意向表示低程度歉意(预警义)用法扩散。“对不起”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主观程度的加深,听说双方不再是即时交际,现实中也没有叙述者需要向潜在受话人道歉的事件存在时,歉意就得到抑制,而强调的用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
汪梦翔等[7]在总结话语标记“对不起”的语用功能时指出,“对不起”可以分为“承上标异”和“启下引发”等两种功能,其认为例③是“承上标异”类,但“对不起”处在句中的位置,在语篇中不仅有承接上文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开启下文的功能。综合上文分析,除了位于句首和位于句尾的话语标记“对不起”,在句中的“对不起”由于受到句法环境的压制,也逐渐产生篇章衔接的功能。即,除了少数位于句首和句尾的“对不起”,位于句中位置的“对不起”同时具有“承上”和“启下”两种功能,这也是汪梦翔等[7]按照“承上”和“启下”的角度区分话语标记“对不起”的语用功能的原因和不足所在。
注释:
①Eggin[10]认为主客观的距离是一个连续统。本文区分客观距离的远近主要是依据能否进行即时交际。如果能够进行即时交流,则交际双方处在客观近距范围内。
②汪梦翔等[7]认为“对不起”初始用法为表示“无法面对”,如:“我有什么对你不起的,要你原谅?”本文将研究对象严格限制在独立小句“对不起”,因此将其初始意义认定为“道歉”义。
③于素霞[11]将“不好意思2”(表示道歉的礼貌性用语)根据是否发生需要道歉的事件分为“不好意思2a”和“不好意思2b”,这类似于本文将“对不起”分为高程度歉意“对不起”和低程度歉意“对不起”的做法,但其下小类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