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3-02-26韩喜平杨羽川

学术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高质量马克思主义

韩喜平, 杨羽川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蕴含着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我们矢志不渝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一刻也不能离开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实践活动的指南。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以高水平理论学科作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长期注重阐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其整体科学体系,从2005年成为一级学科以来获得巨大发展动力,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承担政治建设职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展现思想文化建设的独特魅力,尤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肩负起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引领我国理论创新,以自身高质量建设指导我国具体实践的重任,以深厚的理论学科基础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理论学科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引擎。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壮丽的日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树常青的奥秘,恰恰在于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当前,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业已取得显著成果,在思想文化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门类齐全、硕博站点广泛分布、学院数量稳步增长、教师队伍建设显现成效,逐步驶入“由大向强”的轨道。对于如何把握好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关键要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挖掘并释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潜力潜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展现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学科是人类知识创造创新乃至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科”起源于拉丁文中的动词discere(学习),〔3〕意指由学者们依赖于一定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的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的活动所组成的组织系统。近代以来,为了深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学科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所谓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或“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4〕一般而言,每一个学科都要经历从小到大、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过程。探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能发现,它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集聚地,也是理论人才集聚的精神家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它维系着如何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路向。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5〕为了从整体性角度出发进行理论研究,构建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于2005年设立,在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壮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绩,学科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到2022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数量共106个,硕士点数量达到279个,已经成为国内现有学科中布点最多的学科门类。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85.2%的高校设有独立二级机构,其中本科高校有1109所,占本科高校总数89.5%”,〔6〕到2021年,全国已有1440多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每年在CSSCI刊物的发文量基本维持在800—1000篇的区间内。”〔7〕当然,与学科点的数量增长相比较,学科发展的质量同样重要。从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度期待,以及其在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承担的使命来看,要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上重要日程,依靠学科现有丰富理论基础与有利条件,全方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设置、理论本身、人才培养与解决现实问题上的质量。

第二,表达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既要求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天地,也迫切需要对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及其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一百多年不懈奋斗,使得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新中国,发展工业化,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跻身并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新时代,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深刻总结重大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提供学理化支撑。同时,新时代新征程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质量,以学科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系统分析并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升中国理论影响力、中国文化软实力。

第三,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论解答的新需求。科学理论总是在实践的变局中展现其深邃和稳定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遵循着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还展现着解答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独特品貌。众所周知,学科通常是以实现知识新旧更替为目的,对同类问题进行的专门科学研究。〔8〕理论学科发展的路径在教育,“人们在应对技术和社会变革时,总是以改善教育作为回应。”〔9〕历史和现实表明,近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科学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今天的世界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短缺等发展问题,难以消除种族主义、强权政治、逆全球化等社会问题的魅影,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说明以资本价值为导向、以自由主义为基本理论遵循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在解答时代问题,破解自身发展难题上陷入理论思维的困境并暴露理论创造的短板。西方治理模式与方法理念逐渐难以满足国际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代特征变化。因而,从“知识新旧更替”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解决世界发展的困境要依靠新的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重大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极具内涵张力的重要概念。不妨先从经济角度来考察,高质量发展是指具有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内在要求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从外延型转变为内涵型增长。顺承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在学理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探索自身发展的规律,在现实中探索解决当代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自然也应囊括标志性核心概念、学理化理论阐释、完善化科学体系,以深厚理论基础为内在支撑、以生动话语体系为外在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从整体出发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当中灵活运用最新研究成果,用自身发展成果推进理论持续完善。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每一个重大的理论都会在思维领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根本观点和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不是教条,它诞生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结合时代特点,为破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等重大问题,创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明确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指导。恩格斯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是立足于实践的,列宁主义就是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中产生的。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而,高质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更高要求,应充分体现中国化时代化,其理论内容要来自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具体实践,更需凝练凝聚中国经验,解析解答中国问题,回答回应世界发展问题,破解化解时代难题。

二是展现学理化表达的要求。科学理论根基在实践,血脉在学理,力量在立场观点方法。恰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一门学问之所以妥当(valid),并不只是由于它的方法,更是由于它所发展出来的概念。如果一门学问的概念不精确而暧昧,各种混淆与误解都会产生,它所获得的结果,也会缺乏其运用所必须具备的准确性。”〔11〕高质量发展的成熟学科,要以更加学理化的专业阐释作为理论的外在显现与立足于世的内在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总结,中国社会取得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因而,高质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定要对中国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学理化探索,从历史、实践、理论、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在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上开展细致研究,将局部的、零散的经验升华为系统理论,运用学术概念表述中国实践经验,学理化阐证中国发展成就,更好阐释中国现实、总结中国经验,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是促进体系完善的要求。学科不仅是作为知识的“学科”,还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12〕“是一系列知识组成的有机整体”。〔13〕实现学科高质量发展,还要具备完善化体系,既有理论内核又有外在表达,既有学术体系又有话语体系,运用优秀话语表达阐述理论核心,兼顾内容实质与理论阐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包括专业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也要对话语体系的发展探索有着同等的重视,从而拥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以更加科学的学术体系本身为内在支撑,依靠更加生动的话语体系提升理论吸引力,让人们爱听爱学,否则以脱离时代的语言宣传理论,不仅自身不能满足时代需要,更无法发挥领航定向的根本作用。因而,高质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定要求我们在学科理论本身上通过学术性表达与学理化探索加强自身概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经验的专业性、理论性,在搭建好理论整体发展框架的基础上,用优秀话语阐释科学理论,在学术本身与话语表达并重中建立完备体系,做到学科理论基础扎实、学术体系先进、话语体系生动。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的要求。理论不是坐而论道的玄学玄想,而是起而行之的原则要求。脱离现实的理论只能称其为书斋里的学问,“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14〕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孕育生成,在解决时代命题中成熟发展,问题导向集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以往的哲学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深刻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5〕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团结带领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6〕因而,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然要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有效回答,提出解答实际问题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从而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时代发展所需,更是自身使命任务使然,学科建设是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伟力的重要阵地和学术场域。如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靠的就是理论建设的命运共同体。如何理解和把握好用学术讲政治,靠的就是学科建设、理论专家队伍、学术创新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要在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要求标准的基础上同心协力,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为总体方向,以培养提供高质量学科人才队伍为重要抓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而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一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人民的主心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7〕把握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第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于人民,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发展理论,以人民为题为导向,为人民著书立说、发言发声,把理论作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加强调查研究,系统了解当今时代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不同人群的所思所想,实事求是地掌握他们的关注重点与实际需求,为理论创新提供现实土壤、现货素材和“第一手资料”,确保学科理论的具体发展目标与最终成果是为了回应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学科理论创新的方向紧紧依靠人民、贴近人民。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尊重人民创造,利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实际成果,广泛汲取人民群众解决问题的智慧经验,充分利用好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将其作为丰富理论的重要知识库。要在取长补短中对人民创造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进行学理化归纳,并总结为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通用性政策,以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践经验丰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内容,策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多理论回应和理论贡献。

二要加强高质量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学科是依靠围绕聚焦知识创造、推广传播与实际应用的学者所建立的组织体系,人才是第一资源。学科发展的依靠力量在于有创新性、能力强、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以学术功底扎实的学生作为人才储备、以学术水平专业的教师队伍作为中坚力量、以学术思想高超的大师作为方向引领。首先要确保学科教师队伍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信仰者、坚定捍卫者、积极传播者。其次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理论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深、研读精、研读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度结合。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8〕要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为学科发展提供学术带动,提高学科感召力。最后要进一步建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厚实学科建设人才储备,培养学生的理论专业兴趣,重视树立学生学术意识,夯实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打开学术视野、拓展学术边界、加强学术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回答时代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中。

三要努力建成理论领航的支撑性学科。领航学科是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领航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其为领航学科,既是历史的明证也是现实的吁求。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证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全领域和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其作为党的理论创新支撑体系,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成就经验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重要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作为底色和基调影响着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这是我们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根本依据。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

四要加强创新理论成果的学理化阐释。科学理论唯有得到认同才能展现真理之光和持久魅力。如何贯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道理哲理学理,学理化阐释是根本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始终总结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党的理论实践创新不断进行学理化阐释,把中国丰富的发展经验提炼为基本理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创的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9〕不仅拓宽了实现现代化的方式路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还具备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化的现实可能,为发展中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要贯彻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表达与学理阐释,继续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中国理论和中国经验集为大成,广泛传播,获得认同,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要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理论自觉和自信的源泉来自于知识体系的创新创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能否引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也应当被纳入重要考量标准。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各个学科自身的问题,促进学科重组和优化,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在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经验、破解当代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作用,形成并聚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前提和基础的新的理论解释范式,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未来样态。针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20〕要基于中国建设发展的实际经验,提炼标志性概念,以学理化表达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梳理中华文明谱系,挖掘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精神价值,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促进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表达,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注释:

〔1〕〔17〕〔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14〕〔18〕〔2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3〕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4〕《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2577页。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页。

〔6〕〔7〕季勇、刘怀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评价(2009—2018年)——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学术月刊》2023年第1期。

〔8〕刘仲林:《国外“学科”与“跨学科”概念介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8年第9期。

〔9〕〔美〕约瑟夫·E.奥恩:《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李海燕、王秦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第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11〕〔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12〕〔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5-117页。

〔13〕刘洪星、徐东平:《学科体系结构及其概念建模》,《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第5期。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74页。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高质量马克思主义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