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02-27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局

地质论评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会科技服务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局

在中国科协、自然资源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行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1月29日在京成功举行。研讨会以“传承百年地质精神 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为主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学会百年奋斗历程,描绘未来发展蓝图。现将会议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会议基本情况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中国地质学会第 40 届理事会理事长钟自然出席会议并讲话。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金发致开幕词并作会议总结。

张玉卓在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地质学会始终秉承“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团结一代又一代地质科技工作者,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同脉搏,在推动地质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地质工作新要求,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深化党建强会、繁荣学术交流、建设一流期刊、普及地质科学、深化国际合作、培养举荐人才、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学会工作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中国科协授予多项全国荣誉,在中国科协综合评价中总成绩名列第一方阵,在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张玉卓强调,中国地质学会要团结引领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优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实实在在的新贡献。一要当好桥梁纽带,在引领地质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斗上展现新气象。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科技社团发展道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和落实党建强会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学会党组织政治保障作用,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要不断健全联系广泛、服务会员的工作体系,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传承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生态,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筑牢地质学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二要心怀“国之大者”,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砥砺新作为。要找准学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目标定位,积极主动在服务国家地质工作中心任务上找问题、作文章,充分发挥学会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中的独特作用,不断提升发展和服务效能,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地质学科发展前瞻研判,聚焦地质工程技术难题集智攻关,打造多层次学术交流体系,开展多类型科学普及活动,完善多渠道集思汇智机制,提供评估评价、标准研制等多元化公共服务,进一步打造一批具有地质行业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服务品牌,奋力开拓学术新赛道、科普新天地、智库新平台、开放新空间。三要持续深化改革,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学会中谱写新篇章。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要求,积极探索学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以改革聚合力、强动力、增活力,不断完善党委政治把关、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办事机构执行、各分支机构协同的学会治理体系,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不断增强学会的组织凝聚力、学术引领力、社会公信力、国际影响力。要深化开放协同,加强与国际地科联等国际、国别科技组织的实质性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外籍科技人才联系服务制度和机构,强化国际科技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地质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广华在讲话中对中国地质学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学会下一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地质学会不负时代使命,在引领地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在服务地质工作者、服务地质行业中取得突出成绩,在赓续和传承宝贵地质文化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得到全国地质行业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社会公信力、行业影响力、会员凝集力、机构运行力达到国内科技社团领先水平,成为推动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地质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全国地质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中国地质学会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地质事业的新形势新机遇,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新部署新要求,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养高素质地质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王广华对新时代地质事业和中国地质学会工作提出了五点希望。一要坚持政治统领,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地质学会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制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理论短板、技术瓶颈和制度障碍,推动地质理论和找矿技术创新。二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服务地质科技创新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组织高水平学术年会和专题学术会议,搭建科技洽谈交易平台,促进地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大国际一流期刊建设力度,打造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科普体系。三要坚持公平公正,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举荐平台。统筹金银锤奖、黄汲清奖等科技人才奖项,加大人才举荐工作力度,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建立学术诚信体系,引导带领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四要坚持开放合作,着力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设置,积极筹办国际地质类学术会议,加大国际化人才培育,推动提升我国地质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五要强化学会自身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中国地质学会分支机构建设,扩大会员规模,优化会员结构,提升会员质量,在支撑服务自然资源事业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创造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钟自然作了题为“引领地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铸就中国地质学会事业发展新辉煌”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地质学会一经诞生,就把引领地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学会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同脉搏,百年奋斗历程和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二是始终坚持推动地质科技创新,三是始终坚持促进人才培养与成长,四是始终坚持开放引领与团结合作,五是始终坚持传承弘扬地质文化。迈入新时代,中国地质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地质学会要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中国地质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李金发在致词和总结中表示,中国地质学会从1922年艰难初创到2022年硕果盈枝,从第1届理事会到今天的第40届理事会,从创立伊始的26人发展到如今拥有8 万多名会员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地质学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地质报国服务人民,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推动我国地质学发展壮大、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地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地质学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地质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四个面向”,坚持推进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初心不改,坚持科技报国服务人民使命不改,坚持传承弘扬“三光荣”精神不改,为把中国地质学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会继续奋斗。

会上首映了中国地质学会百年华诞纪录片,发布了学会百年华诞系列纪念丛书,包括大事记、纪念文集、省学会和分支机构简介及奖项获奖名录等,并向荣获首届学会会士代表颁发证书。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约翰·卢登,海外华人地球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义明,美国地质学会总干事兼首席执行官梅勒妮·布兰德,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青年工程师、未来领袖委员会主席菲拉斯·布·迪亚卜,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党委书记、大队长丁正江向大会致辞。

海外华人地球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周义明博士致辞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 约翰·卢登博士致辞

原地矿部部长宋瑞祥,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孟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在京部分两院院士,学会副理事长及常务理事,中国科协有关部室、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中国矿业联合会等单位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及局属在京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邀请侯增谦、毛景文、吴福元、金之钧、林君五位院士围绕我国地学领域前沿性、引领性、突破性成果与进展作特邀报告。报告会由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研究员主持。侯增谦院士报告的题目是深部过程与成矿系统:若干研究进展;毛景文院士报告的题目是我国矿床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吴福元院士报告的题目是我国花岗岩研究的挑战与机遇;金之钧院士报告的题目是自然界有氢气藏吗;林君院士报告的题目是地球物理勘探装备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二、会议取得的成效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充分体现了“传承百年地质精神 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主题,肯定了学会百年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示了地质报国的行业形象,促进了地质精神的弘扬升华,凝聚了地质行业戮力同心的奋斗力量,坚定了新时代学会工作发展的方向,必将在全国地质行业留下深刻的集体记忆,必将对中国地质学会工作发展、对地质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突出传承引领,凝练总结学会百年历史经验。无论是学术研讨会前期筹备、材料收集整理还是相关研讨分析等,都重点突出了思想引领的作用。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回望,得出了中国地质学会一百年来的发展史,是一部科学报国与服务人民的历史,是一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地质人才培育与成长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地学走向国际、联结世界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地质科学精神与文化积淀传承的历史。回顾百年来中国地质工作和中国地质学会的峥嵘岁月与历史成就,激励着广大地质工作者更要责无旁贷的接过先贤前辈们的时代接力棒,一往无前地继续奋斗。

二是扩大宣传交流,行业内外取得广泛影响。百年华诞,既是中国地质学会重要历史节点,也是全国地质行业的光辉时刻。会议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光明网、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人民日报、北京科技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普时报、腾讯、中国地质学会资讯等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全天累计有 800 余万人次通过各大直播平台收看了大会盛况,在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充分体现了学会的影响力、凝聚力。尤其是各位领导在会上作的重要讲话,不仅对学会百年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对新时代学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舞了人心、振奋了精神。

三是收获精神财富,有力指导下一步工作。以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为标志,各项纪念活动筹办工作千头万绪,难度很大。在中国科协、自然资源部和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坚强领导下,纪念活动领导小组指挥有力,各工作机构和有关方面相互配合、精心组织,各有关单位积极参与、热情支持,确保了各项纪念活动圆满成功。纪念活动中收获的精神财富必将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做好学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行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中国地质学会将以成立100周年大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对科技社团工作的新要求,认真贯彻张玉卓书记、王广华部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方向引领,坚持“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学会”的总目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坚定的践行引领地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心使命,更加紧密的团结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服务地质事业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上不断取得更大成效,奋力谱写学会下一个百年美好篇章,开创学会新一个百年辉煌未来。

一是党建强会,强化学会的政治思想建设。中国地质学会将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学会系统落地生根。要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强化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党建强会”,充分发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地质科技社团党建效能。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传承和弘扬优秀地质文化,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引导和教育广大会员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建言献策上来。

二是坚持“四个面向”,履行“四个服务”根本职责。中国地质学会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对科技社团工作的要求,更广泛的把广大地质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汇聚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不断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更加主动承担地质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学会的时代使命,在党和国家奋进新发展征程中努力展现新作为,以实干实绩彰显新形象。

三是把握定位,着力构建学会新发展格局。中国地质学会将充分结合地质行业和学会工作实际,切实在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深度融入行业发展与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战略支撑能力,持续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学术社团组织,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沟通地质行业与政府部门的桥梁、联系地质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纽带、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的高地、贯通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队伍的通道、连接国内和国际地学界的窗口、传承和弘扬优秀地质文化的平台,着力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学会新发展格局,在服务地质行业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效。

四是守正创新,为行业和社会提供更好公共服务。中国地质学会将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持续支撑服务地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力。完善地质人才、成果和技术评价与行业自律体系,服务地质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期刊出版资源集约运营和科学数据汇聚共享,提升科学知识传播服务能力。完善集思、汇智、聚能机制,聚焦“卡脖子”、强基础等重大问题和需求,持续促进地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增强科学决策服务能力和智库建设,提升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水平。深化地学科普机制改革,打造智慧传播、多方协同的地学科普生态。增进对国际地质界的开放合作,加强参与国际地学科技治理和国际互助互认工作,提升中国地质科技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是强基固本,加强学会的自身组织建设。中国地质学会将坚持推进依法办会、民主办会,加强常务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组织建设,夯实学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障。强化统筹协调与管理,加快构建完善的秘书局、理事单位、分支机构、省级地质学会及会员服务中心的融合协同机制。增强团结联系服务能力,加强对地学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地学科技骨干、海外地学科技人才联系服务。丰富和健全会员发展、服务及管理机制,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业态领域地质工作者的联系服务。推动与港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吸纳境外会员及港澳台科学家在学会任职,积极设立对外联系服务机构、境外分支(代表)机构,推动学会组织建设效能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学会科技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学会分享
科技助我来看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