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02-27杨志勇
杨志勇
(会宁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会宁 730700)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会宁县牛产业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工作思路,以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养牛示范、冻配改良、青贮技术推广为重点,采取政府引导、部门帮建、农户投资、项目带动的办法,促进了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养牛规模稳定增长
目前,全县牛饲养量 13.5万头,出栏3.5万头,较2021年同期分别增长8%和12%,养牛总收入达到6 000万元。依托扶贫整村推进养牛项目,引进以秦川牛为主的良种基础母牛7 580头,投放13个乡镇,46个村,4 571户,大大增加了繁殖母牛群,为牛产业扩量奠定了基础,建成东南部肉牛产业集中区,全县母牛饲养量达到2.8万头,占肉牛总存栏量(3.5万头)的80%。
1.2 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全县形成了散养户繁育,小区和规模场户育肥加贩运,山区农户饲养母牛繁育犊牛,川区兴建小区(场)育肥的山繁川育布局。通过扶持养殖企业发展,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户繁、场育、龙头企业收购、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1.3 养牛技术全面推广
一是在整村推进养牛示范村推广了暖棚式牛舍;在肉牛养殖小区推广了全封闭式牛舍,配套了控温、饮水、通风三个自动化和阳光板采光补温等现代设施设备。二是加快推广玉米秸秆青贮养牛技术。在养牛小区、规模养牛户、奶牛户配套建设了永久性青贮池,采取县上扶持大型揉丝机和青贮菌种的办法,促进发展,散养户采取地面堆贮、土坑衬膜等简易青贮方法,青贮数量逐年增加。三是坚持推广暖棚圈舍、青贮饲料、冻配改良和疫病防治四项技术,促进了肉牛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四是品种改良步伐不断加快。以南德温肉牛品种为主,年完成冻配改良5 000头以上,今年前半年已冻配6 500头。肉牛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
1.4 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县有畜牧技术推广中心,乡镇有畜牧站、冻配点、液氮供应点,村有防疫员,形成了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各乡站通过公布服务电话、冻配点承诺上门技术服务等方式,为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我县牛产业纵向上比,有较大突破,但横向上比,尤其是与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建设的要求相比,发展慢、规模小、水平低、差距大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有: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养殖和思维走势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对肉牛养殖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识还不明确,发展肉牛养殖的积极性还不高。
2.2 饲养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散养户,农本型和粗放经营的观念根深蒂固,养牛水平低,常年饲喂干草,不使用青贮饲料,精料补饲又跟不上,造成肉牛个体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部分小区和大户,圈舍不规范,青贮和粪污处理跟不上,标准化程度不高。
2.3 整村推进养牛示范村后续管理不到位,母牛巩固率低
全县共投放基础母牛7 580头,现存5 060头,流失2 520头,母牛巩固率66%。究其原因:一是没选对村,异地移民搬迁村,当年农户还未入住,投牛后,无法进行饲养管理,造成大量出售。二是没选准户,没有把爱养牛,有条件能养好牛的农户选为示范户,造成项目验收后,母牛被出售。三是部分养牛村耕地面积小,田间道路建设滞后,发展养牛观念上不能及时转变;饲料跟不上,投放牛后巩固率低;四是牛只投放后部分乡镇管理不到位,未落实项目合同责任,对流失的牛只,没有限期购回补齐,投牛还犊的制度流于形式。
2.4 牛产业缺乏项目支撑,资金投入不到位
会宁县不是养牛大县,在肉牛小区、玉米秸秆青贮、母牛保护等重点环节缺乏项目支持。部分养牛小区基础设施建成后,资金短缺,青贮饲料没有走在投产之前,导致饲料短缺,达不到设计规模,效益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严重制约着牛产业的发展。
3 建议及对策
3.1 明确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县情,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肉牛业集中突破,使牛产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3.2 确定发展目标
实施《庄浪县优质肉牛产业化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全县建成百头以上肉牛育肥小区(场)25个,发展5头以上养牛户2 500户,百头养牛社(小区)100个,千头养牛村30个。
3.3 突出工作重点
以养牛小区、规模养牛场和千头养牛村和秸秆青贮开发利用为重点,积极促进肉牛饲养方式转变。采取以规模养牛场(小区)为重点的大群体大规模育肥和以养牛户为重点的小群体大规模繁育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川区乡镇,大力兴建百头以上肉牛育肥小区(场)。在养牛基础好的山区乡镇发展3-5头母牛养殖繁育户,为川区肉牛育肥小区提供优质牛源保障,不断推进“山繁川育”的牛产业发展布局。
3.4 强化发展措施
3.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深入宣传开发牛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发展养牛的县内典型,激发干部群众发展养牛的积极性,引导全县农村群众彻底转变农本畜观念,树立养商品肉牛的观念,把养牛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来抓。
3.4.2 配套现代科技,提升产业质量 一要在巩固和完善乡镇畜牧站冻配改良点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农村能人参与肉牛冻配改良,扩大良种覆盖面,逐步建立千头以上养牛村都有冻配点的全覆盖肉牛改良体系,为提升产业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二要在山繁区,持续推广暖棚圈舍养牛技术。三要加快推进玉米秸秆青贮,努力实现肉牛饲喂方式的转变。着力抓好肉牛育肥小区和重点养牛村的青贮示范,力争使全县秸秆青贮利用率达到70%以上。四要提升肉牛养殖水平。积极引导规模场、养牛小区和养牛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从场址布局、圈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套、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提高肉牛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3.4.3 完善产业链条,增加产业效益 要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运营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知名品牌、拓宽销售渠道等环节入手,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扶持和民间投资等方式,争取新上牛肉加工项目,拓展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采取“龙头+中介+农户”模式,积极组建庄浪县肉牛养殖合作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建立互利共赢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牢固树立品牌即市场的理念,依托“平凉红牛”商标,规范生产,规范运作,开拓市场,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