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导向下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机理与策略
——基于长兴县的考察

2023-02-28于佳秋

新疆农垦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城乡数字化数字

○于佳秋

(中共长兴县委党校,浙江 湖州 313100)

一、引言

2003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引领浙江发展、推进各项工作的总纲领——“八八战略”,即立足浙江的八项优势,指出更好发挥八项优势的八项举措。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经过20年的深化发展,浙江省城乡互促共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局面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兴则国家兴”,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经济社会转型,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重要举措,为弥补农村发展短板,赋能城乡深度融合,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带来机遇。但在具体实践中,城乡融合还存在生产要素单向流动、城乡数字鸿沟、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进一步融合意义重大。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以推进数字乡村战略为抓手,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相融合,助推城乡融合发展。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广数字应用场景研发。在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历史交汇期,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浙江省长兴县以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为契机,以城市反哺乡村,着力构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体系,通过数字技术驱动乡村生产方式、治理方式、生活方式变革,走出一条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因此,本文以县域城市浙江省长兴县为研究案例,剖析长兴县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现状、机理与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为其他类似地区建设数字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相关文献回顾

城乡融合最早由恩格斯提出,认为城乡关系发展到最后所实现的就是城乡融合[1]。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最早出现于1984 年,“城乡统筹”最早出现于1990 年。这三个词汇都是对“城乡分割”的否定和对城乡发展关系的研究。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国外学者大多从城市和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联系展开,而对城乡融合的提法较少[2-3]。在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方面,有学者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指出科技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4];也有学者指出把城市与农村、农业、工人、工业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城乡融合[5]。部分学者对追求区域发展平衡而牺牲城市集聚效应持反对意见,认为应在发挥城市集聚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城乡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6]。围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学者指出要发挥要素和产业融合功能,发挥规划对城乡融合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乡村融入城市、城乡互动和城市带动乡村三种城乡融合模式[7]。在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方面,相关研究较少且大多时间久远,大多数学者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信息化促进农村现代化研究。信息化是实现城乡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不仅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还能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二是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作用研究。信息化建设在城乡统筹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发展,相关实证检验也表明信息鸿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途径研究。要根据城乡差异,有所侧重的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功效,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加强城市收集信息的能力,以此更好地辐射农村。

由此可见,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众多,学者从体制机制、政府引导、农村自身建设、改革发展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角度切入的文献较少,虽然能够查阅到部分信息化与城乡统筹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数时间久远。数字乡村建设虽然在2007 年就有所探索,但实践和探索不成体系,随着我国数字化的发展,直到近几年数字乡村建设才被官方和学者重视起来。

(二)本文分析框架

基于以上文献综述,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城乡融合的路径,即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具体路径。数字乡村的概念最早可见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其是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数字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现的乡村治理、生活、生产数据化,从而重构乡村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8]。这也意味着,数字乡村的建立不仅依靠数字技术,而且要在乡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新型经济形态。这里着重从数字乡村赋能城乡产业融合、赋能城乡治理融合、赋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对城乡深度融合进行分析。

一是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产业融合的角度切入分析。数字技术智能决策的精准性、实时反馈的动态性、供需匹配的及时性等优势颠覆了乡村传统运作的小农模式,推动了乡村产业链的提质升级。通过数字技术扩散应用等特点,与传统技术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治理融合的角度切入分析。数字技术通过项目任务、资产数据、建设管理的共享化、可视化,能对由于乡村布点分散、体制僵化等原因导致的乡村治理效率低下、村集体资产盘点不清等问题精准解决,有效打通政府与镇村间沟通、管理壁垒,使村民能方便、快捷获取信息,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三是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的角度切入分析。数字技术在协同管理、数据共享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在模式创新、供给方式多元化等层面赋能公共服务的潜力,能够更好满足乡村散点化、差异化需求。

数字乡村的建设不仅是农村基础设施、信息能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而且会改变农村社会,带来农村观念、制度和生产生活的不断变化。因此,文章以此为分析框架,以长兴县为样本,剖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路径。

三、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长兴样本”

(一)案例呈现

长兴县地处浙江省最北部,与江苏省和安徽省接壤。该县城乡融合的过程大体经历“乡村裂变—乡村蝶变—乡村聚变”三个阶段。乡村裂变阶段主要特征是农户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农村生态污染逐步加重,农村发展处于希望与阵痛并存的状态;乡村蝶变阶段主要特征是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实施美丽乡村行动,长兴县成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的优等生;乡村聚变阶段主要特征是进行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行动,县域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长兴县进入以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聚变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变革历程,标志着长兴实现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的转变。通过数字化改革,城乡融合迎来新契机,当前已建成数字大脑1个,省级数字工厂8个,数字化基地38个,数字乡村通用版100%全覆盖。2022 年,长兴县被评为“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这是长兴县连续四年获得该奖项;“长兴县智慧湖羊”获浙江省数字乡村“金翼奖”十佳应用。2022 年,长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 6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 100 元,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1.5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共同富裕持续推进。其主要做法如下:

1.以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产业融合

在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长兴县以“乡村大脑”建设为主平台,实现乡村数据的实时动态监管,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通过建设县级服务中心5个、县级云仓1个、快递进村服务中心234 个、城区数字生活服务馆18 个,基本上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县域小生态闭环,在数字赋能要素双向流动助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上取得长足进展。一是以“产业大脑+未来农村”模式,推动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依托湖羊、河蟹、茶三大产业大脑建设,通过生产环节“机器换人”,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如以打造“中国湖羊新地标、农业产业新样板、乡村振兴新标杆”为目标,将“数字湖羊”这一特色产业嵌入数字乡村产业、营销、服务、新业态四大体系工程,实现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目前该县已建成省级未来农场1 个、市级未来农场4 个。二是打造电商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农产品营销数字化。长兴县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形成一批有渠道、有体量、有特色的网络电商销售平台,为乡村农产品数字化营销开拓新渠道。例如通过打造“长兴鲜”区域公共品牌电商平台,使得合作社农产品的产品价值和市场需求大幅提升。目前已认证农产品全程数字化认证、标准化生产、平台化营销主体33家,本土加盟分店5家,县外线下或线上营销合作13家,囊括农产品品种32项、产品452款,实现年销售额5 000万元以上,带动销售1.3亿。数字化的丰富运用使得城乡产业加速融合,村民收入持续提升,共同富裕不断向前迈进。

2.以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治理融合

一是依托“未来乡村”应用平台,聚焦乡村治理现代化。以迭代升级的“浙里未来”应用为依托,打造“全链条”“一站式”治理服务平台,实现群众诉求的精准管理与及时处理。目前已实现“未来乡村”应用全县243个行政村全覆盖,长兴“未来乡村”获评浙江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第一批“优秀应用”,并入选省数字化改革成果。如通过整合诚信指数、解纷码、清廉乡村等14个应用为1个“融一码”,实现多业务“一码治理”,使得乡村治理效率有效提升。通过安装人脸识别、空气监测、土壤监测、下水道监测、智能垃圾分类等设备,对社区实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农村社区安全性、便捷性。此外,通过整合线上事项办理模块,打造集找工作、定家宴、问律师、打复印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向村级延伸。通过开通“云上学堂”,对村民进行智慧种养殖、机械化作业、直播带货培训,让数据变身“新农资”,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身“新农活”。二是构建完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如着眼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社会风险研判功能,采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思想,打造了CIG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效地将信息“孤岛”串联成信息“链岛”,自上线以来,整合打通全县56 个委办局、906 类信息资源、11 595 个数据项,约15.25 亿条数据,实现城乡数据资源全面共享,为社会风险研判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通过打通“省矛调协同应用系统”和“基层治理四平台”两大系统,形成“上下贯通、县乡一体”整体治理格局,建立完善配套工作机制,支撑矛盾纠纷调处县、乡、村三级联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136”体系①“136”体系即10%化解在县级、30%化解在镇街、60%化解在村(社区)和网格。初步形成。2022 年,县、乡、村矛调中心分别化解各类矛盾367 件、1 287件、2 942件,占比分别为8%、28%和64%。通过数字化城乡管理,城乡治理主体实现多元统一,城乡治理体系进一步融合。

3.以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融合

一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夯实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石。同城市一样,乡村承接数字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构建软硬兼顾的数字乡村基础工程。长兴依托大数据管理平台和“乡村大脑”平台,建设数字乡村集成平台。该平台分为前端服务端口和后端管理平台。前端服务端口主要是改造升级“浙农码”,后端管理平台分为村级、乡镇级和县级,主要包括便民服务、乡村治理、乡村经营、乡村环境四大板块,通过将三级平台接入“乡村大脑”,数据归集后在“乡村大脑”平台进行清理、监测、分析、展示。通过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实现县行政村以上地区5G网络覆盖率、互联网普及率100%,全县234 个行政村实现“益农信息社”②益农信息社,也叫12316村级信息服务站,属于农业农村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旨在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延伸到乡村和农户,通过开展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培训体验服务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的产前、产中、产后问题和日常健康生活等问题,实现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活信息服务。全覆盖。二是创新县域“数字新服务”,推进乡村服务数字化。缓解民众看病远、看病难,教育资源不对等问题,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长兴推出“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数字商贸”“数字文旅”等民生服务,发挥专网资源优势,均衡城乡医疗、卫生、教育资源,探索城市资源向乡村倾斜的“数字天路”,让村民更为便捷地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此外,通过乡村民生事项数字化建设,农村居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或邮政网点就能办理宅基地登记、港澳通行证件、出国(境)证件、老年人优待证等多种民生服务事项,且80%民生事项能在乡镇一站式服务站办理完成,真正让“村里人”“城里人”享受到同质服务。特别是疫情期间,实现数字技术助力农业企业精准招工、农户精准就业,如将410 家企业1 万余个岗位与求职农户信息匹配,助力疫情期间农业生产复工复产。

(二)机理分析

数字乡村的建设为打破城乡分化状态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供了重要机遇,是推动城乡深度融合进程的加速器,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长兴县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县域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转型,探索出一条以数字乡村建设撬动城乡融合的新路子。基于以上分析框架和做法,本文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产业融合、赋能城乡治理融合、赋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三个方面对机理进行分析总结。

一是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城乡产业融合,首先亟需破除的就是城乡间要素的单向流动,以城市反哺农村。但在对接市场的过程中,小农户面临对接市场效率低、物流成本高、金融支持少、无法预测市场等现实困境。而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快速迭代,在城乡物理世界外,创造出一个无须区别城市或乡村的数字世界,为农户进行电商网络营销创造了基础条件。尤其是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技术的使用,跨越地域限制,打破乡村传统生产的小农模式,带动农村产业走向现代化。长兴在产业融合上以数字平台建设为主,在农产品生产、营销、存储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闭环系统,在城乡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推动了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二是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治理融合,实现城乡社会融合发展。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乡村治理体系还存在短板弱项。如村(社区)工作职能多任务重、乡村治理工作队伍薄弱、法治保障不够健全等,甚至在垃圾分类清运、村庄环境美化、矛盾调解处置机制等方面也有明显差距。数字化建设能有效打通各层级间资源壁垒,有效破解乡村治理效率低下难题,实现垂直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长兴在城乡治理融合上通过构建数字化“一站式”治理服务平台,打造县乡一体治理格局,在城乡治理融合过程中推动了城乡社会融合发展。

三是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实现城乡民生融合发展。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相较于乡村来说,往往具有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城市人口集中而乡村布局分散是城乡公共服务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从成本和建设角度来说提供服务更加经济与便捷。数字乡村建设在赋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发挥出巨大潜力,能够降低公共服务的边际成本,进而为乡村服务百姓、普惠百姓、留住百姓的长远目标指明方向。长兴在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上通过各类民生事项数字化转型,为村民带来社会服务的便捷,推动了城乡民生融合发展。

(三)现实挑战

从长兴实践来看,数字乡村建设在赋能城乡产业融合、赋能城乡治理融合、赋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上成效明显,实现了城乡统筹到深度融合的转变。虽然成效显著,但长兴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挑战:

1.数字设备运维不足,数字思维尚未完全转变

虽然长兴县自2012 年就着手农业物联网应用,起步较早,但后期运维保障不足,社会化资本进入少,大部分软硬件瘫痪于田间现象普遍。甚至存在对部分设备进行大额投入,但是却未能真正使用的现象。数字化设备投入是关键,而运维是其核心。通过对全县从事数字设备、软件开发的公司进行抽样调研,发现存在着农业数字化设备投入后,却对迭代维护鲜少问津的状况,这恰恰表明数字化农业只是投入了设备,并未能运作使用。目前农村各类数字应用使用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农村电商、农村自治、垃圾分类等方面,其他方面应用较少。且存在多数数字化开发以自上而下需求为主,数字化应用更多的偏向政务类,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的应用多元化不够等问题。

2.数字人才引培不足,部分资源共享难度大

调研发现,目前长兴各类信息系统还存在“小、散、重”的问题,导致部分资源融合共享难度较大,有信息“孤岛”“数独”等现象。一方面,数据闭环回流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条线数字信息共享使用权限和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相关数据不能回流基层,造成“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问题。比如,公安、交通、电力等数据尚未直通基层,未能形成数字资源融合共享的格局。另一方面,数据深度分析利用不够有效。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重数据采集、轻分析利用的倾向,尤其缺乏数据深度分析、综合利用的应用功能,对乡村治理、建设、经营提供的精准性对策建议还不够多。此外,本地数字人才培育或招引不足。当前还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无法保障相关人员、企业的能力提升需要。且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开发大部分是外包软件公司,对于他们来说,更在乎的是经济利益,而平台使用者更在乎的是体验感和实用性,从而导致两者之间难以更加融洽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3.数字企业研发不足,本土数字场景建设类企业少

乡村的数字开发不是一个短暂项目,而是需要长期性的跟踪维保。据调研了解,目前长兴的数字场景开发多数借助第三方外来公司。虽然这些公司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人员,但却难以在长兴长期扎根。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稳定性、灵活性、科学性、与时俱进等方面提出专业的需求,这就要求提供技术研发服务的公司能够结合长兴当地农村实际来提供服务。但目前属于长兴本土化的数字场景建设类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在政策扶持方面缺乏对本地数字软件公司相关的政策扶持。2020 年,长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数字经济领域的预算扶持资金为1 000万元左右,但并未明确对本土数字型企业的扶持政策,而现有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设备补助政策门槛很高,例如补助较多的智能制造项目,投资额需达到1 000 万元以上,扶持政策的高门槛导致处于初创期的数字研发企业无法享受到政策红利。

四、共同富裕导向下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策略选择

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是城乡发展的高级状态,也是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发展的主要目标[9]。通过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产业融合、赋能城乡治理融合、赋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的“长兴样本”,明确长兴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能为推动其他县(市、区)系统开展数字化工作带去借鉴与启发。因此,结合“长兴样本”,提出共同富裕导向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深度融合的对策。

(一)普及提升数字素养是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前提

在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普及提升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尤其是提升城乡“数字鸿沟”短板中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是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的重要前提。一是建立城乡居民数字技能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农村对农民开展的各类培训中,以垃圾分类、文明创建、家风家训等为主,而针对农民数字化的培训较少。事实上,应该把农民变成在线移动的“智能传感器”,让农民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全时空在线采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关键时空节点数据,实时扩充数据库,使数字化融入乡村生活的全部场景。建议以网信办发布的《提升全面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为指引,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培育村民参与数字农业、数字旅游、农村电商、数字金融等的数字素养能力,提高他们在参与社会治理、获取城乡公共服务的数字应用能力,加强农民数字安全素养。如可将机器搬到田间地头现场演练,向农民展示如何智能施肥、智能收割,让大家看到实际效果,感兴趣地使用数字技术。二是着力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以《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为指导,积极鼓励部门、企业、学校、农村高技能退休群等多方力量组建帮扶小组,切实提升老年群体参与使用数字技术的意愿和水平,推动共享数字红利。

(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是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力,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乡融合关系意义重大。一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供给,坚持科技强农。硬件上根据地方实际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软件上打造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推广建立城乡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产业升级,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数字赋能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动力源。县域应结合地方实际,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范式。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优化运行机制等举措,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城乡产业融合,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新业态。另一方面,打造城乡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村(镇),形成示范村(镇)为带领,提升全县(市)乡村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系。三是提高乡村科技文化服务质量,提升科技文化普及率。加强科技文化公共服务建设能力,丰富科技文化产品,形成乡村科技文化需求与惠民服务有效对接。同时,完善乡村科技文化建设保障,加大对村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机构设备与人员的投入,组建科技文化普及活动。

(三)加强数字人才培育是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动力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科技人才是内生动力,但往往各地普遍面临数字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对此,一是做好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吸收培养掌握农业科技的年轻科技人员加入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打造一批本土数字化人才,建立本土数字人才数据库,建立数字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招引农业农村科技领军人才,优化数字农业人才队伍结构。二是结合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培训数字乡村复合型人才,引导高校、职业院校在大数据管理、人工智能方面拓展研究方向,推动技能培训向参与式转变。三是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数字乡村建设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此外,在人才待遇和发展机会上适当进行政策倾斜,探索建立长久留才机制,不断壮大数字化人才队伍,激发投身数字乡村建设的热情。

(四)据实开展技术研发是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保障

在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高端的数字技术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现实状况相差较大。因此,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农村,需要考虑农村实际状况,根据农村实际需求做好场景开发。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后,“用”是关键。农民往往对当下见效的数字技术更易接受。如移动社交、数字电商、短视频直播带货等能够较快普及,就是因为既简单又实用。因此,建议一要根据农村实际,开发更易于使用的数字移动应用,切切实实抓住农民所需,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摆花架子。可由多部门联合组建调研组,深入到农村实际,根据农民的场景应用来进行开发,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开展研发。二要对高端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上给予适当补贴。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收种率达到70%以上,发展势头较好。可依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部分优质技术产品进行政策补贴,加快农业产业发展。

(五)深化数据融合应用是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根本

数字乡村的建设,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是方向。乡村数字化开发归根结底是“基础数据+各领域”开发利用的模式,从数字乡村具体实践看,不接地气的产品在农村不长久,关键是要深度整合基础数据采集后的各个应用系统,才能更好地融合其他部门的数据,达到数据应用的创新,同时也能避免重复劳动现象。一是以村作为基础单位,实行各类数据整合统调,以农村数据为基础数据,将各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如可探索较成熟村(镇)的乡村治理模式,实现孵化成功后以软件开发统一模板,数据采集统一规格的模式向全县推广。二是切实把握农村老龄化严重、分散程度高等特点,重点建设高频事项和关键环节。三是吸纳智慧城市建设经验,针对不同产业特色和人口规模的乡村进行因村制宜的数字化改造,厘清数字乡村建设的常规项和特色项。例如可在已有智慧城市治理平台上拓展应用的广度和宽度,将涉农数据吸纳进来,创新数据共享机制,打通涉农数据共享“最后一公里”。

五、结论与展望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数字技术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中的简单应用,更多的是对乡村社会结构的重塑。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城乡融合加速,数字乡村建设的程度为城乡深度融合带来新的契机,这表现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智慧治理、村居环境改善、文化交流互动等多重方面。在案例研究中,长兴在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创造出产业协同、治理融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融合新范式,为其他地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但也要看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虽然数字乡村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但总体来看,全国各地的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如何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路子,仍需进一步探索。因此,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继续深入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路径,总结好“地方样本”,讲好“浙江经验”,为改革发展持续探路。

猜你喜欢

城乡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城乡涌动创业潮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