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3-02-27周玄德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育人思政旅游

周玄德(湖北经济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的育人作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被反复强化。随着“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在高校中的不断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旅游文化类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蕴含的哲理和思政元素也较充实,有学者关于思政元素和旅游文化知识融合下开展教学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对旅游文化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也较多,集中于地方性知识在旅游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以及服务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课堂设计等方面。

但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要素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思政元素下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制度保障及质量评估等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以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教育活动,构建思政教育制度保障体系,为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体现

(一)丰富了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要素的教学开展,一方面增强了多元化的活动类型,包括实验实训、实地考察、文创大赛、参观交流以及相关社团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也能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精神;同时融入了多元化的科研活动,包括科研立项、项目参与、论文写作等,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思政元素下以文化育人的价值凸显,如课程承载和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在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课程实践教学涉及的祖国的壮美河山、民族的优秀遗产等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既注重在知识传播中融入思想引领,又注重在思想引领中凝聚知识底蕴,实现教书与育人润物无声式的融合。

(二)保障了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体系的构建,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织机构的建立在整个实践教学中起到协调、监督管理等作用,实现了理论实践思维向具体实践教学的转变,“课程思政”教学标准指导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工作;“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的资源包”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保证;“师资培训计划”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与能力;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机制中,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课程思政”的投入;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对于实践教学效果有一个反馈和推动作用,以上相关制度保障体系均为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锻造了德才兼备的旅游行业接班人队伍

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多元化实践,为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助力。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为指导思想,以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为课程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旨在构建一个“三全育人”课程体系。通过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既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了专业实操技能,又塑造了良好的价值观,为旅游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措施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文化支撑,旅游文化类课程承担着旅游文化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角色,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双重培养目标,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要素深化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德育素养的协同育人,加速实现旅游业高端智库建设。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旅游文化类课程体系,紧跟时代发展脉络,秉持专业知识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体系,包括内容设计、教学制度保障、质量评估等,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培养爱党爱国,有社会责任感、有职业素养与道德、爱岗敬业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打下基础,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元素下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遵循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全员参与性、育人性、适用性、先进性等原则,组建思政教学团队,依托旅游文化类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思政教学目标为指导,共同梳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融入点,形成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的映射。同时,考虑到旅游文化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思政教学团队将针对旅游文化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融入点进行不断挖掘与更新。

紧紧围绕旅游文化类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旅游山水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等旅游客体文化,将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予以显现化,比如通过典型案例的可视化,让学生体会旅游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中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学习旅游建筑文化中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精神;感悟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纪念地景区所带来的中国人民勇敢卓绝、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等,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知识的前沿性和行业发展的动态性,会予以调整更新。

1.模块一:基于GIS系统对多元地理数据空间分析(示例:“一带一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价值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强化道路自信

知识目标: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自然、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深入理解国家重大决策的核心内容与核心突破点。

技能目标:掌握基于GIS系统对多元地理数据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步骤以及难点的处理。

2.模块二: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与实践(示例:红军长征地理信息系统)

价值目标:学习红军前辈的革命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险,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强化学生理论自信。

知识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始时间、路线、经过省市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

能力目标:学习点、线、面多元数据在一个系统中有机集成,多途径可视化展示、以及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

3.模块三:实地数据采集+数据的空间可视化(示例:中国旅游扶贫地分布在哪里?)

价值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数据、搞调研、建系统,让学生深入了解党和政府扶贫攻坚所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贫困区面积不断缩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让学生了解国家建设成就,强化制度自信。

知识目标:了解旅游扶贫提出的背景,明晰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掌握旅游扶贫规划的基本要素。

能力目标:学习野外实地数据采集方法;学习地理数据的空间可视化,学习多时相地理信息、多尺度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技术,以及时态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方法。

4.模块四:实地数据采集+GIS实践(示例:红色革命根据地空间分布的GIS实践)

价值目标:学生通过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空间展示,并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判断,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出的英明决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知识目标:了解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内涵、特征,掌握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能力目标:学习野外实地数据采集方法;学习地理数据的空间可视化,学习不同数据的空间叠加,学习点数据之间空间距离的计算。

还可以从以下方向融入思政要素,开展相应的GIS视角下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如通过“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集中分布在哪里?”“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究竟有多丰富?”“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你知道都有哪些吗?”等问题传递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爱国主义熏陶等,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等目标。

(二)思政元素下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制度保障

“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的第一道防线。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1.搭建“课程思政”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组织协调部门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其中组织协调部门可以由负责教学的院长牵头,组建“课程思政”领导班子,负责相关部门协调等事宜;“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系系主任带领专业教师、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组建。

2.制定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标准:依据培养目标,结合新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标准,指导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工作。

3.建设和规范“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为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凸显课程内容的德育元素,应根据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组织专业团队建立并规范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学的资源包。

4.促进“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和成果评价:(1)制定师资培训计划,组织旅游文化类课程团队教师参加师德培训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训;(2)健全教师考核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之中;(3)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课程思政”课题研究、项目立项时适当倾斜。

(三)思政元素下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

在各部门对旅游文化类“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设计体系的合理性、有效度做出评价的基础上,要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从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督导听课、教学纪律约束等方面建立规范性制度约束下,分别从课程实施与管理阶段、课程建设阶段两个层面,采用多元主体、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见表1),具体如下。

表1 多元主体下全过程育人评价

1.课程实施与管理阶段:学生、专业课程教师、督导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该阶段评价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实施全程评价,包括督导对于实践课程的听课记录评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教学纪律约束等规范制度下对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表现的评价;学生自我心理成长以及思政教育获得感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课堂内外的外显行为评价。

2.课程建设阶段: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学校管理部门、督导、思想政治课程的专家、行业专家等为这一阶段的评价主体。该阶段为总结性评价,以调查问卷打分为主,主要判断课程是否实现了一定的立德树人目标,为发展旅游文化类“课程思政”,完善课程体系提供有力依据,其中行业专家主要对学生实践教学参与下的成果适合行业需求及学生综合素养的评定。

3.课程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结合课程实施与管理阶段、课程建设阶段的评价结果,分别给定不同的权重并进行加权求和,用以表征思政元素下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水平,剖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目标的实现情况,指导“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方案的再优化,其中参与计算的课程实施与管理阶段的评价结果是通过对多次活动计算平均值得到。

三、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重点把控

(一)多方面综合考虑确保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在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应秉持社会发展需要、行业需求等原则进行动态优化,引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型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做好“课程思政”是关键,可以从思政元素、思政手段、思政对象、同向同行四个方面考虑。

1.把握思政元素的前瞻性:在充分挖掘旅游文化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强化育人意识,把思想政治学习作为业务学习的一部分,尤其是要关注最新思政教育政策、动态和问题,确保自己行走在思政教育的前沿。

2.提高思政手段的引领性:“课程思政”是要挖掘和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功能,既注重在知识传播中融入思想引领,又注重在思想引领中凝聚知识底蕴,实现教书与育人润物无声式的融合。专业课教师应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吃透教学素材的内容,深入挖掘背景资源,以文化育人,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实践性和针对性。

3.紧跟学生群体的时代性:专业教师不仅要“备好专业”,更要“备好学生”。只有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时代特性,才能“对症施治”。“课程思政”依托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深入学生生活,通过课间交谈、微信互动等多种渠道,了解他们关注的话题、习惯的表达方式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课程思政”教育手段。

4.推动同向同行的协调性:专业课教师要时刻关注思政课程动态,把专业课程放置在“思政教育”的大局中,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确认、支撑和巩固思政课的要点、观点,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协同育人效应,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多环节层层把关确保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教学评估的科学性

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采用多主体、全过程育人评价模式,牵涉相关环节比较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细化其质量评估与优化的内容。

1.评价依据的标准化设计:在实践课程效果评价中注重知识和能力评价的基础上,细化情感、态度、价值等思政元素作用下的德育评价指标。其中,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应考虑每个活动内容思政元素的特性。

2.相关领域行业专家选择:结合实践课程内容,选择联系最为紧密的多家用人单位,形成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可以由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将知识技能、德育培养应用于“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中。

3.不同评价成绩占比确定:不同的成绩占比确定方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的最终水平,因此考虑在主观、客观赋权的基础上来确定成绩占比,其中在主观赋权的主体选择上,主要以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程的相关专家等为主,可以适当纳入一部分学生。

4.质量评价优化方案拟定:在对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成果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形成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并对提炼出的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予以剖析,并结合多方力量给出解决方案,进而对实践教学体系予以优化提升。

(三)多方法齐发力确保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课程中,是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与实践课程讲授的契合。

1.案例教学法:设计旅游文化类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契合的实践性教学案例,结合精细化的教学环节,借助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强化探究式的展开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认知认同。

2.项目驱动法:立足旅游文化类“课程思政”目标导向,策划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政元素有机统一的主题项目,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不同小组独自实施落实、完成,依托互评、答辩的方式相互优化,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职能技能水平,强化学生旅游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3.信息化教学法: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可视化旅游文化类“课程思政”教育载体,提升学生的体验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力。同时,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旅游专业、旅游行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四、结语

本文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拓展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多场景化,营造了3S空间技术驱动下实践教学的多样化,促进了实践教学成果的多元化,实现教书育人的多功能化。同时,构建了多元主体、全过程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探索了单次活动的过程评价与全课程链整体评价的有机融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过程监督、终极评价”的多环节把控循环机制。因此本文在完善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提升专业品牌化建设,助力打造一流课程,也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育人阵地提供了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旅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