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金秋龙珠情

2023-02-28王宏志

大理文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龙珠板栗树白族

●王宏志

说起龙珠,我并不陌生,也曾经到过几次,虽说地处偏僻但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曾经是松桂的鱼米之乡,有“小上海”之称。这里人杰地灵,是鹤庆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清代曾出秦、桑两位文武进士。20世纪80年代,龙珠人杨金凯荣获世界青年锦标赛男子花剑冠军,获“运动健将”称号。根植于这一片热土的风物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0月金秋的一个美好日子,我跟随媒体朋友又一次走进龙珠,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醉美乡愁的人文风情,采访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和见证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圆了尽情体验和探游龙珠的美好心愿。

龙珠村隶属鹤庆县松桂镇,我们驱车从松桂老街北端向东往北行驶,穿行在已硬化铺就的龙珠公路上,路两旁的松树、棠梨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杂木林迅速从车窗外掠过,眼前是一片绿色的山野。车子缓缓下坡逐步接近龙珠,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沿途看到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看!那翻波涌浪的稻田全是金灿灿的一片,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金子般闪烁着,田野全部被金黄色的谷穗覆盖了,沉甸甸的谷穗好像一群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羞答答地低着头。秋风轻拂金色的海洋,荡漾起环环波纹,一层赶着一层,那黄澄澄的谷穗在微风中时起时伏,好像翻滚着的金色波浪,还吹来阵阵飘香,沁人心脾。大家欣赏着那金子般的谷粒,停下车走近田边,轻抚一株株稻穗,稻皮磨得手心痒痒的。远处,是与蓝天白云相辉映的幢幢新楼,还不时传来踩踏打谷机的声响。原来是勤劳的龙珠人已在挥镰开割,唱响了秋收的序曲。

龙珠“新娘”分外娇

蜿蜒行驶8公里即到军营自然村,这里就是龙珠村委会驻地。在小学门口下车,步行到村委会时,突然呈现的一道靓丽“风景”让大家眼前一亮。最美“村官”、龙珠村委会主任赵建菊领着一群身穿龙珠新娘装的白族妇女热情地迎了上来。看!她们个个头顶“龙珠尖尖帽”,身穿白色衬衣,外着红色坎肩,胸前扣子上挂着一串新华匠人手工打制的银链子。肌肤白嫩,面带微笑,独具特色的打扮显得更加楚楚动人。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手机,不停地按动着快门,都想留下此刻她们最美的容颜、最美的画面,定格最精彩的瞬间。

龙珠白族新娘装是独具特色的传统白族服饰之一,它的风格不同于鹤庆甸北的白族妇女服饰。最明显的就是在头饰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俗称为“龙珠尖尖帽”。这个头饰综合了甸北白族少女头饰的优点,用蓝布做头巾,白丝线镶边,蓝白相间是它的主色调,包裹着尖尖的发髻顶在头上,寓意“头顶蓝天衬白云”。不知何时起作为龙珠白族妇女新婚之后回门穿的装束,便一直保留了下来。虽然只在龙珠小范围内流行,至今仍鲜为人知,但作为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一朵瑰丽的花朵也在人们的关注中逐渐大放异彩!

古法造纸传“非遗”

龙珠妇女 奚锡钧/摄

身穿龙珠白族新娘装的村主任赵建菊最惹人注目,自然也就成了龙珠的形象代言人,是媒体当天采访的对象也是此行的向导。她首先向大家介绍的就是龙珠手工造纸。她向我们介绍,手工造纸又叫“土法”造纸,是指不用机械或仅用非常简单的机械来生产纸张的造纸工艺。在传统手工业日渐消减的今天,龙珠村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以纯枸皮为主要原料,从选料,蒸煮,漂白,洗涤到打浆,抄纸,晾纸,每一步都由人工完成,每一步都是匠心独运。古法造纸生产出的白棉纸色泽洁白、纸质细腻、厚薄均匀、轻盈柔软、透气性好,还能防虫侵蚀,经年不变色,多用于茶叶包装和字画、古籍装裱。一千多年前,龙珠村手工造纸作坊生产的白棉纸,就因质地优良而誉满省内外,如今,传统的手工造纸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至今仍然是老百姓的一项主要收入。目前龙珠传承下来的土法造纸技艺工坊有6家,尹旺松家获省级非遗传承人,获州级非遗传承人有张国弟和杨富军两家,获县级的有三家。鹤庆的手工造纸技艺于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赵建菊带领大家,来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尹旺松手工造纸传习所。尹旺松热情地站在大门口前来迎接,并和我们一一握手。走进大门就看到一个别致的农家小院。北边的墙体上悬挂着一幅《鹤庆白族手工造纸技艺简介》,笔力遒劲,介绍了龙珠棉纸的特点、生产的主要工序及历史以来获得的声誉。转向东边是一幢古朴的木楞房,沿着楼梯上去是一个三开间的展厅,摆放着抄纸用的刷子、簾子架。这些看似古朴简单的东西,经千载传承,龙珠人用显得粗糙却极为灵巧的双手造出一张张薄如蝉翼,韧似锦绫的白棉纸。初见这些原始工具,我大为惊叹,不得不佩服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为华夏文明、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西楼房的屋檐台上走去,转进南阁楼,发现里面放着尹旺松一家生产的样品和获得的荣誉奖状,最显眼的是2014年获得“云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称号的匾牌。楼下的屋檐台上,摆放着枸皮样品和刚抄出的纸,女主人站在操作台前,熟练将吊起的纸帘子在纸浆水里向前往后晃两晃,取出纸帘子,将一张成型的纸,轻轻地与前面的放在一起,迅疾展示了鹤庆棉宣纸、花草树叶纸的抄成过程。北边是小平房,里边存放着正在晾晒的白棉纸。

在南阁楼上,大家边喝茶边听尹旺松介绍,今年他已53岁了,15岁跟着父亲学造纸。如今已有38年的坚守,他继承了以枸皮为主要原料的古法造白棉纸,这种白棉纸韧性好、耐久、不易烂,主要用作包装普洱茶和月饼、抄佛经、写毛笔字和糊窗户。他还制作了大小不等的四五种小册子供书写。传承古法又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了独特配方的鹤庆棉宣纸是很好的书画纸。又创造出将花草树叶融进其中的棉宣纸,配上各色图案,可用来裱窗子、写字、作灯罩。这些产品通过网络订单、与人合作等不同形式,远销上海、江苏和深圳。

走出尹旺松家,又来到张国弟家,只见一位年轻的妇女正在晾晒白棉纸,一小间一小间的晾纸房,整齐林立,墙壁上晾满了新抄出的层层叠叠的白棉纸,足有100张之多。就像古代科举考试时贡院的一个个“号房”。西屋的楼下是三开间的样品陈列室,顺着三面山墙放置的货架上摆放着极具特色的纸张,还有书香墨韵和名人墨迹展示。张国弟十分热情好客,急忙给大家泡茶,女主人热情地递上糖果和新鲜水果。张国弟一一给大家展示他生产的各种白棉纸,介绍他的最新成果和生产经营情况。与尹氏产品对比,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都代表着龙珠手工纸传承和发展的最新成果。

龙珠手工纸,史上曾有“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棉纸誉西南”的赞誉。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千年传承的手工造纸技艺,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风雨桥上诉衷情

紧接着就直奔龙珠风雨桥。龙珠风雨桥位于河头自然村,坐北向南,横卧在漾弓江上,属双孔木桥,桥长26米,宽3米,高度近6米(含桥亭),离水底约9米。是鹤庆县境内迄今为止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座风雨桥,也是大理州范围内石木结合桥梁的第一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龙珠风雨桥的桥基由青石砌成,桥面下垫圆木龙骨、上铺木板,再建桥廊,结构紧密、牢固。桥亭为土木结构,青瓦铺顶。两侧为桥门,体现出建桥者对建筑完整性的追求,也是古桥的一种美学传统。根据资料考证,龙珠风雨桥建于明代,后几经修葺;桥东侧门墙壁上嵌有一块碑,记载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进行重修的经过。近年,政府数次拨专款进行维修,2012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珠风雨桥 奚锡钧/摄

站在风雨桥上,美女主任赵建菊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富家公子和村庄一女子相爱了,他们许下山盟海誓,要相爱到天荒地老,却因封建世俗的原因,两人被迫分离。那一天,女子撑着油纸伞,身穿一袭红衣等待着她倾慕的公子一起私奔,痴痴地望着桥的彼端,苦苦等待着公子现身。终究,望眼欲穿成为泡影,让痴心女子伤心欲绝,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之夜离开了村庄,从此杳无音讯。公子默默祈愿,愿化身为桥,不论风吹日晒,不论狂风暴雨,都等待着女子的归来,只为等她再次撑着油纸伞,着一袭红衣,从桥上走过。

后来,这座桥成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象征,命名为“风雨桥”。从此村里逐渐形成了一个风俗,婚嫁的女子都要来桥上让新郎背着走过风雨桥,寓意“携手走过风雨桥,风风雨雨度一生”。从此,风雨桥上披着嫁衣的再也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现在,好多外地游客途经松桂,会携带爱人慕名而来,只为携手走过“风雨桥”。

讲完故事,她动情地说:“龙珠风雨桥等待你的到来,你来了,风雨桥变得更加多情;你走了,风雨桥变得更加痴情。风里雨里在桥上等你,龙珠风雨桥永远期待你的到来!”当天我与妻子同游风雨桥,携手走过风雨桥,并在此合影留念,期许携手走过风雨桥,风风雨雨共度一生的美好夙愿。回顾我和妻子风风雨雨、不离不弃,一路走来的26个春秋,这不正是我们用漫漫岁月同心共筑的“风雨桥”吗?

板栗飘落降支香

离开风雨桥,赵建菊主任和龙珠白族“新娘”们领大家去降支香观赏板栗古树、捡板栗果。赵建菊娓娓而谈,如数家珍:降支香盛产板栗,是龙珠的特产。降支香板栗软糯香甜,吃后口留余香,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中秋佳节,举家团圆,共同赏月,在月光下品尝月饼、葵花籽和煮熟的板栗、毛豆、核桃和玉米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历经岁月的积淀,对降支香板栗的回味更加久远。

龙珠地处漾弓江中下游,是漾弓江流域的山间小盆地。龙珠小坝子从河头村起,止于降支香附近的南山麓。漾弓江流经龙珠小坝子时,特地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形成一个月牙形的河川地带,这里气候温和、风景秀丽,也造就了极具知名度的龙珠降支香优质板栗。

降支香距村委会驻地5.7公里,100多户人家散落在山与山之间的漾弓江臂弯里,宛如一颗颗珍珠,连缀在漾弓江这条绵延的长丝带上。漫山遍野随处可见的参天板栗古树郁郁葱葱。降支香板栗达2000亩左右,600多年树龄的古板栗树就有100余株,300年以上树龄的有500多株。最粗大的古板栗树要六七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拢。600年以上老板栗树长得枝繁叶茂,硕大的叶片下藏着累累硕果,风一吹,都能吹落几个硕大的板栗。每一颗板栗都很饱满,由青色变成了棕色,挂在树上咧开嘴笑。

谁都吃过板栗,往往会说,好吃,挺甜的。殊不知,有一种板栗,绝不仅仅是这种味道,这就是龙珠板栗。只要吃上一颗炒熟了的龙珠板栗,保证你又尝到了板栗中一种新的味道,这种味道将深刻在舌尖上转动,调动味蕾,让口水顺着牙缝、舌根、舌尖四溢横流!

大家在古板栗树下,随手捡拾风吹落的板栗。剥开板栗,金黄的栗仁,表面光滑如镜,似硬似软,薄薄的果皮似有似无。把它送入口中,稍稍咀嚼便全部溶化,无碴感,不粘不硬,只有满口无处不在的舒适的填充感,这就是龙珠板栗的“糯”!搅动舌尖,舍不得大口咀嚼,更舍不得囫囵咽下,只想让它在嘴中停留、品味,其实它已慢慢溜进了胃里。回味着它的香、品味着它的糯,剩下的是越来越明显的淡淡的散失不掉的甜,沁在舌尖,挥之不去。这就是龙珠板栗的“甜”。香、甜、脆、糯,淀粉较多成了龙珠板栗的标配。板栗的口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功效,深受大众喜爱。板栗既能生吃,也可熟食,板栗干、板栗炖鸡、糖炒板栗、油炸板栗、板栗蒸肉、板栗红烧肉都是日常的美味佳肴。

赵建菊风趣地说,小时候,常听过这么一句话:“八月十五前后,去到降支香,切勿弯腰系鞋带。”原来,降支香的田间、地头、山上、路边、一直到家门口,都是板栗树,走到树下,若系了鞋带,主人准认为你顺便偷捡了香甜可口的大板栗。要知道,那时候的板栗,仿若降支香人的眼睛一样珍贵呢。今天,我们踏上这片沃土,身处板栗林,听着板栗掉落的声音,看到的是捡板栗人脸上满足的笑容。这片见证了降支香人历史的林海,承载着的是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降支香板栗每年的产量有60多吨,可为全村增加60多万元的收入。

如今,即使不系鞋带,降支香人也会热情地捧来香甜的大板栗,路上遇到的几位老人不就是很好的见证吗。假如不小心被掉落的板栗砸到头,那也没关系,这是幸福在轻敲着咱们的脑门儿呢!板栗树是龙珠人的致富树,板栗是龙珠人为之自豪的特产,是村民得以致富的骄傲。龙珠的降支香,因有了板栗而显得更有灵气,因大片的板栗树而显得更加清幽。

一天的采访活动意犹未尽,美丽的傍晚已经来临。看远处那一轮夕阳,整个龙珠坝折射着稻海的金光。太阳收起了少女般的脸庞,将余晖洒满天空,留下一片晚霞,一丝丝清风轻拂着一株株稻穗,留下阵阵稻谷飘香的气息。

我爱龙珠这片土地,在稻田的尽头是一座不高的山,那就是龙珠山。站在山顶,传承非遗白族手工造纸的传统村落,见证龙珠岁月变迁的古老风雨桥和金黄的稻谷尽收眼底。那波澜壮阔的稻海,与四周翠绿的群山、古板栗林和白族龙珠新娘绘就了一幅美丽天成的画卷。

龙珠,天上的“飞龙”,地上的“珍珠”,高贵而优雅,让我们寄情龙珠山水、龙珠风物、龙珠风情,留下最美金秋的龙珠情吧!

猜你喜欢

龙珠板栗树白族
我们捡起板栗时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板栗树下打坑集水技术
《龙珠》故事 真正迷人的时代早已过去!
鸡足山的板栗树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红包王
白族敬酒歌
苦参汤联合龙珠软膏治疗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41例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