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内容·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三重维度的阐释
2023-02-28胡承波佟恒瑶石薇薇
胡承波,佟恒瑶,石薇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31001)
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开放包容、普遍交流的世界,是中国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解放全人类、促进全人类实现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马克思关于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达到自由人的联合共同体的深刻思考,结合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上的“天下大同”思想,继承了历届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思想。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起源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实践于现实世界,是对现实世界提出时代课题的回答,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空间。
一、渊源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天下大同”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体要经过从人的依赖性到物的依赖性,最后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发展阶段,并认为最后一个阶段即自由人联合体才是真正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思想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但其价值理念是从古至今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典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发展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世界日益复杂形势、“天下大同”思想的结合,是与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一脉相承的。
(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批判继承并创新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家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对共同体的独特理解。第一个阶段,表现为人的依赖性,称为前资本主义共同体。个体的自由发展受到共同体的限制,同理,共同体的发展要以个体的发展为前提,二者相互依存,劳动在此时是自由的。第二个阶段,表现为物的依赖性,称为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劳动此时是非正常的劳动,也就是异化的劳动。第三个阶段,表现为自由人联合体,也就是真正的共同体。没有阶级、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国家,人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一层面,马克思的共同体贯穿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形态研究的过程。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超越了阶级、超越了国家,在高度生产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在那里,每个人获得解放和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人类共同体的解放、自由而又全面地发展。反之,共同体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人的高度自由发展。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要以历史的条件为转移,结合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去解读。
一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共同体。该共同体的发展程度受到自然条件和人的限制。该阶段属于人类社会刚刚成立,人类按照血缘、地域、语言或习惯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体。按照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思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属于该社会共同体的形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前资本主义共同体大致可以分为原始或自然共同体、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古代奴隶制的共同体、依照语言血缘等因素划分的共同体。首先,原始或自然的共同体,产生于奴隶社会之前,是依照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形成的。此阶段人刚刚从类人猿进化而来,还没有形成私有的意识,所以公有制程度比较高,公有制的基础就是赖以生存的自然所有的土地。土地不归部落、个人所有,是自然的土地,归大自然所有。人们在这种共同体中劳动,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是为了满足自身及家庭的生存需要。随着部落的逐渐发展,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进行劳动生产实践,获得并利用生产工具,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公社在带头人即皇帝或君主的带领下,不断占有土地、开发土地,但在这一共同体下土地所有权不属于所有人,而是归皇帝或君主所有。离开共同体,没有人带领群体去开发土地,分配劳动工具,分工劳作,这样个体就不能离开共同体。其次,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古代奴隶制的共同体。马克思将这种共同体概括为军事共同体。古希腊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小国寡民。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各邦为了生存必须争夺土地。公社逐渐发展成为争夺土地和保障安全的军事共同体。人们有了生存的必需品之后,有时间去思考如何使成员联合程度逐渐加深,就出现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启蒙者,坚守公平、正义原则保证各成员的联合。当这种原则和价值不再充分使每个成员联合、不能满足成员的需要,这种共同体就逐渐解体。古罗马帝国向周边发动战争向外扩张,奴隶制代替了原来的公社所有制,从奴隶身上不断榨取更多的利润,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过程中,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后,依照血缘、语言所划分的共同体,私有的成分占比程度高。在共同体中,逐渐出现了等级差别、城乡对立并形成了等级制,就表现出“家天下”的封建社会秩序。综上,以人的依赖为基础最初三种共同体,是指社会的联合,主要突出了自然对人发展的作用。当共同体的共同所有被个人私有所打扰,这种共同体就遭到了破坏,并逐渐解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的独立性和私有意识愈加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所有制的发展;反之,所有制的采取形式决定着个人和共同体的关系。
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劳动工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人逐渐有了独立性、私有财产的意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类要进行劳动实现自身及家庭的生存。但在之前封建制条件下,以及由于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一部分人没有财产积蓄而不得不出卖自己本身的劳动以谋求生存。不同于自然共同体下的劳动,该阶段的劳动是被资本家不断剥削而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劳动,这是不正常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这一阶段,共同体原有的纽带被“物”所破坏,也就是说共同体在商品经济下遭到了破坏,人不再依附于自然共同体或自然上,转到依赖在私有财产上,依赖在“物”上即依赖商品或者货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共同体妄图实现自身的合理化和普遍化,旨在夺得世界霸权,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财富。虽说较前一个阶段,社会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其本质只不过转变到依赖在商品或货币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现实的经济关系基础之上。人在资本主义所构建的这一抽象的共同体中是异化的,是非正常的状态,只不过用工资的形式掩盖住,仍未实现现实的解放和真正的自由发展。这一阶段的共同体是虚假的资本主义共同体,只是社会形态逐渐过渡的一个暂时性阶段。
三是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真正的共同体)。从实现人的依赖性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这种共同体过渡,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形成的。真正的共同体并不是将人变得怎样,而是回归人本身,回归到人的根本即本质属性,要做现实的人、做活生生的人。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体的个性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充分体现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成为控制社会的真正主体,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成为新的社会关系建构的主题。所追求的自由人、真正的自由人,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目标;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孕育了推翻它自身的武器,也孕育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掌握先进的思想理论,运用物质的力量(暴力的革命)推翻全部的现存制度,实现全部人的真正自由。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下大同”思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当大道行于天下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会选举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国家。信任、诚信、勤俭是良好的品德。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有各自的工作及供养之地。人人追求公益事业,盗窃、害人等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不会发生。从古至今,许多德才兼备的人都在寻找一条大路实现“天下大同”。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各家学派都希望找到一条理想的道路改变现状。在寻找这条道路时,深受“天人合一”影响的古人,将目光投向能容纳万物的天地,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大同思想深刻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本质属性,深刻体现了古人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畅想。“天下大同”激发起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并为人们提供审视世界的标准,所以在不同时期,不断被文人志士提起,成为古人追求理想世界的美好目标。
大道就是包容互鉴、对话协商、共商共建共享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国家间一旦发生冲突,要坚持对话协商,以协商的方式缓解冲突,求同存异,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践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1]5。
(三)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代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以及世界发展形势,提出了相对应的外交政策。由划分三个世界、中国承诺永不称霸到以开放促进国内外发展,再到建立国际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面对波谲云诡、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紧密结合,立足“两个大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回答了中国要推动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建立外交关系等,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党和国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60我们提倡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在全球变局中创新局,在世界变局中化危为机,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世界人民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也促进世界发展。
二、内容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面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应如何谋得自身发展、如何促进世界安全有质量地发展,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完整表述,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58-59。
(一)持续和平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4]人类经历血腥的热战和博弈的冷战,愈加珍视和平这一因素。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的前提。和平对于各国现阶段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至关重要,没有和平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基础。相对和平的环境是由各国共同创立、共同建设、共同遵守的。要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性和核心利益,不霸权、不主动挑起争端。坚持对话协商,以对话缓解争执,以协商减缓冲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纷争,以共生存、共发展为普遍共识,增强全球共治意识,增进彼此互信。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多边思维,构建多元国际秩序,实现多元化共治,共同建立相对和平的国际大背景。
(二)普遍安全的国内基础
和平环境是世界发展的基本前提,普遍安全是各国自身的共同基础。在2020 年,中国充分总结本国疫情防控的经验,并向世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药方和疫情防控的经验,向各国派送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用品,以及一线护士、医生支援非洲国家等。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我们倡导新型安全观,强调各国都有维护世界安全的义务与担当,共同应对安全危机,统筹协调治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建设多边安全机制,提高应对和处理风险的能力。完善安全治理体系,提高合作安全治理能力,推动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我国倡导树立普遍安全的安全观,希望各国共建共享、分享并交流经验,共同建立普遍安全的世界。
(三)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
各国经济繁荣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世界经济平稳运行更利于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二者不可分割。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互动逐渐加深。中国在促进自身发展之时、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绩之时,不忘记帮助同刚建国时的中国一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5]6中国主动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沿着古丝绸之路帮助中西部国家发展,顺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周边国家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担当、中国精神。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兼顾各国利益诉求,加强国际协作与交流,提高国际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加强国际协作能力体系建设,消除经济壁垒,有效避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建立开放性、合作性的世界经济格局。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兴盛并不能说明世界经济的繁荣昌盛,唯有所有国家都实现自身的发展,谋求利益最大公约数,方能形成繁荣的世界。
(四)开放包容的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6]文明因不同而绚丽,文明因交流而灿烂。当今不同国家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基本国情等因素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并有着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才让现如今的世界多姿多彩。文明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地域不同、特色不同,但它们都是各国在自身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瑰宝。尊重文化差异性,建立国家交流沟通平等话语权,消融文化冲突,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运用新兴媒体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明交流、开放包容。
(五)清洁美丽的生态地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3]50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时,要注意时刻保护我们的家园。如今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紧缺等问题被更多人关注。中国力争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倡导使用清洁能源,给世界人民还以宜居的家园、给我们的地球还以美丽的环境。树立世界生态共同体意识,世界各国要齐心协力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从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入手,缓解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必须提高生态产品的质量,运用新兴科学技术,降低产品消耗,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建立新型生态能源结构,合理利用能源,用切实行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保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合理生态结构建立,共筑绿色低碳的生态共同体。广大发展中国家更要以身作则,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共建绿色生态文明观。世界各国更要承担起共同治理生态的责任与义务,大国要承担历史责任,建立友好生态环保技术合作伙伴关系。
三、价值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向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过渡的重要一步,投入了大国关系、国家交往、全人类的根本诉求等因素,注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思想,包含着世界人民对现今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中国积极主动履行大国责任与义务,关于如何促进世界发展、实现世界怎样发展的思考,从全世界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出发,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理念坚持以全世界人类命运为宗旨,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同向同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构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冲突、没有剥削与压迫、能真正实现自我的美好世界。它不是一种空无的理想,而是世界人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现实状态。各国人民的利益离不开当今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安全与和平也离不开各国人民的努力,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天下大同”思想,一脉相承于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国内国际背景不断发展,有其丰富的理论底蕴。在当今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人们逐渐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展现的价值体系也成为人们当今的普遍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世界人民幸福、国际交往等成分,注入了“天下大同”思想,将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上升到新的境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向真正共同体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中国发挥大国担当,带动世界人民树立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作出贡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断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方案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于未来世界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世界更好发展的思考。这一理念是中国参与探讨全球治理模式、认真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与义务、遵守联合国宪章的重要体现,将有效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与当前世界形势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中国威胁论”等抹黑中国言论的强有力回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和为贵与爱好和平的大国,中国从不会称霸,会帮助那些希望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国家,同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一起前进。在历史之变、时代之变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更能回答出全体人民将如何实现发展、实现怎样发展,全球将如何发展、实现怎样发展等系列问题。在新形势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逐渐得到各国的赞同,彰显全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价值追求,日益成为世界的普遍共识。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力
建立“一带一路”、成立“亚投行”,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决心与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62在处理全球问题时,中国以全世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探讨相关措施,为促进各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改善国与国的关系,提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对话的方式缓解冲突。世界格局正处于加速演变中,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呈现出东升西降、南升北落的状态,世界性、协同性治理难题越发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立足现实和全体人类,提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共同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成果。世界历史反复证明,多边主义更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加符合全球人民发展需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世界持续和平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国将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倡导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7]428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于现实世界提出的时代课题的深刻回答,展现出大国情怀和大国担当。全世界的人类命运彼此交织,有利于建立和平、安全、发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