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北部牧区肉牛改良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02-27曲蕾
曲 蕾
(通辽市扎鲁特旗畜牧业良种繁育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9100)
内蒙古通辽市具有几十年肉牛品种改良的经验,现通辽肉牛基地已通过商务部认定,成为国家首批59个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之一。通辽市北部牧区主要指通辽市扎鲁特旗北部四个苏木(乡镇),其中包括格日朝鲁苏木、乌兰哈达苏木、巴雅尔图胡硕镇和阿日昆都楞镇,以下简称“北部牧区”。北部牧区具有辽阔的天然草牧场和丰富的水资源,对发展肉牛改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通辽市北部肉牛改良发展现状
1.1 通辽市北部肉牛业资源现状
北部牧区占地约为68.2万hm2,属于山地草原地貌;地域辽阔资源禀赋,是通辽市唯一一个天然草原畜牧业与设施建设畜牧业同步发展的地区,也是肉牛改良的优势条件。现通辽市扎鲁特旗已被列为东北肉牛带重点旗。北部牧区作为通辽市现代畜牧业建设区域,已设置改良站点437处,改良员437人,并配备先进改良设施437套;其中示范型改良站点20处。这些条件是改良北部牧区肉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力保障。
1.2 通辽市北部肉牛业品种现状
“中国西门塔尔牛”作为通辽市培育的我国6大肉牛品种之一,现已完成品种培育验收。推广的“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方式已初见成效。以北部牧区巴雅尔图胡硕镇南萨拉嘎查为试点,建设养牛示范村1个。现全嘎查已实现牛冷配改良全覆盖,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扎鲁特旗政府正在打造“扎鲁特草原牛”区域公用品牌,弥补草原肉牛品牌空白,提高品牌溢价增值能力,可持续带动北部牧区肉牛产业发展。
1.3 通辽市北部肉牛业改良现状
目前,全国现有69个黄牛品种,其中科尔沁黄牛与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后获得适合于本地区生长繁殖的科尔沁肉牛新品系,现北部牧区肉牛改良已经初见成效。本阶段的肉牛多为肉乳兼用型,已基本呈现科尔沁肉牛的体貌特征,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较原来传统黄牛明显提高。
2 通辽市北部肉牛改良存在问题
2.1 北部肉牛业改良难以集中
北部牧区冬季舍饲,夏季放牧;养殖点多、面广、线长,尤其在格日朝鲁夏营地地区,养殖分散且放牧地点不固定,肉牛改良不集中,改良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养殖户的需求。
2.2 北部肉牛业饲养水平参差不齐
肉牛饲养粗放,标准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北部牧区无霜期短,缺乏优质、高产、中早熟的青贮玉米品种,青贮加工调制技术有待提高。二是养殖基础设施薄弱,北部牧区基本以半放牧半舍饲为主,牛舍简陋,混群饲喂,缺乏专用犊牛舍,致使新生犊牛腹泻、咳喘等发病率高,死亡率在10%以上。三是饲养管理不到位,缺乏母牛补饲意识,致使母牛繁殖率低下。
2.3 北部肉牛业农牧民改良意识不十分强烈
北部牧区农牧民改良意识薄弱,对肉牛改良效益的认知欠缺,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守旧。受养殖习惯、观念等影响,仍存在劣质种公牛本交现象,牛品质较差。改良员虽然数量多,但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制约了北部牧区肉牛改良的发展。此外,部分农牧民将优质母牛犊出售,导致后备母牛外流。
3 通辽市北部肉牛改良应对措施
3.1 针对通辽市北部牧区肉牛改良情况优化肉牛种群结构
针对北部牧区肉牛改良的复杂情况,一是引进优质种公牛,对放牧区肉牛进行本交改良。二是休牧期开展同期发情,方便统一饲养、统一管理。三是针对舍饲和半舍饲的牧户推广人工授精改良。四是对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等推广肉牛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缩短优质母牛繁殖周期,实现肉牛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
3.2 针对通辽市北部牧区地理特点发展不同养殖模式
一是推广TMR饲喂模式和青贮、苜蓿、燕麦等生产技术,提高牧草品质和利用率,保障饲草料有效供给。二是分群分段饲养。根据肉牛的生长状况、实际月龄、育肥模式等不同需求,对牛群进行分群分段饲养,既节省资源,又方便管理。三是依托北部地区优质草牧场繁育良种犊牛,推进适度规模育肥。引导北部优质公牛犊向中部流动舍饲育肥,逐步实现“北繁南育”。加快北部牧区肉牛产业高质量持续快速发展,实现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3.3 提高通辽市北部牧区农牧民改良意识
科技培训是发展北部牧区肉牛改良的技术保障。一是通过发放蒙汉双语宣传单、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媒体平台宣传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讲解肉牛改良的重要意义,提高农牧民肉牛改良意识。二是对改良员开展常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完善冷配站点体系建设,实现肉牛冷配站点“五有化”。三是通过政策补贴、企业回收等方式,集中购买农牧民待售的淘汰母牛,并对回收的淘汰母牛统一销售。同时抓好牛市、屠宰加工与育肥,形成产业链相互依赖。
4 通辽市北部牧区肉牛改良发展前景广阔
北部牧区肉牛改良形势复杂、任重道远,需要各级政府、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密切配合,以科技培训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全面推进北部牧区肉牛改良,为通辽市畜牧业健康高效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