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及教学建议

2023-02-28谭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教材中华文化语篇

摘      要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依据新课标的性质和目的,新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方面融入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通过对新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进行统计与分析,提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教学须深入研读教材,挖掘中华文化的育人价值;注重中西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教学设计,丰富中华文化的输入方式;以高考为导向,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关 键 词 高中英语  英语教材  中华文化  教学建议

引用格式 谭璐.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華文化及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3(28):58-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2]。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译林版高中《英语》(2019)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目的和性质,精选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本文探讨如何依托新教材落实中华文化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坚持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一、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统计与分析

新教材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册和选修构成。因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笔者仅选取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共计7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该套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分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新教材在内容选取方面融合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如《诗经》《清明上河图》《梁祝》等文学、绘画和音乐作品,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黄山、九寨沟等自然景观,饺子、火锅等美食,针灸、太极拳、丝绸之路等具有符号意义的特色文化,天眼、中国探月工程等具有时代特点的科技成就。这些元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光芒。此外,新教材中融合中华文化元素的语篇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例如必修三教材第三单元的Reading板块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 Nobel Prize,介绍了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该语篇传达了以屠呦呦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所具备的坚韧不拔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质,体现了责任担当、品德修养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从语篇所涉及的单元板块来说,新教材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的语篇渗透在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 and usage、Integrated skills、 Exten-

ded reading、Project等板块。各板块功能定位明确,有机关联,共同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值得说明的是,在每个单元卷首精选国内外名人名言,既引出话题,又凸显主题意义。例如必修二第二单元Be sporty,be honesty,本单元卷首的名人名言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和革命家蔡元培先生,意为“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这句话强调强健的身体是健全的精神之前提和保障,丰富了文化内涵,以伟人力量引导学生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意义,同时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语篇的呈现形式来说,为顺应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趋势,新教材依托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语篇呈现中国文化元素。新课标指出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3]。在新媒体时代,更强调“看”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新教材借助融合中华文化元素的海报、歌曲、诗歌、视频等多模态语篇,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既有的背景知识,使其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主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例如必修二第三单元的Extended reading 板块A “Precious family dinner”,以珍贵的年夜饭为情境,描述了主人公携妻儿回老家与父母欢度春节的一幕幕欢乐场景,并附图展现了贴窗花、挑灯笼、穿新衣等带有浓浓年味的元素,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领悟春节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主动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教学建议

基于新课标的性质和目标,以及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特点,笔者就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深入研读教材,挖掘中华文化的育人价值

首先,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特点[4]。新教材打破传统教学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内容选取方面增加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然而,一方面受限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文化教学意识,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过多注重词汇语法的讲解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较少关注语篇中的文化知识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囿于教师个体差异,不少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薄弱,对语篇的解读不到位。因此,文化教学活动仅停留在浅层知识的单向传授层面,很难做到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造成学生无法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在依托教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重视文化教学。

为了避免碎片化教学或为考而教的问题,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关注主题意义,制定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5]。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不同的单元板块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探究主题意义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深入挖掘每个单元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例如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Protecting our heritage sites,其话题为“遗产保护”,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提升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Reading板块通过介绍世界遗产遭受威胁的危险处境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意识到人人都有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Extended reading板块作为对Reading板块的补充,围绕单元话题,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探究其对人类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感悟中华文明精神内涵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能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去思考世界遗产的问题,增强世界遗产保护意识,以此深化单元主题意义,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2.注重中西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文化、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化传播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6]。例如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板块两篇主阅读文章都围绕“海上航行”这一话题展开,分别介绍了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和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相关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关于本文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影响的信息结构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积极影响,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在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单元板块间也体现出一中一西的特点。例如必修二第三单元Reading板块介绍了印度婚礼和里约狂欢节,而Extended reading板块则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关于中国家庭年夜饭的文章,体会中国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教师可以整合两篇文本,让学生从起源、习俗、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和融通,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总的来说,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方面强化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避免出现崇洋媚外而全盘西化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发展。

3.创新教学设计,丰富中华文化的输入方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渗透中华优秀文化。教材依托多模态的语篇,生动立体地呈现文化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图表等多模态语篇,设计知识性、趣味性和思维性有机融合的活动,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渠道获取文化知识,通过感知与体验形成一种浸润在文化熏陶之中的英语课堂。如选择性必修四第一单元Honesty and responsibility中的Grammar and usage板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中国科学家黄大年的新闻报道,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文本阅读搭建语言支架,激活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视频的延伸补充,使学生看到一个敢为人先、有情有义的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形象,加深对“诚信与责任”这一主题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

此外,新课标强调文化教学应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为目标[7]。这不是文化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让学生不断加深文化理解并逐步内化成个人行为的复杂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包括宣传栏、社团活动、黑板报、微信公众号等文化阵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浸润在以英语为载体、以弘扬中华文化为目标的氛围中。学生所接受到的文化熏陶越多,越有利于发展其文化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教材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开展关于中华传统节日介绍的专题演讲,根据有关中国历史故事改编英语戏剧表演,以及古诗词翻译比赛等等,在学习活动中感知与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知行合一。

4.以高考为导向,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以高考为导向,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是落实中华文化教学的重要保证。现行的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四层”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其中的“核心价值”包括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近年来,中华文化元素在高考试题中以语篇的形式呈现在阅读、短文填空、书面表达等各类题型中。如2022年高考卷中涉及了中国的茶文化、一带一路、大熊猫国家公园;2021年高考卷介绍了安徽黄山的美景、举办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2020年高考卷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测器、中国新年的装饰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热点将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的素材按照高考命题的特点改编设计成高考题型,让学生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此外,“融入本土元素的主题语篇输出能高效地复习和巩固单元知识重点”[8]。比如在完成选择性必修三第一单元的Reading板块Canada—a land of diversity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国游客介绍家乡自然和人文的多样性。学生将本课所学的词汇、语法、语篇等知识迁移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表达欲望强烈,信手拈来。只有这样,学生在语言输出时才能够用所了解的知识恰当地用英语向世界展现大美中国。

另外,只强调基础知识考查而忽视价值引领已无法适应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趋势。教师应打破只强调词汇语法教学的束缚,重视文化评价。“文化评价是学习者在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文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文化内容的学习。”[9]在具体操作层面,教师应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理解文化承载的价值等方面融入教学目标中,采用量化表、开放性问题或者学习日记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评或互评反思和调整学习行为,实现以评促学。例如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Food matters的Project板块,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录制汤圆、青团、粽子和月饼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食制作的英文短视频,并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引导学生从文化价值、语言表达、拍摄技巧、叙事手法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个人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反馈,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内容的考核才能保障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综上,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好声音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为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新教材借助多模态语篇,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精选了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应当重视文化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中华文化的育人价值,让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的方式更加立体地感知并理解中华文化,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坚定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4).

[2][3][4][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4,1,56,34.

[6] 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34.

[8] 王鉴,江曼.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回应问题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2):3-14.

[9] 何丽芬.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8(03):84-87.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新教材中华文化语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