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职教改革 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机会
2023-02-26民生周刊贾伟
□ 《民生周刊》记者 贾伟
让职教本科在春季招考本科批次中试行单独招生,让学生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是经济的晴雨表;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关系百姓的钱袋子。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表示,应立足职教类型属性,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培育更多复合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促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畅通学生成长成才之路
职业教育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生力军,对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国家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职业教育秉承“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推行人人出彩、个性发展的教育,在实现人人“有学上”“上好学”上不断创新、锐意改革,畅通学生成长成才之路,推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特别是2022年5月开始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
考试招生,作为牵动职业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是优化类型定位、畅通学生升学通道的关键。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考试招生颁发,扩大招生规模,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孙承武在调研中发现,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职教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教本科多样化人才招收的需要。
他说,每年招生季都会遇到一些迫切要求入学的文艺、体育、技术、技能等方面特长生,因分数没上线而无法录取。而这些学生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很有可能成为各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甚至大国工匠。
他建议,应继续深化职教招生改革,让职教本科在春季招考本科批次中试行单独招生,让学生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促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让每个人享受高质量教育
职业教育对于弘扬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在孙承武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应立足职教类型属性,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教育,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深化融合合作,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精准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打造“政校行企”育人共同体,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并贯穿到人才培养培育的全过程。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锚定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区域重点和特色产业,打破学科界限壁垒,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联动,健全专业开设、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推动职教人才培养格局优化提升。对标职业岗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标准,基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技能掌握为重点的指导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才标准的构成要素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改革实践中。
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现代管理体制、办学机制、职教评价改革创新,重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对外开放,精准发力,培育更多复合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推行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落实1+X证书制度,推进五育融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优化“双师”结构,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课堂上师生互动。
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夯实民生之基,增加百姓福祉。
孙承武认为,高校毕业生群体数量庞大,被称为就业的“经线”,是就业主力军,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幸福期望,关系到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固本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孙承武表示,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社会培养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率提升,解决就业这一社会性问题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过程中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收入水平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就业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石。不断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推动实施精准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向招生就业计划,对标产业需求靶向培养人才,形成“入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机制。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借助“大数据+就业”,搭建线上就业指导平台,探索毕业生就业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精准推送、精准对接的信息平台;推行就业导师制度,精准开展就业服务与指导;开拓岗位,访企拓岗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推动双创改革。做到“因人施策、一人一策、一人一档,精准服务,不落一人。”