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周陆上体能对短距离游泳一级运动员专项成绩与生化指标的影响
2023-02-28王兴芝韩天娇李宇俊蔡绮君
王兴芝 韩天娇 李宇俊 蔡绮君
(1.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20;2.广州市水上运动管理中心 广东广州 510000)
游泳是一项在水中借助自身的力量,需要运动员克服人体在水中的形状阻力和摩擦阻力,采用肢体动作同水作用,产生推动力,使身体向前游进的水中活动。竞技游泳是一项以快速力量(每下动作)和力量耐力(多次重复)为主的运动项目[1]。按照项群理论划分,游泳运动应属于体能类项群,在竞赛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充足的体能进行支配,因此,体能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讲至关重要。
陆上体能训练是游泳运动员日常体能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泳训练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通过环境的改变激发运动员训练的兴奋性,提高训练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与核心稳定性控制能力,提高运动员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肌肉的柔韧性来保持整个训练计划的平衡[2]。
因此,通过系统、合理的陆上体能训练可以有效增强运动员的绝对体能和爆发力,提高运动员整体运动表现,这是现代游泳训练的显著特点,也是今后游泳训练的趋势。该研究通过对短距离游泳一级运动员进行为期16周的陆上体能训练干预,结合训练监控的部分体能指标,探讨陆上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生化指标以及主项运动成绩的影响作用,为陆地体能训练提高运动表现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陆上体能训练与短距离游泳运动员专项成绩的相关性以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该研究选取了市级运动队短距离游泳一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运动员5名,女运动员3名,年龄13~16岁,训练年限5年以上。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与游泳陆上体能训练有关的学术论文,为该文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和文献支持。
1.2.2 实验法
陆上体能训练安排:每周进行2次训练,每次训练90min。准备活动:筋膜松解5~10min,心肺功能热身5min,动态拉伸15~20min。陆上肌力训练:主要涉及下肢力量、背部力量、下肢爆发力、柔韧性和无氧能力。下肢力量训练以深蹲、单腿蹲、火箭推动作为主,渐进式增加运动负荷(12RM×6组~6RM×3组),背部力量以渐进增加负荷的引体向上、划船为主(12RM×6 组~6RM×3组),下肢爆发力以各种增强式训练为主,无氧能力采用各种冲刺跑、无氧蹬车以及TABATA训练,柔韧性主要以训练前的筋膜松解以及训练后的静态拉伸为主(含PNF拉伸)。
1.2.3 指标测试法
指标测试包括运动素质测试和生理生化指标测试。其中,运动素质指标包括坐位体前屈、垂直纵跳、引体向上最大重量、深蹲、无氧功率,按照测试要求分别对实验前后的相关运动素质进行测试;生化指标测试包含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红细胞数量、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压积以及血红蛋白,血液生化指标前后分别进行2 次测试,早晨训练前空腹静脉采血,用sysmax21 全自动六分类血球分析系统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运动成绩测量为运动员训练干预前后自身的主项成绩。所有指标测量完全依照常规测试细则和规范完成。
1.2.4 数理统计法
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对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计算、筛选。原始数据由Excel储存,并建立数据库。数理统计运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所得测试数据进行Wilcoxon两样本秩和检验统计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著差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短距离游泳一级运动员陆上体能训练前后运动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
2.1.1 训练前后力量指标变化情况
力量素质是游泳运动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3]。游泳运动员对水施加力量越大,人体获得的向前的动力也越大[4]。该研究力量测试指标选取了深蹲和引体向上2 个指标,其中深蹲测试指标主要反映运动员下肢整体最大力量,引体向上采用最大负荷进行测试,主要反映运动员背部最大力量和上肢力量的大小。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16周的陆上体能训练,1RM深蹲实验前为84.2(74.9,94.7)kg,试验后变为98.4(84.5,114.9)kg;1RM 引体向上实验前为17.8(11.8,24.2)kg,试验后为22.0(12.7,23.3)kg。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引体向上和深蹲力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1.2 训练前后下肢爆发力及柔韧性的变化情况
下肢爆发力是影响游泳运动员出发和转身动作的重要指标之一,纵跳是评价人体下肢爆发力和弹跳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5]。而柔韧性是指人体各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游泳运动员需要较好的柔韧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由表1 可以看出,经过16 周的陆上体能训练,运动员垂直纵跳由训练前的38.7(35.0,47.2)cm变为训练后的39.6(33.0,44.3)cm;坐位体前屈指标由训练前的18.6(17.2,22.7)cm 变为训练后的18.7(15.4,22.3)cm。可见,训练后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和柔韧性均有小幅度的改善,但改善不是很明显。
2.1.3 训练前后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变化情况
无氧运动能力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测定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对监控运动训练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峰值无氧功主要反映肢体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机械功率的能力,也就是评价通常所说的爆发力,它的值越大,其爆发力越强;平均无氧功率主要是指全力运动过程中输出功率的平均值,反映肌肉维持高功率运动的能力,即评价通常所说的速度耐力,值越大,说明速度耐力越强;功率下降率和最小功率分别反映骑行过程中功率的下降幅度和功率的最小值。
从表1可以看出,与实验前相比较,运动员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有较小幅度的提升,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最小功率中位数为8.7(7.3,9.1)W/kg,实验后最小功率中位数为5.0(4.7,6.5)W/kg,实验前后运动员最小功率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训练后运动员的最小功率明显低于训练前,提示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增强。
表1 运动员训练前后运动素质指标的变化结果
2.2 短距离游泳一级运动员陆上体能训练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生化指标是游泳项目进行训练监控的有效工具。表2 显示,运动员血尿素氮实验前中位数为7.5(6.4,7.7)mmol/L,实验后中位数为4.1(3.5,5.0)mmol/L,实验前后运动员血尿素氮呈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出运动员对训练量有较好的适应。运动员肌酸激酶实验前中位数为272.5(198.5,652.0)U/L,实验后中位数为166.0(103.0,212.3)U/L,实验前后运动员肌酸激酶呈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经过陆上体能训练,运动员对训练强度有较好的适应。与实验前相比,运动员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压积降低,红细胞体积增大以及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出现了较好的适应性变化,其中血红蛋白指标的持续上升,是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的表现,这让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容易发挥出良好水平,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表2 运动员训练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2.3 训练前后运动员主项运动成绩变化情况
Stewar 认为,优秀运动员每次比赛的成绩都会在1%左右波动,因此,成绩提高0.5%以下皆无显著性意义[6],表3为不同运动员成绩变化幅度。经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经过16 周的陆上体能训练,有63%的队员具有1%以上的成绩变化幅度,有37%的队员主项提高幅度有0.5%以上。其中,李XX提升3.80%,崔XX提升3.57%,提升幅度较明显。
表3 运动员训练前后主项成绩的变化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训练监控是运动训练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通过监控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与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存在一定关系[7]。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括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运动员的素质,它是构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泳是一项以技术(减少阻力,增加推动力)为主、体能为基础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因此,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对其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8]。
短距离游泳主要包括50m 和100m 的各项泳姿比赛,对运动员的爆发力、技术动作及心肺功能水平要求较高,相比中长距离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和挑战性。短距离游泳项目力量训练应以重力量、少次数、无氧训练为主,该研究中采用渐进式增加负荷的方式进行陆上体能训练,结果表明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蔺琳[9]研究发现,通过10 周的陆上体能训练,实验组游泳运动员的上肢、下肢和腰腹力量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薛清心[10]通过12 周陆地体能训练后,发现运动员的引体向上、垂直纵跳、30m冲刺、主项打腿成绩均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与该研究结果相类似,通过陆上体能训练,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指标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
运动员机能状态评定是运动医务监督的一个主要部分,良好的生化指标水平是提高竞技状态的必要条件,而并非能直接影响运动能力的增强[11]。所以充分了解运动员生化指标水平,有助于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准,有助于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预防过度训练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协助教练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做出合理及时的调整。
游泳属于周期性运动项目,神经、肌肉系统、心肺系统经常承受重复单一的刺激,容易出现疲劳。生化训练监控中,血尿素指标主要用于评定运动量大小和预防过度训练,在较长时间运动负荷时,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大量分解代谢供应能量,引起血尿素水平升高[12]。肌酸激酶主要用于评定运动强度的大小,是预防运动员肌肉损伤的重要监测指标。该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6 周陆上体能训练,运动员的血尿素和肌酸激酶相较于训练前有显著降低,说明运动员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适应性反应增强,疲劳恢复状况较好。与训练前相比较,运动员的红细胞数出现上升,反映出随着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骨髓生成细胞的代偿能力超过红细胞数的破坏速度,运动员机能水平上升;血红蛋白上升说明了运动员的机能改善和竞技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短距离游泳项目成绩与运动员身体全面发展水平关系十分密切,专项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专项成绩的提高[13]。陈志明[14]研究发现,通过陆上体能训练,运动员的蛙泳和蝶泳成绩均得到了提高,其中蛙泳项目的运动员提高成绩均高于蝶泳运动员,原因在于蛙泳这种泳姿对力量的要求较高。该研究中,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陆上体能训练显著提高了运动员训练的效率和水平。
游泳项目是一项综合运动员技术、战术、体能等多方面素质的竞技性项目,需要进行多角度全面的训练监控[15]。陆上体能训练是竞技游泳体能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水上体能训练的补充和调节。该研究采用16 周针对性陆上体能训练对短距离游泳一级运动员进行干预,研究发现,训练后运动员的坐位体前屈、垂直纵跳、引体向上最大重量、深蹲最大重量以及无氧功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最小功率指标改善较为明显。训练后的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红细胞数量、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压积以及血红蛋白指标均出现良好的适应性表现,其中血尿素氮和肌酸激酶出现明显的适应性改善。训练后运动员的主项成绩均具有1%以上的成绩变化幅度,其中2名运动员的成绩提升超过3.5%,提升幅度较明显。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提示在青少年短距离游泳训练中穿插陆上体能训练是提升运动员身体素质,延缓肌肉疲劳,提高运动表现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