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探析*
2023-02-28田彦秋
倪 亮 田彦秋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学校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各学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体系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创造条件使劳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是摆在学校领导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劳动课程的思想性
(一) 在生活劳动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溺爱孩子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使孩子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一点一滴中培养起来的。学校要与家庭共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必备的生活劳动技能,形成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家校要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指导,学校可以下发家庭劳动清单,让家长督促指导孩子完成日常家庭生活劳动任务。学校也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穿衣服、整理书包、高年级学生花卉养护、厨艺视频展示等比赛活动,让学生感知劳动的辛苦与乐趣,感受劳动者的光荣与使命,在家校共育中快乐成长。
(二) 在生产劳动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生尝试农业生产劳动受到环境的制约。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努力创造劳动实践条件,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劳动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农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开发土地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城市学校可以进行室内蔬菜种植、花卉栽培和小动物养护,设置劳动实践教室,由劳动课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增强同伴互助意识。
人类的智慧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步提升的,劳动工具也在发展、演变。以农业灌溉器具为例,桔槔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完全靠人力;到了汉代,辘轳和翻车经过劳动人民不断改造革新,可以用畜力驱动;隋唐时期的筒车又有了新的进步;明清时期,人们又发明了风力水车;到了近现代,机械自动化灌溉取代了人力,甚至战胜了自然。劳动课不仅可以学会使用工具,还可以让学生在使用工具前了解工具的前世今生,感悟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三) 在服务性劳动中培养服务社会能力
学生应该了解社会,适当参与体验社会服务,从而懂得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逐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在家长协调下去体验小区物业管理,联系相关部门在社区进行流浪动物救助活动,等等。这些社会性服务不能靠一时的心血来潮,要在行动前进行调查、准备,然后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做好安全防护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随机应变;活动后还要进行反思总结。学生在服务性劳动过程中发展筹划能力,在关注他人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尊重每一位普通劳动者,感悟到那些为社区默默付出的保洁、保安、物业工作者的可敬、可爱,从而形成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情感。
二、明确学段劳动内容要求,提高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核心素养开展劳动课教学,明确各学段劳动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提高劳动育人的实效性。下面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制作了《劳动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供老师参考。
表1 劳动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
任课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本年级的劳动教育任务进行细分,细化到每学期、每月、每周。教师不要把劳动课当成活动课去上,只参加劳动活动不等于劳动教育。真正的劳动教育要身心结合,为什么要劳动,怎样有条不紊地展开劳动,运用哪些工具和技术手段,结果如何,有什么收获等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还要适时检测劳动课的目标实现度,把劳动课重视起来,珍视劳动教育的艺术与价值。
三、丰富劳动实践活动方式,突出劳动教育的社会性
(一) 劳动实践内容突出社会性
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兴趣选择适宜的劳动内容,突出社会性。例如,在设计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活动时,可以进行衍纸作品设计展示活动,夏季举办扇面设计制作赠亲朋活动,春秋季节开展风筝制作、比赛等;在设计新技术体验任务群活动时,可以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开展“设计学习用品大赛” “自装赛车、无人机展示赛” 等。让学生感悟和体认传统工艺的价值,感受工匠精神,初步具备亲近新技术的情感,充分认识劳动创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劳动实践方式突出社会性
劳动实践活动除学生独立自主参与外,一般以学校、班级、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活动方式开展,内容围绕10 个任务群,结合学校、当地环境条件适当调整,目的是以劳动实践为载体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社会性。开设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提升家长育儿观念和素养,争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一致,力量整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实践,既能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增长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还能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将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探索劳动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劳动课程的实践性
围绕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设计教学,可采用“四步走” 教学模式,一般用3 课时完成。下面以三年级的一节生产劳动实践课“种雪里蕻”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步: 筹备策划,创设情境(第1 课时)。
1.根据每班试验田的实际情况策划怎样合理使用土地。
2.讨论怎样选种,翻地。可让学生捐献菜种,可申请学校支援解决种子问题。翻地工具选择锄头和镐,由学校提供。
3.分工。6~8 名学生分成一组,学生自主选择任务,组长负责调控,并按照破垄、浇水、撒种、培土、轻踏等任务分工填写表格。
4.商议具体劳动实践问题,设计制订个人劳动方案,做好实践准备。
第二步: 劳动实践,技能指导(第2 课时)。
1.明确分工,严明纪律。听从指挥,不乱动劳动工具,注意劳动安全,不要伤到自己和他人。
2.劳动实践,因地制宜。老师和同学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灵活采取应对措施。
3.技能指导,强化合作。雪里蕻的种植过程:破垄—浇水—撒种—培土—轻踏。教师现场进行劳动技能的指导,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注重品质,强化合作意识。
第三步: 反思交流,理解感悟(第2 课时)。
回放或回顾劳动场面,谈感想。围绕劳动过程体验、成果评价、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与意义,感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鼓励学生以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同学为榜样,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
第四步: 持续实践,提升素养(第3 课时)。
1.任何一项生产劳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种植雪里蕻,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三两天浇一次水,大约7 至10 天就可以出苗,出苗后,要减苗、松土、浇水,及时拔掉生了病虫害和长势弱的小苗,并把密集的小苗移植到花盆里,拿到教室内种植。这一过程中可以与科学、美术、语文等其他学科融合,学习种植方法,写观察日记,把植物生长过程用连环画等形式记录下来。在劳动体验中不断提升劳动素养。
2.根据各学段任务群,构建以劳动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引导学生养成从个体到集体,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不间断劳动的习惯,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觉完成值日、扫除任务,有为家庭、为社会义务劳动的思想意愿,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五、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构建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杜绝单一打卡式评价。下面几个评价表仅供参考。
表2 家庭生活劳动任务评价表
表3 生产劳动评价表
表4 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表
学校不仅要把劳动课纳入课程表,还要不断充实劳动内容,丰富劳动活动形式,扎实推进各学段任务群的稳步落实,让劳动教育切实为培养人服务。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活动层面,偶尔干干活,出出汗,不等于劳动教育,在干活出汗的同时要让思想和心灵受到洗礼,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达到身心的统一,效率的最大化,逐步引领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形成爱劳动的思想,成为爱劳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