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军目标工作的目标情报分析流程构建研究*
2023-02-27李铮
李 铮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 210039)
在军事学语义下,目标可被理解为作战过程中为实现己方作战目的而采取行动的对象。目标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作战计划,关乎作战成败,因此不仅目标其概念古已有之,围绕目标开展的分析、选择、打击、评估等一系列目标工作一直在作战指挥过程中不可或缺。
在美军作战条令规范中,情报是目标工作的基础,了解敌方意图和实力,描述目标和目标系统特征,预测评估行动效果,情报在目标工作方方面面发挥关键作用。目标情报是美军围绕敌方目标进行分析生产,专用于保障目标工作的全源情报产品,用于指导情报部门生产目标情报的目标情报分析流程作为目标工作周期的“内流程”,既具有目标工作特色,又符合情报分析的内在机理。结合情报分析理论,基于美军目标工作情报需求和目标情报分析实践方法,构建目标情报分析流程,能够为我军目标工作和目标情报分析生产提供有益借鉴。
1 美军目标工作的作用定位和情报需求
1.1 美军定义下的目标和目标工作
按照美军定义,目标是“在和敌方交战或采取其他可能行动时,所认定为敌方提供某种功能的实体或对象”[1],根据定义,可认为目标具有实体属性和功能属性。实体属性是指目标是作战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为己方针对目标实施行动提供现实基础。随着作战拓展到陆海空天电网等多域作战环境,目标的实体属性也随之向多域化发展,除存在于物理域的典型目标外,网络空间中例如网站、数据库、通信节点等虚拟实体也列入目标的概念范畴。功能属性是指目标在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火力打击、侦察预警、民心士气等敌方作战实力的各方面具有的作用。“任何潜在目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客观存在,或由于是目标系统内的一个关键元素,而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使对手的能力和行动受到影响,从而实现作战目的。”[2]在作战中,己方意图通过行动破坏或影响目标功能,以此不断削弱敌方的作战实力,达成作战目的,因此目标的功能属性决定了其对己方的行动价值。
根据美军作战理论,火力运用意味着“通过使用恰当的武器和其他系统对目标造成特定的效果”[3],美军将目标工作定义为“根据作战需求和作战能力,对目标进行选择和优先级排序,并对目标做出适当回应的工作程序”[4],表明目标工作本质上是为针对目标科学高效地运用火力实现预期效果而规范出的一套工作程序。在作战中,负责指挥控制的作战部门、侦察预警的情报部门以及制定计划的计划部门都从不同方面与火力运用相关,目标工作也因此成为了一项跨部门的作战指挥活动。
美军根据目标工作的计划性和动态性将目标工作分为周密目标工作和动态目标工作。周密目标工作中,美军根据不同指挥层级和军种作战条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目标工作组织方法(见图1),包括适用于联合部队指挥层级和海上作战力量目标工作的“联合目标工作周期”,适用于包括陆军和陆战队在内的陆上作战力量的“D3A”周期[5](Decide“决定”、Detect“探测”、Deliver“投送”和Assess“评估”),适用于空中作战力量的“空中任务分配”周期[2],适用于特种作战力量的“F3EAD”周期[5](Find“发现”、Fix“校准”、Finish“执行”、Exploit拓展、Analyze“分析”和Disseminate“分发”),以及适用于各层级和各军种动态目标工作的“F2T2EA”周期[4](Find“发现”、Fix“定位”、Track“跟踪”、Target“瞄准”、Engage“打击”、Assess“评估”)。
图1 美军目标工作组织方法及阶段划分示意图[6]
在各目标工作组织方法背后,美军目标工作的作用定位和工作逻辑始终如一。从工作内容角度看,美军目标工作是在对指挥官作战目的、当前态势和预期最终态势、敌我双方实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基础上,围绕敌方目标进行分析、选择、部署、打击、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是战役级计划向战术级行动过渡的桥梁。与此同时,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和是否有助于实现指挥官的作战目的是火力运用水平的评估标准,也因此成为了目标工作的价值取向。
目标工作是一项跨越作战全过程的作战指挥活动, 而科学的作战决策和高效的作战行动必须以情报为基础。横向比较美军各目标工作组织方法下的实际内容,可以将目标工作划分为目标工作筹划、动态目标工作和战斗评估3个阶段,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的情报需求。
1.2 目标工作筹划阶段的情报需求
目标工作筹划是指在针对目标实施行动前,综合指挥官作战目的、敌方目标及目标系统、己方作战能力,以及作战环境条件等各方面分析决策,生成当前阶段任务序列的作战筹划阶段。该阶段可分为理解指挥官作战目的,掌握作战环境和对手情况,敌方目标分析与选择,己方作战能力评估与选择,生成任务序列几个子阶段。
掌握当前作战环境和对手情况是作战指挥决策的基础,作战环境对己方作战能力的影响,敌方整体实力及可能行动方案,以及作为敌方行动实力来源的重心,是开展目标工作首先需要掌握的情报。
在理解指挥官作战目的和明确敌方重心基础上,目标工作的情报需求重点向敌方目标聚焦。目标在敌方作战体系中的功能是通过与其他目标的共同活动得以实现的,“目标的真正重要性在于与作战体系中其他目标的关系”[4]。故在敌方目标分析与选择阶段,对于敌方目标的情报需求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目标间在功能依赖、信息交流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使多个目标得以形成系统并发挥更大的功能;第二层面是目标自身的各方面特征,包括但不限于物理特征,在目标系统中的功能,控制目标的敌方人员的认知与行为模式,目标的活动规律,目标周围环境及对目标的影响等,这些特征对己方作战方案如何制定起到先决作用。
在评估与选择己方作战能力时,不仅要评估己方武器打击敌方目标的能力,还要预估对目标周边可能造成的附带毁伤,目标周边备选武器打击范围内的详细情况因此成为该阶段的主要情报需求。另一方面,若对目标实施行动,原本依靠观察目标获取情报的渠道可能会失效,在实施行动前,要预估可能造成的情报能力损失,满足此情报需求需要对己方的情报获取渠道进行分析。
1.3 动态目标工作阶段的情报需求
动态目标工作是在指挥官及指挥机构确定作战限制条件,生成当前任务序列,各域作战力量在复杂动态的作战环境中针对各计划内目标采取行动,并持续对行动过程中出现的计划外目标做出反应的实际交战阶段。情报在动态目标工作阶段中直接为各战术行动提供保障,大量精确、及时、细致的战术性情报是保证行动有效开展的基础,该阶段的情报需求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作战环境内计划外目标的出现情况。复杂动态的作战环境中会不断出现计划外目标,这些目标或是其活动可能会对己方作战造成负面影响,或是对其行动可以加快实现指挥官作战目的,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对其做出正确的反应。
二是计划内目标的实时状态。由于作战环境和目标状态会在作战过程中时刻发生变化,计划内目标的精确位置、周边环境情况,以及可实施行动的时间窗口等情报需要情报部门在作战过程中持续掌握。
三是己方行动的直接效果。直接效果是指行动对于选定目标造成的物理和功能毁伤效果,每次行动的直接效果是快速评估行动是否达成预期目的,确定是否需要再次打击所需的情报。
1.4 战斗评估阶段的情报需求
在作战中,战斗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开展于每次行动之后,还开展于每个作战阶段之后,是结合动态目标工作评估结论,对目标及目标系统的物理和功能毁伤效果、附带毁伤效果、己方弹药使用效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行动在目标本身、目标系统和作战环境中产生的多级效果,是战斗评估阶段的主要情报需求。
一级效果,即直接效果,是己方行动对目标的物理和功能造成的毁伤或变化。在战斗评估阶段,分析人员需结合动态目标工作阶段作战平台反馈的部分一级效果,综合全源情报深入掌握目标的物理和功能毁伤效果,对毁伤程度、情报置信度水平和预计恢复时间做出评估,以保证对后续行动提出正确有效的指导建议。
由于目标间的关联性,目标功能的毁伤或变化会影响其他目标的状态(二级效果),影响敌方整体实力,改变当前的作战环境,或在政治、外交、经济等非军事领域造成影响(三级效果)。相较于一级效果,行动对其他目标、作战环境或在政治、外交、经济等非军事领域造成的二三级效果可能不会在短期内直接显现,满足此类情报需求需要情报部门长时间的跟踪观察,并在对目标间的相互关系,目标对于敌方整体实力的价值,以及在政治、外交、经济等非军事领域的意义有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2 目标情报分析与目标工作的互动关系
2.1 情报需求侧视角下的目标情报分析内容
在美军定义下,目标情报是“对目标或目标复合体、目标网络,以及为目标提供支持的基础设施进行描述和定位,并指出其弱点和对于敌方重要程度”[7]的情报。除对目标各方面进行描述外,“目标情报还包括战斗毁伤评估,包括物理毁伤或变化评估、功能毁伤或变化评估,以及由军事力量的致命性或非致命性行动造成的更高层级的目标系统的功能评估三个部分”[7]。从美军对目标情报内容的规范可以看出,目标情报属于全源情报,专为满足目标工作情报需求,保证目标工作有效开展而存在。按照目标工作的情报需求,美军将目标情报分为目标系统分析、目标电子文件夹、目标清单、战斗评估等产品,每项产品又包括多个层次的分析阶段。
目标情报分析是根据目标工作的情报需求,在广泛搜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甄别、综合和研究,生产出目标情报产品的研究过程。其分析内容包括对敌方目标及目标系统的特征、价值、弱点及可利用之处的全源分析,以及对己方针对目标行动在目标、目标系统、敌方整体实力、作战环境的影响效果的全源评估(见表1)。目标情报分析贯穿了目标工作周期的全过程,是美军目标工作中的目标开发和战斗评估两环节工作的总和。
表1 目标情报分析的主要内容
2.2 情报供给侧视角下的目标情报分析流程
目标情报分析流程是目标情报生产过程中分析人员各项分析工作流向顺序的抽象表示。本文结合美军条令规范和相关情报分析理论,将目标情报分析流程的宏观框架规范为需求规划、问题分解、空白识别、指标生成、搜集指导、信息融合、知识生产等7项主要活动(见图2)。
在该流程模型中,需求规划和搜集指导分别是分析人员与情报用户和搜集人员的互动环节。目标情报分析的目的在于生产目标情报,以满足目标工作的情报需求,辅助指挥官作战指挥决策,因此需求规划环节与目标工作周期各环节紧密相连,目标情报分析流程也以此成为目标工作周期的“内流程”。在基于全源情报手段开展目标情报分析与生产过程中,分析人员与搜集人员会持续互动,分析人员通过生成情报搜集指标指导各搜集手段开展相应情报搜集活动,各搜集手段基于指标开展搜集后向分析人员报送情报资料。问题分解、空白识别、指标生成、信息融合、知识生产是分析人员的独立分析环节,在目标情报分析过程中,该五项活动均围绕敌方目标展开,由于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思维存在跳跃性、情报空白具有涌现性,该五项活动并不存在线性的前后顺序。
该目标情报分析流程属于一种宏观框架,在聚焦到不同情报分析问题时,该流程会根据所使用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见表2)。当前美军在目标开发和战斗评估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模型分析方法和效果评估方法,下文将基于两种分析方法特点对两个环节的分析流程进行详细阐述。
表2 目标开发和战斗评估分析流程
3 基于模型的目标开发分析流程
目标开发是“对潜在目标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个体目标,以及目标元素的系统性分析过程,目的是查明对每个目标所要采取行动的类型的持续时间,以创造与指挥官特定作战目的相关的效果”[1]。它包括目标系统分析、实体级目标开发、目标清单管理三项分析工作,涵盖了目标系统分析、目标电子文件夹和目标清单的生产过程,其中目标清单不涉及情报分析,是美军在对目标及目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步制定的作战计划附件。
目标系统分析和实体级目标开发共同遵循着从目标系统至目标元素的“宏观-微观”的分析路径,以及从基本特征到薄弱环节再到行动策略的分析内容。其中实体级目标开发虽将分析焦点聚焦在实体级目标层级,但除目标自身特征需要特定情报搜集活动掌握外,实体级目标的功能、重要程度,以及行动可能造成的级联效果,均需在目标系统层级进行分析,因此大部分的分析工作实际上与目标系统分析相重合,相当于一套流程两项产品。
美军提倡在目标开发中运用模型分析方法,本文以美军模型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相关情报分析理论,将基于模型的目标开发分析流程分为建立目标系统模型模板、情报空白识别与指标建立、信息关联完善模型、基于模型识别弱点4个步骤。
3.1 建立目标系统模型模板
目标系统模型模板,是综合特定目标系统所属类别的典型目标系统的先备知识和对特定目标系统的初步掌握情况,创建的能够初步反映特定目标系统特征的概念化模型,模型模板可用于情报空白识别分析和信息关联分析。
概念化模型是对某项或某几项目标系统特征及变化趋势的抽象表现,目标系统的特征决定了目标系统模型的类型。本文认为目标系统具有结构、过程、时空和功能四类特征,与此对应,目标系统模型包括结构模型、过程模型、时空模型和功能模型四类。
结构模型抽象描绘目标系统各组成部分以及相互关系的情况,是目标系统结构特征的可视化表现。结构模型通常以关系拓扑图为表现形式,目标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作为拓扑结构节点,结构模型会根据目标系统的类型具有网络、树状等不同具体表现形式。
过程模型是目标系统实现功能过程中所发生的活动及次序的可视化表现。过程模型通常以流程图为表现形式,目标系统实现功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作为流程节点。通过综合目标系统的结构和过程模型,分析人员能够确定目标系统实现功能所需的关键目标,确定系统内各目标的重要程度,为后续目标选择提供参考。
时空模型是对目标系统各组成部分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描述,通常基于地理空间情报开展时序分析完成制作。通过持续展示一段时间内目标系统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分析人员能以此归纳目标系统的活动规律,并对目标系统未来的活动位置进行预测。
功能模型表现目标系统功能实现水平随不同变量的变化情况,是目标系统的功能特征的可视化表现,有助于识别影响目标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功能模型通常表现为统计模型,纵轴是己方预期影响的目标系统主要功能,横轴可以是己方针对各系统内目标的行动预案,或影响功能实现的各种环境要素。功能模型可用于预测性分析,辅助分析人员确定行动方案。
3.2 情报空白识别与指标建立
模型模板是基于已有知识对特定目标系统的初步描述,即未完善的目标系统模型,由于在此阶段分析人员对目标系统缺乏了解,模型模板中会有许多未知信息,也就是情报空白。以模型为分析框架,利用模型识别情报空白,建立搜集指标,指导搜集人员获取相关信息填补空白,是分析人员为搜集人员确定情报搜集对象和内容的过程,该过程又称为情报搜集指导。在该过程中,一个聚焦于更具体问题的情报分析流程重新启动。
情报空白是分析人员对于分析对象的未知信息,包括已知的未知信息和未知的未知信息。在情报空白识别与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需要考虑如何尽可能全面地识别自己已知的未知信息,以及如何通过已知的未知信息挖掘到未知的未知信息。分析人员通常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情报空白,而这种问题有时并不能依靠对某信息的直接获取得以解决。部分情报空白需要与已有信息进行关联,“一些情报空白可以通过对现有信息资料的重新挖掘和分析来填补,或者通过某部分新信息的搜集与现有信息的相互关联来填补。”[13]部分情报空白需要关联更多未知信息得出结论,分析人员需对其进一步分解,形成具体的情报搜集指标。
在建立搜集指标过程中,分析人员首先需要考虑哪些特征的识别能够有助于对其他特征的识别。在前文归纳的目标系统特征中,过程特征和空间特征是可被情报搜集手段直接观察到的特征,其中以各项活动为基础的过程特征对于识别目标系统其他特征更有效。过程特征是活动的发生次序,对活动的时序分析有助于建立目标系统的过程模型;活动中各目标系统组成部分发生了能量交换,对活动的主体、资源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识别各组成部分间关系,建立目标系统的结构模型;活动是目标系统功能实现的途径和基础,对活动状态与功能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有助于建立目标系统功能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综合Bodnar的“多维分析”[12]理论和Heuer的“星爆法”结构化分析方法[14],根据活动的“5W2H”要素对单个目标系统活动建立如下活动分解模型,提出“基于活动”的情报搜集指导方法,用于目标开发的情报搜集指导阶段(见图3)。在该方法中,单个活动具有事件、主体(目标系统组成部分和操控目标系统的人)、资源、作用、程度、位置、时间7项要素,分析人员可针对每项要素建立情报搜集指标。
图3 “基于活动”的情报搜集指导方法
尔后,搜集管理人员需考虑各类情报搜集手段与各项要素的适配性,在指标分配时充分发挥各手段的能力长处,保证搜集指标的可识别性和对象数据的可获取性。例如,在识别进行和控制某活动的个体,以及目标系统活动的原因目的、起止时间、耗费成本等要素时,人力情报、技术情报相较其他情报搜集手段具有天然优势,而确定目标系统各组成部分和目标系统活动的空间位置依赖于地理空间情报,且开源信息在识别活动的各项要素时具有重要的辅助分析作用。部分要素可能难以建立指标直接获取,需要依据多源信息综合分析。
3.3 信息关联完善模型
在该阶段,分析人员对搜集人员基于搜集指标获取的情报资料进行关联,逐步完善模板构建目标系统模型,该阶段包括信息可信度评估、异源异构信息相关关系识别和目标系统模型完善三个步骤。
信息的可信度评估是通过综合多源情报资料,分析当前获得信息的可信程度的过程。在作战过程中,一方面敌人会通过伪装等手段隐藏目标的真实用途和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情报搜集手段能力的局限性,获得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需对所获信息的可信程度进行评估。分析人员需评估信息来源和渠道的可靠程度,并综合多源情报信息相互印证信息的真实性[13],同时制定可信度评估标准。搜集管理人员在统筹部署情报搜集手段,分配情报搜集任务时,应保证各手段的任务覆盖范围具有适当的重叠,以保证各手段的所获信息能够通过其他手段核实。
识别异源异构信息间的关系,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使其转化为对同一情报图景的描述,是分析人员的思维综合过程。分析人员需综合活动模型的各要素信息,得出能够全方位描述该项活动的事件、主体、资源、作用、程度、位置、时间的分析结论,并识别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和活动中各目标的能量传递关系。由于情报搜集存在随机性和不完整性,所获信息可能并不与同一活动相关,跨越此过程依赖于分析人员的逻辑分析和知识储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可视化工具能够为分析人员起到辅助作用。
活动的所需资源和作用目的是识别活动间关系和各目标系统组成部分间关系的联接要素。在关联各项信息描述各项活动时,分析人员能够同步识别该项活动的前项活动和后项活动,以及参与各活动的目标,同步建立目标系统的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
3.4 基于模型识别弱点
目标系统各类模型构建完成代表着分析人员对目标系统各方面特征已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观察目标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各实体级目标的功能特征、认知与控制特征、环境特征、物理特征基本可以同步掌握。不过由于作战环境和目标状态时刻发生变化,目标的时间特征需要情报部门在行动之前长时间地跟踪、分析并实时更新。
在完成目标系统模型基础上,分析人员需对目标系统弱点进行识别。在该过程中,分析人员首先要根据目标在系统内的功能判定其价值,系统中各目标对于实现作战目的的价值程度是首要考虑事项,对其采取行动后最能实现对目标系统功能毁伤的预期效果的目标便是最具价值的目标。换言之,选择目标不应该以己方作战能力为标准,而应以实现预期效果和达成作战目的为标准,尔后考虑己方作战能力的适配性。
在判定价值后,分析人员可以根据目标特征对其薄弱程度开展评估,并开展弹目匹配分析预估行动可行性及可能成本,制定后续的行动策略。敌方对于高价值目标通常也会具有较高的防护水平,因此有时仅围绕高价值目标设计行动计划往往要付出过高成本,在弹目匹配分析显示己方作战能力不能对目标采取高收益性的行动后,可以根据活动分解模型,识别各目标发挥功能所需的资源和必备条件,从而设计间接性行动计划以影响目标功能的发挥。
4 基于效果的战斗评估分析流程
战斗评估是利用一系列的评估量度,综合目标及目标系统在己方行动前后状态和己方作战目的及预期行动效果,分析己方行动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间差距,从而为己方目标选择、弹目匹配、计划制定、任务执行等目标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的过程。
战斗评估中主要的情报分析集中在战斗毁伤评估,战斗毁伤评估始于对行动在目标元素上直接作用效果的观察,最终实现对整个目标系统、敌方整体实力及作战环境影响效果的评估,其“微观-宏观”的分析路径相当于目标开发分析路径的回溯。战斗毁伤评估是一个基于效果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分析人员需根据对目标的已有知识和己方预期效果建立评估量度和观察指标,指导各手段情报搜集人员获取目标及目标系统状态和功能变化情况。
美军在战斗毁伤评估中强调效果导向,本文综合美军战斗评估条令规范和相关情报理论,将基于效果的战斗评估流程分为评估量度确定、指标建立、效果评估和任务评估四个步骤,前两个步骤开展于目标工作筹划阶段,后两个步骤开展于实际战斗评估阶段。
4.1 评估量度确定
美军战斗评估标准中实际包含了三项评估任务:一是评估每次兵力行动是否实现预期效果,即是否实现任务目的;二是评估当前阶段行动是否实现指挥官作战目的;三是评估目标选择、弹目匹配、兵力分配等各项目标工作水平。分析人员需要对每项评估任务建立用于评估目的和效果实现程度的效果评估量度和用于评估工作过程的绩效评估量度。
效果评估量度是“一种由多个观测值综合反映出的变化情况,可以用于衡量当前系统状态的标准。”[1],相当于基于效果评估目的实现程度。用于评估作战目的的效果评估量度需要根据预期最终态势进行转化和分解,而行动预期效果通常可直接用作于评估任务目的的效果评估量度。绩效评估量度是“一种用来评估己方行动任务完成情况的标准”[1],“用来评估技战术和工作程序的任务表现情况”。目标工作涉及多项工作任务,绩效评估量度需根据各项任务特点作出具体规定。
4.2 量度分解建立指标
在目标工作中,对任务目的和作战目的完成情况的评估需以对行动效果的有效观察和分析为基础。指标是对效果评估量度的进一步分解,是将认知域作战目的与物理域实际效果相关联的窗口,用于指导情报搜集活动。在建立指标过程中,分析人员需对目标及目标系统特征、基于行动类型的行动预估效果,以及各类情报搜集手段的能力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评估行动效果的指标通常根据对目标的预期影响功能设定,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及目标系统的指标表现形式具有很大差异。例如预期效果是破坏某发电厂的供电能力,指标可以是该发电厂负责供电区域的电力供给情况;或预期效果是通过打击指挥所破坏某只部队的指挥能力,指标可以是下属部队在行动后的通信通联和接受命令情况。许多情况下行动对目标功能的影响效果并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掌握,但目标发挥功能具有一定的途径和模式,分析人员可根据目标开发过程中掌握的相关情报,结合目标及目标系统的功能特征和认知与控制特征,利用预测性和关联性思维构建指标,并通过关联性分析评估目标功能毁伤水平。
其次,作战行动可以分为致命性行动和非致命性行动两类,不同类型的行动同样会造成不同的效果。致命性行动是典型的火力打击行动,不同毁伤机制的弹药也会造成不同的毁伤效果。非致命性行动可以包括网络战、心理战、电磁战等信息战手段,非致命性行动的效果往往更具隐蔽性和非线性特点,需要分析人员在行动筹划阶段更深层次地了解行动对象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并根据目标行为的变化设定指标。除计划内行动效果外,分析人员还要会对己方行动可能造成的附带毁伤进行预估,并构建相应指标。
最后,指标是情报搜集手段获取信息的窗口,不同类型的情报搜集手段所能观察到的效果也不同,主要情报手段有信号情报、人力情报、反情报、地理空间情报、测量与特征情报、开源情报等。根据不同类型情报搜集手段设定指标时,既要注意指标的对象数据符合各搜集手段能力特点,又要注意各指标所表示的效果要具有适当的相互重叠,便于各情报搜集手段能够相互印证,提高情报资料可靠程度。
4.3 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在利用指标获取相应情报资料的基础上,评估己方行动是否达成预期效果,或造成非预期效果的过程。效果可以在目标(一级效果)、目标系统(二级效果)和作战环境(三级效果)三个层级产生。
一级效果评估聚集于目标的物理和功能毁伤和变化情况,分析人员需对目标的物理、功能毁伤程度及预期恢复时间,以及各项评估结论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目标物理毁伤评估是对目标元素物理毁伤程度的定量分析,各类情报搜集手段获取的情报资料通常能够直接反馈目标的物理毁伤程度。评估功能毁伤程度需要根据目标原有功能水平进行对比,并根据目标类型做具体分析。
功能恢复时间评估需根据目标的类型、结构、敌方对目标功能的需求水平,以及敌方对于目标功能的恢复能力和决心等因素综合分析,需要利用表现敌方能力和意图的战略级情报产品。例如有些目标可能完全修复需要数十天时间,但若仅修复50%的能力仅需要几天时间,此时该目标已拥有了为敌方行动提供支持的能力。再例如若目标的多个关键元素是并联关系,修复单个关键元素即可恢复目标功能,而若目标与关键元素是串联关系,则必须修复全部关键元素才能恢复目标功能。
二级效果评估聚焦于目标系统功能变化情况和附带毁伤情况。目标系统功能变化情况评估通常在较高层级的情报分析部门开展,需要利用目标系统分析产品,评估当前目标系统整体功能水平的变化,并运用多指标评估等分析方法,表现目标系统特征的工程化模型在此阶段可以辅助分析。
分析人员在评估附带毁伤情况时,首先要了解行动实施时的战斗条件,如相关的附带毁伤预估结论、交战规则和弹目匹配结果等,这些战斗条件是用于后续评估和原因分析的背景信息。其次分析人员要利用包括情报资料和任务执行单元的实时反馈,识别己方行动造成的非预期的武器毁伤效果,并与附带毁伤预估结论进行比较,识别超预估的非预期毁伤效果。地理空间情报和图像情报都是能够有效初步识别非预期毁伤效果的情报产品,但对毁伤等级、潜在影响等方面的全面评估需要在图像分析基础上综合更多来源的情报资料。
在其基础上,分析人员要将非预期毁伤效果区分为附带毁伤和额外毁伤。额外毁伤是指“对当时情况下合法军事目标的意外毁伤或损害”[15],即对属于军事目标,但并非此次行动的预期目标的毁伤效果。作战部门基于识别的附带毁伤,识别己方作战计划可能存在的缺陷。
三级效果评估聚焦于敌方整体实力变化情况和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非军事领域的影响。三级效果评估实际上超出了战斗评估的范畴,因为敌方整体实力和作战环境变化并不完全是己方兵力运用的结果。故在此阶段,分析人员需要在评估出己方兵力行动造成的三级效果基础上,结合作战过程中如第三方国家政治倾向变化、敌方或己方民意变化、第三方国家行动的后果等其它方面情报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结论会影响后续战役级计划的制定过程。
4.4 任务评估
任务评估是基于效果评估结论,运用效果评估量度和绩效评估量度对任务目的和作战目的实现程度以及目标工作水平进行评估的过程,实际上与一级和二级效果评估同步开展。
评估任务目的是否实现主要在战斗毁伤评估的物理毁伤评估和功能毁伤评估阶段完成,分析人员评估行动对目标的毁伤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的要求。评估指挥官作战目的是否实现主要在战斗毁伤评估的目标系统评估阶段完成,需要对比分析目标系统以及敌方整体实力的变化是否实现了指挥官预期最终态势。
对目标选择、弹目匹配、兵力分配等目标工作各项工作水平的评估主要在弹药效能评估阶段完成,需要综合作战目的和任务目的评估结论进行分析,若各作战单元都实现了任务目的,但作战环境当前态势并未朝预期最终态势发展,或仍有一定距离,则表示目标工作中的目标选择和效果预估等工作需要做出调整。若作战环境当前态势满足了预期最终态势,但在任务评估中发现存在任务完成不理想的情况,此时可以认定实现了作战目的,但需要在战术执行层面做出优化。
5 结 语
本文首先在美军目标工作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开展目标工作的情报需求,阐明了情报分析对于目标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结合了相关情报分析理论和美军条令有关规范,构建了目标情报分析流程与目标工作周期的互动模型,并结合美军的分析实践方法,对目标开发和战斗评估两类目标情报分析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展现出了目标情报分析相较于一般情报分析的独特性和共通性。
目标情报分析流程是本文的研究焦点,因此本文对目标情报分析的具体方法选择没有过度论述。在目标情报分析实践过程中,作战形态演变使得目标类型特点不可胜举,非军事领域的非预期效果复杂多变,目标系统模型构建、效果评估指标生成等分析工作会根据目标类型涉及大量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求单一部门分析人员掌握所有相关知识,具备多域效果评估能力并不现实,情报分析部门要将自身定位从基础知识生产者向需求管理者和知识融合者转变,具备寻找、发现并利用各领域专家知识的能力,在开展情报分析之前预判目标工作的知识需求,提前与专家建立联系,搭建知识共享式的情报分析环境。本文立足于作战指挥机构情报分析部门的角度构建了目标情报分析流程,希以借此能与目标情报分析相关的多学科研究成果产生学理联系,为创造知识共享式情报分析环境提供机会窗口,以此提高我军目标工作和目标情报分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