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产业学院建设研究
2023-02-28李佳明亮毕长春侯莹莹
李佳 明亮 毕长春 侯莹莹
摘要:本文围绕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产业学院的建设,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案例,探讨了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数智化管理的手段,产业学院能更好地关注学生项目实战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现“运教融合”的多元化育人机制,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高校数智管理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借鑒和参考,以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产业学院;新商科;数智管理;高质量发展;教育链深度融合
引言
产业学院,作为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产业链教育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机构,在新时代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特别是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产业学院的建设,以其立足新商科目标,通过数智化管理,聚焦学生项目实战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行“运教融合”多元化育人机制,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本文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案例,旨在探讨产业学院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同时考察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和产业学院面临的挑战,以提出建设路径,为高校数智管理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产业学院介绍
产业学院是指面向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现代产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由高校创建的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跨界性、引领性和多样性等本质特征的新型办学组织[1]。
新时代下,迫切需要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满足经济社会需求。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合作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的构想。高校产业学院应以学生为核心,以能力需求为导向,建立校企、校行、校地、校园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此外,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与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产业领头企业合作,提高供需合作程度。高校需发挥核心作用,提升教师团队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管理机制,实现产业学院建设的愿景。这一努力将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产业的进步[2]。
二、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产业学院建设的提出及必要性
(一)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产业学院建设的提出
2018年12月19日,教育部教职委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新商科”的理念,强调它是传统商科的升级版,通过跨学科重组和现代方法培养综合跨界商科人才,以适应商业模式的变革,促进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新商科是在数字、共享、互联互通商业时代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注重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融入教育,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与此背景相契合,新商科强调数据和智能,而产业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应当与新商科融合。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和产业学院的构思,提出了新商科数智管理产业学院的建设,旨在构建知识跨学科体系,拆除学科壁垒,实施综合性人才培养,以满足数智化时代的需求。这一新型教育组织将在培养未来商业领域的精英人才上发挥关键作用。
(二)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产业学院建设的必要性
数智化时代引发了巨大变革,带来了机遇和调整。网络经济、工业企业的数智化转型以及科技创新,如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业态和跨界融合的出现。这导致了对创新型、实战型、数智化商科人才的高需求。同时,教育领域也受到影响,需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教育改革。
商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挑战,包括招生吸引力下降和就业率下降。因此,商科专业需要适应数智时代的要求,采用数智化管理方式进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三、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立于2008年,以“应用+创新”为核心培养理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注于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培养。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不断提升教师水平,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了以“实践+实训+实习”为特色的教学模式。专业配备了实训中心和专业实训平台,利用实训软件,涵盖六大关键模块,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培养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专业竞赛等方式也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数智化时代,该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协助企业制定战略决策[3]。
四、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问题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相对较短,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缺少经验,因此,产业学院建设还面临以下问题:
(一)对现实经济敏感度不够,缺乏商科教育的生命力
商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能迎合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但是从历史情况看,学生毕业后在辽宁省就业意愿不强,许多学生毕业后回到本土家乡工作,还有部分辽宁的学生去外省工作,留在辽宁省创业人员不多、就业层次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商科教育对现实经济敏感度不够,缺乏商科教育的生命力,也与企业进行“数字化”“数智化”转型发展不匹配。
(二)对产业学院建设投入不够,制约“数”“智”化转型
在数智化时代,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已成为新商科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然需求,但现有的设备和系统需要更新,与市场需求不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在学院虽然引进了一些教学软件和建立了实验室,但这些设备老化、分散,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因此亟需建设新商科数智化管理产业学院以满足现代需求。
此外,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更多的创新。尽管本专业正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更新和完善,但仍然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专业的培养需要更高标准和更高质量。产业的变革和更新速度较快,但专业课程的更新滞后,需要更快地适应产业革命和数智化变革的要求。专业还需要更强调专业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一)打造“产业学院+发展联盟”新商科“数智化”管理产业学院,赋能产教协调发展
由学院牵头,主动联合政府、产业链条中地方企业和行业组织,共建产业学院,各相关主体以“协同育人”角度推进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发展联盟”。依托产业学院凝聚校企的力量,通过新道科技、用友软件以及区域性合作企业等实现“产教”的无缝对接,有效实现学校专业与地方企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升级。通过“数智化”人才的培养,助力企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数智化实验中心、双师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等形式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协同发展新模式。
(二)建立适合商科专业实际情况与需求的新商科“数智化”管理产业学院
中国的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强调培养商科专业学生,提升其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以满足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发展需求。这要求将“数智化”融入学生培养,倡导校企合作,共建“互联网+”商科实践基地,创造校内实训环境模拟真实企业操作。产业学院和企业提供丰富实训岗位,整合资源,实施分阶段模块化教学,涵盖“强化技能”、专业课实训等。这一模式强调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契合。通过“互联网+”实践教学和信息化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高学生的数字时代适应力。学校应与企业、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研究课程和软件,共同开发教材和软件,确保其与行业标准和实际发展同步更新,以保持实用性[4]。
(三)聚焦师资建设,建设实战型教师团队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需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融合专业技能与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
以适应网络经济和技术革新,学校着重建设双师培养基地,改革职员制,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创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体系,招募行业专家与企业管理人员兼任教师,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校还设立产业学院内部师资工作室,实施校企双师合作教学,为教师提供培训,并与企业合作进行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培训,认证教师资格。这些措施有助于打造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
(四)培养适应新的商业领域的复合型跨界人才
新商科强调学生要有新思维,即要有互联网思维和算法思维;要掌握新规则,即掌握开放经济、跨国经济、跨文化经济的新规则;要具有新理论,即具有数字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较好地把握经济动态和内在发展逻辑;要会使用新工具,即会运用数字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的复合型跨界人才,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议加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强化学生办公室软件訓练,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建议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以尽快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
(五)面向就业岗位,调整课程设置
我们遵循学以致用原则,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涵盖专业基础知识,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第二模块包含专业技能,如招聘、培训、劳动关系。第三模块涵盖专业拓展知识,如办公自动化、人际沟通、商务礼仪。我们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调整了课程,避免重复学习。以前的课程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必修课,但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些模块的应用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计划引入一些实务性课程,如《社会保障实务》《办公室工作实务》《档案管理实务》,并将较理论性的内容合并到专业选修课中。此外,我们积极推动校企协同,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引入企业案例和资源,以填补以往项目教学的不足。
(六)突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至关重要,它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需要理论指导,同时也需要实际经验,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然而,研究发现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应用方面相对薄弱。这可能源自教师缺乏实际经验、专业建设缺乏足够的实训经费以及不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也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寻找校外实习岗位可能会有挑战。因此,我们计划通过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开设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课程以及积极争取学生实习机会来改进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
(七)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与十家企业建立校外人力资源实践教育基地,并采用“双导师”制度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校内实践基地利用踏瑞人才测评教学软件,覆盖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六大模块实际操作实践,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岗位训练,有力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校企合作建立了多功能实习实训平台,以数智产业学院为支持,将产业要素与专业教育巧妙融合,共同打造了一个涵盖教育、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和培训服务的综合平台。这一平台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教育机制,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胜任各类岗位的实用技能。
结语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亟需强化产业学院建设,以顺应产教融合的重要性。该专业应积极融入数字化管理趋势,加强校企合作,以数智化产业学院为核心,创建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学生项目实战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升级师资队伍,满足产业需求,并开发新的“数智化”教学资源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可促进高校与产业界紧密融合,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迎合行业新趋势,满足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求。这一专业要持续改革与探索,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推动校企合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求。
本文系2022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基于新商科数智管理产业学院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JKXM20220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姚宇华,黄彬,孙丽昕.产业学院:内涵、困境与建设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2):36-44.
[2]杜茜.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36):346-347.
[3]黄涛,王一岩,张浩,杨华利.智能教育场域中的学习者建模研究趋向[J].《远程教育杂志期刊》.2020(01):50-60.
[4]潘思蔚,徐越倩.数字营商环境及其评价[J].浙江社会科学.2022(11):73-79.
(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